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5)

1. 血症方

麻黃人參芍藥湯,(東垣),治吐血外感寒邪,內虛蘊熱。

白話文:

麻黃人參芍藥湯,治療因外感寒邪而內虛蘊熱所導致的吐血癥狀。

桂枝(五分,補表虛),麻黃(去外寒),黃耆(實表益衛),炙甘草(補脾),白芍(安太陰),人參(益元氣而實表),麥冬(補肺氣,各三分),五味子(五粒安肺氣),當歸(五分,和血養血)

白話文:

  • **桂枝(5份):**補強身體表面虛弱
  • **麻黃:**驅散外來寒氣
  • **黃耆:**增強身體表面防禦力
  • **炙甘草:**補脾胃
  • **白芍:**安撫肺氣
  • **人參:**增強元氣,補強身體表面
  • **麥冬(各3份):**滋潤肺氣
  • **五味子(5粒):**安撫肺氣
  • **當歸(5份):**調和氣血,補血養血

水煎,熱服。按此方以解表為止血,是東垣之巧思幸中,非有定識也。觀其每味自注藥性,俱悖聖經,便知其陋。

白話文:

用開水煎煮藥材,趁熱服用。根據這個藥方,用解表的方法來止血,是東垣的靈機一動,並非有明確的認識。看他的每味藥材都註明瞭藥性,但都違背了經典文獻,可見他的醫術粗淺。

甘草乾薑湯,(《金匱》)

炙甘草(四錢),乾薑(二錢,炮)
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
梔子(《金匱》),治吐血不止。

白話文:

炙甘草四錢,乾薑二錢(炮製),用水二杯煎至八分,服用。梔子則可用於治療吐血不止。

柏葉(生用,三錢,無生者用乾者二錢),乾薑(一錢),艾葉(生用,二錢,如無生者,用乾者一錢)

水四杯,取馬通二杯,煎一杯服。如無馬通,以童便二杯,煎八分服。

白話文:

柏葉(3錢,新鮮或乾燥都可以)

乾薑(1錢)

艾葉(2錢,新鮮或乾燥都可以)

黃土湯,(《金匱》),治先便後血為遠血。亦治衄血、吐血、血不止。

白話文:

黃土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先腹瀉後便血,便血較多。也用於治療鼻血、吐血等出血不止的情況。

灶心黃土(八錢,原方四錢),生地,黃芩,甘草,阿膠,白朮,附子(炮,各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竈心土(12克,原方6克),生地黃,黃芩,甘草,阿膠,白朮,附子(炮製過,各2.25克)

水三杯,煎八分服。

赤小豆散,(《金匱》),治先血後便為近血。

赤小豆(浸令出芽曬乾,一兩),當歸(四錢)

白話文:

用水三杯,煮至剩下八分水量時服用。

赤小豆散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先出血後排便的情況,即近血癥。

使用赤小豆(先浸泡使其發芽,然後曬乾,用量爲一兩),當歸(用量爲四錢)。

共研末。每服三錢,漿水下。即洗米水,三日後有酸味是也。按凡止血標藥可隨宜作引,血餘灰可用一二兩同煎,諸血皆驗。梔子、茜草、干側柏治上血,槐花、生地黃、烏梅、續斷治血崩。凡下血及血痢,口渴,後重,脈洪有力者為火盛。可用苦參子去殼,仁勿破,外以龍眼肉包之,空腹以倉米湯送下九粒,一日二三服,漸加至十四粒,二日效。

白話文: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漿水送服。米漿水是指洗米水,存放三天後會產生酸味。

注意:所有止血的藥物都可以根據情況使用引子藥。血餘灰可以使用一兩或二兩與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對於各種血癥都有療效。

梔子、茜草、乾側柏可以治療上血;槐花、生地黃、烏梅、續斷可以治療血崩。

出現下血和血痢情況時,如果患者口渴、後重(大便排泄困難)、脈搏洪大有力,表示火氣旺盛。可以使用苦參子(去除外殼,保留內仁),用龍眼肉包覆,空腹用倉米湯送服九粒,一天兩三次,逐漸增加至十四粒,兩天就會見效。

2. 水腫方

五皮飲,此方出華元化《中藏經》,以皮治皮,不傷中氣,所以為治腫通用之劑。

白話文:

五皮飲

這個方劑出自華元化的《中藏經》。它使用皮類藥材來治療皮膚病,不會損傷體內元氣,因此是治療腫脹的通用方劑。

大腹皮(酒洗),桑白皮(生,各三錢),雲苓皮(四錢),陳皮(三錢),生薑皮(一錢)

