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

傷寒病,極變遷,太陽主一身之表,司寒水之經。凡病自外來者,皆謂傷寒,非寒熱之變也。變遷者,或三陽、或三陰、或寒化、或熱化,及轉屬、合併之異。

六經法,有真傳,太陽寒水,其經主表,編中備發汗諸法。陽明燥金,其經主裡,編中備攻裡諸法。少陽相火,其經居表裡之界,所謂陽樞也,編中備和解諸法。太陰濕土,純陰而主寒,編中備溫補諸法。少陰君火,標本寒熱不同,所謂陰樞也,編中寒熱二法並立。厥陰風木,木中有火而主熱,編中備清火諸法。雖太陽亦有里症,陽明亦有表症,太陰亦有熱症,厥陰亦有寒症,而提綱卻不在此也。

頭項病,太陽編,三陽俱主表,而太陽為表中之表也。論以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為提綱,有汗宜桂枝湯,無汗宜麻黃湯。

胃家實,陽明編,陽明為表中之裡,主裡實症,宜三承氣湯。論以胃家實為提綱。又鼻乾、目痛、不眠為經病。若惡寒、頭痛,為未離太陽。審其有汗、無汗,用桂枝、麻黃法。無頭痛、惡寒,但見壯熱、自汗、口渴,為已離太陽,宜白虎湯。仲景提綱不以此者,凡解表諸法求之太陽,攻裡諸法求之陽明,立法之嚴也。

眩苦嘔,少陽編,少陽居太陽陽明之界,謂之陽樞,寒熱相雜。若寒熱往來於外,為胸脅滿煩,宜大小柴胡湯。若寒熱互搏於中,嘔吐腹痛,宜黃連湯。痞滿嘔逆,宜半夏瀉心湯。拒格食不入,宜乾薑黃連人參湯。若邪全入於膽府,下攻於脾為自利,宜黃芩湯。上逆於胃,利又兼嘔,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論以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為提綱。

吐利痛,太陰編,太陰濕土,為純陰之臟,從寒化者多,從熱化者少,此經主寒症而言,宜理中湯、四逆湯為主,第原本為王叔和所亂耳。論以腹中滿、吐食、自利不渴、手足自溫、腹時痛為提綱。

但欲寐,少陰編,少陰居太陰厥陰之界,謂之陰樞,有寒有熱。論以脈微細、但欲寐為提綱。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及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。熱用豬苓湯、黃連雞子黃湯及大承氣湯諸法。

吐蛔渴,厥陰編,厥陰,陰之盡也。陰盡陽生,且屬風木,木中有火,主熱症而言。論以消渴、氣上衝心、心中疼熱、飢不欲食、食則吐蛔、下之利不止為提綱,烏梅丸主之。自利下重飲水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凡一切宜發表法,備之太陽。一切宜攻裡法,備之陽明。一切宜和解法,備之少陽。一切宜溫補法,備之太陰。一切宜寒涼法,備之厥陰。一切寒熱兼用法,備之少陰。此仲景《傷寒論》之六經與《內經·熱病論》之六經不同也。

長沙論,嘆高堅,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。

存津液,是真詮,(存津液是全書宗旨,善讀書者,讀於無字處)如桂枝湯甘溫以解肌養液也;即麻黃湯直入皮毛,不加姜之辛熱,棗之甘壅,從外治外,不傷營氣,亦養液也;承氣湯急下之,不使邪火灼陰,亦養液也;即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附子以固少陰之根,令津液內守,不隨汗渙,亦養液也;麻黃附子甘草湯以甘草易細辛,緩麻黃於中焦,取水穀之津而為汗,毫不傷陰,更養液也。推之理中湯、五苓散,必啜粥飲。小柴胡湯、吳茱萸湯皆用人參,何一而非養液之法乎?

白話文:

傷寒病,變化極大

傷寒這種病,變化非常多端。太陽經主管身體的表層,負責寒水之氣。所有從外而來的疾病,都稱為傷寒,但這不單指寒熱的變化。所謂「變遷」,指的是病邪可能在三陽經或三陰經之間轉移,可能從寒性轉為熱性,或者熱性轉為寒性,以及出現經絡轉屬、合併感染等各種不同的情況。

