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4)
卷之三 (4)
1. 隔食反胃方
左歸飲,(景岳),即六味湯去丹皮、澤瀉,加枸杞、炙草。
啟隔飲,(《心悟》),治食入即吐。
白話文:
左歸飲(出自醫學家張景嶽的方子),就是把六味湯中的丹皮、澤瀉去掉,加入枸杞和炙草製成的藥方。
川貝母(一錢五分,切片不研),沙參(三錢),丹參(二錢),川鬱金(五分),乾荷蒂(三個),砂仁殼(四分),杵頭糠(二錢,布包),茯苓(一錢五分),石菖蒲(四分)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大半夏湯,(《金匱》),治反胃。
白話文:
川貝母(15 克,切片,不要研磨),沙參(30 克),丹參(20 克),川鬱金(5 克),乾荷葉(3 片),砂仁殼(4 克),杵頭糠(20 克,用布包起來),茯苓(15 克),石菖蒲(4 克)
人參(二錢),半夏(四錢,俗用明礬制者不可用,只用姜水浸二日,一日一換。清水浸三日,一日一換。攄起蒸熟,曬乾切片用)
白話文:
人參(12 克),半夏(24 克,不能使用用明礬醃製過的市售半夏,只可先用薑水浸泡兩天,每天換一次水。再用清水浸泡三天,每天換一次水。撈起蒸熟後,曬乾再切片使用)
長流水入蜜揚二百四十遍,取三杯半,煎七分服。
吳茱萸湯
方見《心腹痛》。
六君子湯,此方為補脾健胃、祛痰進食之通劑,百病皆以此方收功。
白話文:
將長流水浸泡在蜜中,攪拌二百四十次,取三杯半,煎煮七分服用。
這個方劑出自《心腹痛》這本書。
六君子湯,這個方劑可以補脾健胃、祛痰助食,是一個通用的方劑,很多疾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
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,半夏(各二錢),陳皮,炙草(各一錢)
白話文:
人參、炒白朮、茯苓、半夏(各 6 克),陳皮、炙甘草(各 3 克)
加生薑五片,大棗二枚。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治反胃,宜加附子二錢,丁香、藿香、砂仁各一錢。
附子理中湯,治反胃。
白話文:
加入生薑片五片,大棗兩顆。倒入兩杯水,煎煮後,喝掉八分滿的量。
如果治療反胃,可以額外加入附子兩錢,丁香、藿香、砂仁各一錢。
即理中湯加附子三錢。治反胃,加茯苓四錢,甘草減半。
附隔食方法:
白話文:
在理中湯中加入三錢附子。
如果治療反胃,加入四錢茯苓,將甘草減半。
《人鏡經》曰:《內經》云:三陽結謂之隔。蓋足太陽膀胱經,水道不行;手太陽小腸經,津液枯槁;足陽明胃經,燥糞結聚。所以飲食拒而不入,縱入太倉,還出喉嚨。夫腸胃一日一便,乃常度也。今五七日不便,陳物不去,新物不納,宜用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,後用脂麻飲啜之。陳腐去而腸胃潔,癥瘕盡而營衛昌,飲食自進矣。
三一承氣湯
白話文:
《人鏡經》中提到:《黃帝內經》說:三條陽經阻塞稱為「隔」。具體來說,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液不能流通;手太陽小腸經的津液枯竭;足陽明胃經的燥便結塊。所以,食物拒絕進入,即使進入了胃中,也會吐出來。腸胃正常情況下每天應該排便一次。現在五七天都沒有排便,陳舊的物質排不出去,新的物質進不來。應該服用三一承氣湯分次通便,之後再服用脂麻飲。陳腐的物質排出後,腸胃就能清潔,癥瘕(疾病)就能痊癒,營衛(人體的正氣)就會旺盛,食慾自然就會恢復。
大黃,芒硝,甘草,厚朴,枳實(各一錢)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按此方太峻,姑存之以備參考。
白話文:
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厚朴、枳實(各 5 公克)
2. 氣喘方
蘇子降氣湯,治上盛下虛,氣喘等證。
白話文:
蘇子降氣湯,治療上盛下虛,氣喘等症狀。
紫蘇子(二錢,微炒),前胡,當歸,半夏,陳皮,厚朴(各一錢),沉香,炙草(各五分)
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白話文:
紫蘇子(30 克,微炒),前胡、當歸、半夏、陳皮、厚朴(各 15 克),沉香、炙草(各 7.5 克)
葶藶大棗瀉肺湯,(《金匱》),治支飲滿而肺氣閉,氣閉則呼吸不能自如,用此苦降,以泄實邪。
白話文:
葶藶大棗瀉肺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適用於因水液蓄積在肺部引起肺氣閉塞,導致呼吸不暢的情況。此方以苦味藥材為主,具有瀉熱通降的作用,可以祛除實邪(過盛的邪氣)。
葶藶子(隔紙炒研如泥,二錢二分)
水一杯半,大棗十二枚,煎七分,入葶藶子服之。
十棗湯
方見《心腹痛》。
小青龍湯
方見《傷寒》。
白話文:
將葶藶子炒至像泥一樣,取二錢二分,用水一杯半、大棗十二枚煎煮至七分,然後加入葶藶子服用。這個方子出自《心腹痛》一書,也屬於《傷寒》中所提到的「小青龍湯」。
貞元飲,(景岳),陰血為陽氣之依歸,血虛則氣無所依,時或微喘,婦人血海常虛,多有此症。景岳方意在濟之緩之四字。濟之以歸、地,緩之以甘草,頗有意義。今人加紫石英、黑鉛之重鎮,則失緩之之義;加沉香、白芥子之辛香,則失濟之之義矣。且此方非為元氣奔脫而設,時醫每遇大喘之症,必以此方大劑與服。氣升則火升,偶得濡潤之藥,氣亦漸平一晌,旋而陰柔之性與飲水混為一家,則胸膈間純是陰霾之氣,其人頃刻歸陰矣。吾鄉潘市醫倡此法以局人神智,無一人悟及,誠可痛恨!