白話文:

橘子皮(用酒清洗過)和大桑皮(生的),各三錢。茯苓皮四錢,橘子皮三錢,生薑皮一錢。

水三杯,煎八分,溫服。上腫,宜發汗,加紫蘇葉、荊芥各二錢,防風一錢,杏仁一錢五分;下腫,宜利小便,加防己二錢,木通、赤小豆各一錢三分;喘而腹脹,加生萊菔子、杏仁各二錢;小便不利者,為陽水,加赤小豆、防己、地膚子;小便自利者,為陰水,加白朮二錢,蒼朮、川椒各一錢五分;熱,加海蛤三錢,知母一錢五分;寒,加附子、乾薑各二錢,肉桂一錢;嘔逆,加半夏、生薑各二錢;腹痛,加白芍一錢,桂枝一錢,炙甘草一錢。

白話文:

將水燒開到只剩三分之二,溫熱服用。

如果腫脹在上部,適合發汗,加入紫蘇葉、荊芥各2錢,防風1錢,杏仁1錢5分。

如果腫脹在下部,適合利尿,加入防己2錢,木通、赤小豆各1錢3分。

如果喘息且腹部脹氣,加入生萊菔子、杏仁各2錢。

小便不利的,是陽水,加入赤小豆、防己、地膚子。

小便自利的是陰水,加入白朮2錢,蒼朮、川椒各1錢5分。

如果發熱,加入海蛤3錢,知母1錢5分。

如果發冷,加入附子、乾薑各2錢,肉桂1錢。

嘔吐反胃的,加入半夏、生薑各2錢。

腹痛的,加入白芍1錢,桂枝1錢,炙甘草1錢。

導水茯苓湯,治水腫,頭面、手足、遍身腫如爛瓜之狀,按而塌陷。胸腹喘滿,不能轉側安睡,飲食不下。小便秘澀,溺出如割,或如黑豆汁而絕少。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,用此即漸利而愈。

白話文:

導水茯苓湯

用於治療全身性水腫,從頭面到手腳,腫脹得像爛掉的瓜,按壓後會出現凹陷。同時伴有胸悶氣喘,無法側身安睡,食慾不振。小便困難,排出的尿液稀少而帶有血絲,或呈黑色豆汁狀。對於服用其他治療氣喘、咳嗽藥物無效的患者,使用導水茯苓湯能逐漸利水消腫,最終治癒。

澤瀉,赤茯苓,麥門冬(去心),白朮(各二兩),桑白皮,紫蘇,檳榔,木瓜(各一兩),大腹皮,陳皮,砂仁,木香(各七錢五分)

白話文:

澤瀉、赤茯苓、麥門冬(去核)、白朮(各 90 克),桑白皮、紫蘇、檳榔、木瓜(各 45 克),大腹皮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(各 34 克)

上㕮咀,每服一二兩,水二杯,燈草三十根,煎八分,食遠服。如病重者,可用藥二兩,又加麥冬及燈草半兩,以水一斗,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。再下小鍋內,煎至一鍾。五更空心服。

加減《金匱》腎氣丸,治脾腎兩虛,腫勢漸大,喘促不眠等證。

白話文:

上牀睡前服用,每次一到兩兩藥材,加兩杯水和三十根燈草,煎煮到藥液減少到八分之一,空腹服用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以使用兩兩藥材,再加入二兩麥冬和二兩燈草,用一斗水在砂鍋中熬煮到剩下一大碗。然後再倒入小鍋中,煎煮到剩下一碗的量。在凌晨五點左右空腹服用。

熟地(四兩),雲茯苓(三兩),肉桂,牛膝,丹皮,山藥,澤瀉,車前子,山茱萸(各二兩),附子(五錢)

白話文:

熟地四兩,雲茯苓三兩,肉桂、牛膝、丹皮、山藥、澤瀉、車前子、山茱萸各二兩,附子五錢。

研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錢,燈草湯送下,一日兩服。以兩為錢,水煎服,名加減《金匱》腎氣湯,但附子必倍用方效。加川椒目一錢五分,巴戟天二錢,治腳面腫。

白話文:

把藥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像桐籽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燈心草煎煮的水送服,一天兩次。使用兩錢為一劑,用水煎煮服用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的加減腎氣湯,但附子必須加倍使用纔有效。此外,加入一錢五分川椒目,兩錢巴戟天,用於治療腳面腫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