六經辨證,有真實傳承

六經辨證的方法,是有真實傳承的。太陽經屬於寒水之氣,主要主管體表,所以治法以發汗為主。陽明經屬於燥金之氣,主要主管體內,所以治法以攻下為主。少陽經屬於相火之氣,位於體表和體內之間,是所謂的「樞紐」,所以治法以和解為主。太陰經屬於濕土之氣,是純陰之經,以寒性為主,所以治法以溫補為主。少陰經屬於君火之氣,病變的本質有寒有熱,是所謂的「陰樞」,所以治法有寒熱兩種。厥陰經屬於風木之氣,木中帶火,以熱性為主,所以治法以清熱為主。雖然太陽經也可能出現裡證,陽明經也可能出現表證,太陰經也可能出現熱證,厥陰經也可能出現寒證,但辨證的重點並非這些。

頭項病症,歸屬於太陽經

三陽經都主體表,而太陽經又是體表的最外層。辨證要點以頭痛、脖子僵硬、發燒、怕冷為主,有汗的用桂枝湯,無汗的用麻黃湯。

腸胃實證,歸屬於陽明經

陽明經是體表之內,主要主管裡實證,應該用三承氣湯攻下。辨證要點以腸胃實證為主。另外,鼻子乾燥、眼睛痛、失眠也屬於陽明經病。如果出現怕冷、頭痛,則表示病邪還沒離開太陽經,要根據有沒有出汗來選用桂枝湯或麻黃湯。如果沒有頭痛、怕冷,但出現高熱、自汗、口渴,表示病邪已經離開太陽經,應該用白虎湯。張仲景用這種方式來區分,是為了說明凡是解表的方法,都要從太陽經入手;凡是攻下的方法,都要從陽明經入手,這是立法非常嚴謹的體現。

頭暈、口苦、想吐,歸屬於少陽經

少陽經位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,是所謂的「樞紐」,病邪寒熱交雜。如果寒熱在體外往來,出現胸脅脹滿煩躁,應該用大柴胡湯或小柴胡湯。如果寒熱在體內互相搏擊,出現嘔吐腹痛,應該用黃連湯。如果痞滿、嘔逆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如果拒食,應該用乾薑黃連人參湯。如果病邪完全進入膽腑,下傳到脾而導致腹瀉,應該用黃芩湯。如果病邪上逆到胃部,腹瀉又兼嘔吐,應該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辨證要點以口苦、咽乾、頭暈為主。

嘔吐、腹瀉、腹痛,歸屬於太陰經

太陰經屬於濕土,是純陰的臟腑,多數從寒化,從熱化的情況比較少。這一經主要講寒證,以理中湯、四逆湯為主。原本這些內容被王叔和弄亂了。辨證要點以腹脹滿、嘔吐食物、腹瀉、不口渴、手腳溫熱、腹部時痛為主。

只想睡覺,歸屬於少陰經

少陰經位於太陰經和厥陰經之間,是所謂的「陰樞」,病變有寒有熱。辨證要點以脈象微弱細小、只想睡覺為主。寒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及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。熱證用豬苓湯、黃連雞子黃湯以及大承氣湯等方法。

嘔吐蛔蟲、口渴,歸屬於厥陰經

厥陰經,是陰氣的盡頭。陰盡則陽生,且厥陰屬風木,木中有火,以熱證為主。辨證要點以口渴、氣衝到心、心中疼痛發熱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吃東西則吐蛔蟲、腹瀉不止為主,應該用烏梅丸治療。如果腹瀉,但有下墜感,喝水又想吐,應該用白頭翁湯治療。凡是所有適合發汗的治法,都歸屬於太陽經。所有適合攻下的治法,都歸屬於陽明經。所有適合和解的治法,都歸屬於少陽經。所有適合溫補的治法,都歸屬於太陰經。所有適合寒涼的治法,都歸屬於厥陰經。所有寒熱兼用的治法,都歸屬於少陰經。這就是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與《內經·熱病論》的六經不同的地方。
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值得讚嘆

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其學理之高深、內容之精闢,真是令人仰之彌高、鑽之彌堅。

保存津液,才是真諦

保存津液是整本書的宗旨,善於讀書的人,能在書中沒有文字的地方讀到精髓。比如桂枝湯用甘溫的藥物來解除肌肉表層的病邪,同時滋養津液;麻黃湯直接作用於皮膚毛孔,不加薑的辛熱、棗的甘壅,從外治療外邪,不損傷營氣,也是在滋養津液;承氣湯用峻藥攻下,不讓邪火灼傷陰液,也是在滋養津液;麻黃附子細辛湯用附子來固護少陰的根本,讓津液內守,不隨汗液散失,也是在滋養津液;麻黃附子甘草湯用甘草代替細辛,緩解麻黃在身體中部的作用,吸收水穀中的津液來發汗,完全不損傷陰液,更是滋養津液的方法。推而廣之,理中湯、五苓散都要喝粥,小柴胡湯、吳茱萸湯都用人參,哪一個不是在滋養津液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