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5)
卷之三 (5)
1. 血症方
麻黃人參芍藥湯,(東垣),治吐血外感寒邪,內虛蘊熱。
桂枝(五分,補表虛),麻黃(去外寒),黃耆(實表益衛),炙甘草(補脾),白芍(安太陰),人參(益元氣而實表),麥冬(補肺氣,各三分),五味子(五粒安肺氣),當歸(五分,和血養血)
水煎,熱服。按此方以解表為止血,是東垣之巧思幸中,非有定識也。觀其每味自注藥性,俱悖聖經,便知其陋。
甘草乾薑湯,(《金匱》)
炙甘草(四錢),乾薑(二錢,炮)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柏葉湯(《金匱》),治吐血不止。
柏葉(生用,三錢,無生者用乾者二錢),乾薑(一錢),艾葉(生用,二錢,如無生者,用乾者一錢)
水四杯,取馬通二杯,煎一杯服。如無馬通,以童便二杯,煎八分服。
黃土湯,(《金匱》),治先便後血為遠血。亦治衄血、吐血、血不止。
灶心黃土(八錢,原方四錢),生地,黃芩,甘草,阿膠,白朮,附子(炮,各一錢五分)
水三杯,煎八分服。
赤小豆散,(《金匱》),治先血後便為近血。
赤小豆(浸令出芽曬乾,一兩),當歸(四錢)
共研末。每服三錢,漿水下。即洗米水,三日後有酸味是也。按凡止血標藥可隨宜作引,血餘灰可用一二兩同煎,諸血皆驗。梔子、茜草、干側柏治上血,槐花、生地黃、烏梅、續斷治血崩。凡下血及血痢,口渴,後重,脈洪有力者為火盛。可用苦參子去殼,仁勿破,外以龍眼肉包之,空腹以倉米湯送下九粒,一日二三服,漸加至十四粒,二日效。
白話文:
【血癥處方】
【麻黃人參芍藥湯】,由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因外感寒邪導致的吐血癥狀,同時體內存在虛熱。
方中含桂枝(五分,補充體表的虛弱),麻黃(驅除體表的寒氣),黃耆(強化表皮,增強防禦力),炙甘草(補脾臟),白芍(調節脾胃功能),人參(補充元氣,強化表皮),麥冬(補肺氣,各三分),五味子(五粒,安撫肺氣),當歸(五分,調和血液,滋養血液)。
以水煎煮,趁熱服用。此方以解除表症來達到止血效果,顯示東垣的巧思,但這並非固定原則。觀察其對每種藥材的自行注釋,多與傳統醫學理論相悖,由此可知其侷限性。
【甘草乾薑湯】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
主要成分為炙甘草(四錢),乾薑(二錢,炒製)
用水兩杯,煎煮至剩八分,飲服。
【柏葉湯】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持續吐血。
主要成分為柏葉(三錢,若無新鮮者可用乾燥品二錢),乾薑(一錢),艾葉(二錢,若無新鮮者,可用乾燥品一錢)
用水四杯,加入馬尿兩杯,煎煮至剩一杯,飲服。若無馬尿,可用兒童尿液兩杯,煎煮至剩八分,飲服。
【黃土湯】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先排便後出血的情況,亦適用於鼻血、吐血以及血流不止的情況。
主要成分為竈心黃土(八錢,原方為四錢),生地,黃芩,甘草,阿膠,白朮,附子(炒製,各一錢五分)
用水三杯,煎煮至剩八分,飲服。
【赤小豆散】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先出血後排便的情況。
主要成分為赤小豆(浸泡至發芽後曬乾,一兩),當歸(四錢)
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以淘米水送服。即洗米水,三天後會有酸味。一般來說,止血藥物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地使用引導物,如血餘灰可與一二兩一同煎煮,對於各種出血症狀均有效。梔子、茜草、幹側柏可用於治療上部出血,槐花、生地黃、烏梅、續斷可用於治療崩漏。對於下部出血或血痢,伴有口渴,大便後腹部不適,脈象洪大有力的情況,代表火氣旺盛。可使用苦參子去殼,仁勿破,外層包裹龍眼肉,空腹時用倉米湯送服九粒,一天二至三次,逐漸增加至十四粒,通常二天內會見效。