白話文:
貞元飲(出自《景嶽全書》)
陰血是陽氣的依託。如果血虛,陽氣就無法依附,就會時常喘息。女性的血海經常虧虛,所以很多女性都有這種症狀。景嶽配方中的「濟」和「緩」兩個字,意義深遠。用歸地黃和熟地黃補血「濟」陽氣,用甘草緩和陽氣,非常有道理。
現在有些人加了重鎮之藥紫石英、石墨,就違背了「緩」的原則;加了辛香之藥沉香、白芥子,就違背了「濟」的原則。而且,這個方子不是為了治療元氣脫離而設計的。現在的醫生,每遇到大喘的症狀,必定用大劑量的貞元飲給病人服。陽氣上升了,火氣也會上升,偶爾服用一些滋潤的藥物,陽氣也能暫時平穩下來。但時間一長,陰柔的特性就會和水液混雜在一起,胸膈之間就會充滿陰鬱之氣,病人頃刻間就會歸陰而死。我的家鄉潘市醫倡導用這個方法來迷惑人的意識,沒有人能領悟到這一點,真是可恨!
熟地黃(五七錢或一二兩),當歸身(三四錢),炙草(一二三錢)
水三四杯,煎八分服。
苓桂朮甘湯,(《金匱》),治氣短。喻嘉言云:此治呼氣短。
白話文:
服用熟地黃五錢到一兩二錢,當歸身三四錢,炙草一錢到三錢,加水三四杯,煎煮至八分即可服用。苓桂朮甘湯,出自《金匱》,用於治療氣短,喻嘉言說此方專治呼氣短。
茯苓(四錢),白朮,桂枝(各二錢),炙草(一錢五分)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白話文:
茯苓(16克) 白朮(8克) 桂枝(8克) 炙草(6克)
腎氣丸,(《金匱》),治氣短。喻嘉言云:此治吸氣短,即八味地黃丸,但原方系乾生地黃、桂枝。
白話文:
腎氣丸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氣短。
著名中醫喻嘉言表示:這個方子治療吸氣短,就是八味地黃丸。但是,原始方劑中使用的是乾生地黃和桂枝。
茯苓甘草大棗湯,(仲景),治氣喘臍下動氣,欲作奔豚。
茯苓(六錢),桂枝,甘草(炙,各二錢),大棗(四枚)
用甘瀾水三杯半,先煎茯苓至二杯,入諸藥,煎七分服。作甘瀾水法:取長流水揚之數百遍,或千遍愈妙。
真武湯,(仲景),鎮水逆,定痰喘之神劑。
白話文:
仲景的茯苓甘草大棗湯,用於治療氣喘、臍下動氣、感覺要發作奔豚病症。取茯苓六錢、桂枝、甘草(炙)各二錢、大棗四枚,用甘瀾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,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七分服。甘瀾水是取長流水反复揚起數百遍,或千遍更佳。
仲景的真武湯,是鎮壓水逆、治療痰喘的特效藥方。
茯苓,芍藥,生薑(切,各三兩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炮,去皮,破八片)
白話文:
茯苓、芍藥、生薑(各切成三兩) 白朮兩兩 附子一枚(炮製後去皮,切成八片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宜倍茯苓。咳嗽甚者,去生薑,加乾薑一錢五分,五味、細辛各一錢。
白話文:
將下列五味藥材加入八碗水中烹煮,取三碗藥液,去除渣滓。溫熱時服用半碗,每日服用三次。建議將茯苓的用量加倍。如果咳嗽嚴重,則去除生薑,並加入一錢五分的乾薑、一錢的五味子、一錢的細辛。
黑錫丹,治脾腎虛冷,上實下虛,奔豚,五種水氣,中風痰潮危急。
白話文:
黑錫丹
用於治療脾腎虛寒、上實下虛、奔豚氣喘、氣滯痰濕導致的危急症狀。
喻嘉言曰:凡遇陰火逆沖,真陽暴脫,氣喘痰鳴之急症,舍此方再無他法可施。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,恐遇急症不及取藥,且欲吾身元氣溫養其藥,藉手效靈,厥功歷歷可紀。即痘症倒塌逆候,服此亦可回生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每當遇到陰火上衝、陽氣耗散、氣喘痰鳴的急症,除了這個方劑,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治療。我經常將此方製作成小藥包佩戴在身上,以備不時之需,以免發生急症時來不及取藥;同時也希望借用自身元氣溫養藥物,提升效力,其功效顯著,有據可查。即使是痘瘡倒塌,病勢危急,服用此藥也有起死回生的效果。
沉香,附子(炮),胡蘆巴,肉桂(各一錢),小茴香,補骨脂,肉豆蔻,木香,金鈴子(去核,各一兩),硫黃,黑鉛(與硫黃炒成砂子,各三兩)
上為末,酒煮麵糊丸梧子大,陰乾,以布袋擦令光瑩。每服四五十丸,薑湯送下。
白話文:
沉香、附子(炮製過)、胡蘆巴、肉桂(各 3 克),小茴香、補骨脂、肉豆蔻、木香、金鈴子(去核,各 30 克),硫黃、黑鉛(與硫黃炒成粉末,各 90 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