2. 水腫方
五皮飲,此方出華元化《中藏經》,以皮治皮,不傷中氣,所以為治腫通用之劑。
大腹皮(酒洗),桑白皮(生,各三錢),雲苓皮(四錢),陳皮(三錢),生薑皮(一錢)
水三杯,煎八分,溫服。上腫,宜發汗,加紫蘇葉、荊芥各二錢,防風一錢,杏仁一錢五分;下腫,宜利小便,加防己二錢,木通、赤小豆各一錢三分;喘而腹脹,加生萊菔子、杏仁各二錢;小便不利者,為陽水,加赤小豆、防己、地膚子;小便自利者,為陰水,加白朮二錢,蒼朮、川椒各一錢五分;熱,加海蛤三錢,知母一錢五分;寒,加附子、乾薑各二錢,肉桂一錢;嘔逆,加半夏、生薑各二錢;腹痛,加白芍一錢,桂枝一錢,炙甘草一錢。
導水茯苓湯,治水腫,頭面、手足、遍身腫如爛瓜之狀,按而塌陷。胸腹喘滿,不能轉側安睡,飲食不下。小便秘澀,溺出如割,或如黑豆汁而絕少。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,用此即漸利而愈。
澤瀉,赤茯苓,麥門冬(去心),白朮(各二兩),桑白皮,紫蘇,檳榔,木瓜(各一兩),大腹皮,陳皮,砂仁,木香(各七錢五分)
上㕮咀,每服一二兩,水二杯,燈草三十根,煎八分,食遠服。如病重者,可用藥二兩,又加麥冬及燈草半兩,以水一斗,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。再下小鍋內,煎至一鍾。五更空心服。
加減《金匱》腎氣丸,治脾腎兩虛,腫勢漸大,喘促不眠等證。
熟地(四兩),雲茯苓(三兩),肉桂,牛膝,丹皮,山藥,澤瀉,車前子,山茱萸(各二兩),附子(五錢)
研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錢,燈草湯送下,一日兩服。以兩為錢,水煎服,名加減《金匱》腎氣湯,但附子必倍用方效。加川椒目一錢五分,巴戟天二錢,治腳面腫。
白話文:
【水腫方】
這款名為「五皮飲」的處方,源自華元化的《中藏經》,其特色是以皮治療皮,對中氣不會造成傷害,因此是用來治療水腫的通用藥方。
所需藥材有:大腹皮(酒洗)、桑白皮(生)、雲苓皮、陳皮(各三錢),以及生薑皮(一錢)。取三杯水,煮至剩八分,溫服。若水腫在上半身,需發汗,則加入紫蘇葉、荊芥(各二錢)、防風、杏仁(各一錢五分);若是下半身水腫,需利尿,則加入防己(二錢)、木通、赤小豆(各一錢三分);若有呼吸困難且腹部膨脹,則加入生萊菔子、杏仁(各二錢);小便不暢是陽水,需加入赤小豆、防己、地膚子;小便自利是陰水,則加入白朮(二錢)、蒼朮、川椒(各一錢五分);有熱象,可加入海蛤(三錢)、知母(一錢五分);有寒象,則加入附子、乾薑(各二錢)、肉桂(一錢);若出現嘔吐反胃,則加入半夏、生薑(各二錢);有腹痛,則加入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
「導水茯苓湯」,專治水腫,包括頭部、面部、手腳,甚至全身水腫到像爛掉的瓜一樣,一按就凹下去。胸部腹部呼吸困難,無法翻身安睡,食物也難以下嚥。小便頻繁且排尿困難,或者尿液像黑豆汁且量少。服用喘嗽氣逆的藥物無效時,可以使用此方,漸漸地就會改善。
所需藥材有:澤瀉、赤茯苓、麥門冬(去心)、白朮(各二兩),桑白皮、紫蘇、檳榔、木瓜(各一兩),大腹皮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(各七錢五分)。這些藥材磨碎後,每次取一二兩,加兩杯水和三十根燈草,煮至剩八分,飯後服用。若病情嚴重,可用二兩藥材,再加麥冬和半兩燈草,用一斗水在砂鍋中熬至一大碗,再倒入小鍋中,煮至一杯。在五更時分,空腹服用。
「加減《金匱》腎氣丸」,用來治療脾腎兩虛,水腫逐漸加重,呼吸急促,失眠等症狀。
所需藥材有:熟地(四兩)、雲茯苓(三兩)、肉桂、牛膝、丹皮、山藥、澤瀉、車前子、山茱萸(各二兩)、附子(五錢)。研磨成粉,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燈草湯送下,一天服用兩次。若用水煎服,名為「加減《金匱》腎氣湯」,但附子必須加倍纔有效果。加入川椒目(一錢五分)、巴戟天(二錢),能治療腳面腫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