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中風方

小續命湯,(《千金》),中風總方。

白話文:

小續命湯是用於治療中風的綜合方劑。

麻黃(去節根),人參,黃芩,川芎,白芍,炙草,杏仁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和根),人參,黃芩,川芎,白芍藥,炙甘草,杏仁

防己,桂枝,防風(各一錢),附子(五分,炮)

加生薑三片,水二杯半,先煎麻黃至二杯,入諸藥,煎八分服。

白話文:

防己、桂枝、防風(各 3 克),附子(1.5 克,炮製後使用)

《古今錄驗》續命湯,治中風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持,口不言,昏冒不知痛處。或拘急不能轉側。方出《金匱》附方。

白話文:

續命湯(出自《古今錄驗》)

功效:

治療中風風痱,導致身體抽筋無法控制,口不能言,昏迷不適。或因拘急,無法翻身。

方劑來源:

此方選自《金匱要略》的附方。

麻黃,桂枝,當歸,人參,石膏,乾薑,甘草(各三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杏仁(十三枚又一枚取三分之一)

白話文:

  • 麻黃:三錢
  • 桂枝:三錢
  • 當歸:三錢
  • 人參:三錢
  • 石膏:三錢
  • 乾薑:三錢
  • 甘草:三錢
  • 川芎:一錢五分
  • 杏仁:十三枚,其中一枚取三分之一

水三杯,煎一杯,溫服。當小汗,薄覆脊憑几,汗出則愈。不汗更服,無所禁,勿當風。並治但伏不得臥,咳逆上氣,面目浮腫。

三化湯,治熱風中臟,大便不通。

白話文:

取三杯水,煮沸成一杯,趁溫熱時服用。服用後會出小汗,這時蓋上薄被,靠著几案休息,直到汗出就表示康復了。如果沒有出汗就再服用,沒有時間限制,但要注意不要吹風。這個方子還適用於治療臥牀不起、咳嗽氣逆、臉部浮腫等症狀。

大黃,羌活,枳殼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  • 大黃:3錢
  • 羌活:3錢
  • 枳殼:3錢
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
稀涎散,治中風口噤,並治單蛾、雙蛾。

巴豆(六枚,每枚分作兩片),牙皂(三錢,切),明礬(一兩)

白話文:

用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後服用。

這是稀涎散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齒不靈,同時也治療單側和雙側的喉嚨問題。

藥材包括巴豆六粒,每粒切成兩半,牙皁三錢,切成小片,以及明礬一兩。

先將礬化開,卻入二味攪勻,待礬枯為末,每用三分吹喉中。痰盛者燈心湯下五分,在喉即吐,在膈即下。

白話文:

先將明礬溶解,接著加入其他兩種藥材攪拌均勻,等明礬乾燥成粉末,每次使用三分(量),吹入喉嚨中。如果痰液過多,可以搭配燈心湯服用,劑量為五分(量)。如果痰液在喉嚨中,就會吐出來;如果在橫膈膜處,就會排出。

參附湯,元氣暴脫,以此方急回其陽,可救十中一二。

人參(一兩),附子(五錢)

白話文:

參附湯,當元氣突然脫失時,用這個藥方可以迅速回陽,有時能救回一部分人。

人參(30克),附子(15克)。

水二杯半,煎八分服。此湯治腎氣脫。以人參換白朮,名朮附湯,治脾氣脫。換黃耆名,耆附湯,治衛氣脫;換當歸名歸附湯,治營氣脫。

三生飲,治寒風中臟,四肢厥冷,痰涎上湧。

白話文:

以兩杯半的水煎煮八分,連藥渣一起服用。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腎氣虛脫。如果把人蔘換成白朮,則稱為「朮附湯」,用來治療脾氣虛脫。如果換成黃耆,則稱為「耆附湯」,用來治療衛氣虛脫。如果換成當歸,則稱為「歸附湯」,用來治療營氣虛脫。

生烏頭(二錢),生南星(二錢),生附子(三錢),木香(五分),生薑(五片)

水二杯,煎七分。薛氏用人參一兩,煎湯半杯調服。

白話文:

烏頭(2 錢),南星(2 錢),附子(3 錢),木香(5 分),生薑(5 片)

防風通聖散,治熱風卒中,外而經絡手足瘈瘲,內而臟腑二便閉塞,用此兩解之。較之三化湯較妥,亦為類中風實火治法。所用表藥,火鬱發之之義也;所用下藥,釜下抽薪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防風通聖散

用途: 治療熱風中風,表現為手腳筋骨拘攣、麻痺(外在症狀),以及臟腑不通,大小便不通(內在症狀)。此方可同時解除內外病症。

優點: 與三化湯相比,此方更為妥當,也是治療實熱性中風的常用方法。

組成: 所用藥物可分為表藥和下藥。

  • 表藥:具有疏散火鬱的作用。
  • 下藥: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,從根本上清除病因。

防風,荊芥,連翹,麻黃,薄荷,川芎,當歸,白芍,白朮,山梔,大黃,芒硝(各五分),黃芩,石膏,桔梗(各一錢),甘草(二錢),滑石(三錢)

白話文:

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山梔、大黃、芒硝(各 5 克) 黃芩、石膏、桔梗(各 3 克) 甘草(6 克) 滑石(9 克)

水二杯,加生薑三片,煎八分服。自利去硝、黃。自汗,去麻黃,加桂枝。涎嗽加半夏、五味。

白話文:

用兩杯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煮到剩下八分之一後喝下。 如果是腹瀉,則去除硝石和黃連。 如果是自汗,則去除麻黃,加入桂枝。 如果流口水、咳嗽,則加入半夏和五味。

地黃飲子,治類中風腎虛火不歸源,舌強不能言,足廢不能行。類中風虛火治法。

白話文:

地黃飲劑

功效: 治療類似中風的腎虛症狀,導致體內能量(火)無法回歸原位,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雙腳無力無法行走。適用於治療類似中風的虛火症狀。

熟地,遠志,山茱肉,巴戟天,石斛,石菖蒲,五味子,肉蓯蓉(洗),肉桂,麥冬,附子,茯苓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熟地、遠志、山茱肉、巴戟天、石斛、石菖蒲、五味子、肉蓯蓉(洗)、肉桂、麥冬、附子、茯苓(各三錢)

加薄荷葉七葉,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此方法在輕煎,不令諸藥之味盡出。其性厚重,以鎮諸逆;其氣味輕清,速走諸竅也。

白話文:

加入薄荷葉七片,水兩杯,煎煮至剩八分之一的量服用。這種方法煎煮較輕,不會讓所有藥材的藥性都釋放出來。它的性質厚重,能鎮壓各種疾病;它的氣味輕清,能迅速到達各種孔竅。

補中益氣湯,治勞役飢飽過度,致傷元氣,氣虛而風中之。此類中風氣中虛證,更有七氣上逆,亦名氣中,宜越鞠丸之類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,適合治療因勞累、飲食不規律而損傷元氣,導致氣虛而風邪入侵引起的疾病。這種中風屬氣虛證,還有七氣上逆的症狀,也稱為氣中,適宜服用越鞠丸之類的藥物。

炙耆(二錢),人參,白朮(炒),當歸(各一錢),炙草,陳皮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三分)

白話文:

白芍(2錢),人參,炒白朮,當歸(各1錢),炙草,陳皮(各0.5錢),升麻,柴胡(各0.3錢)

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
大棗,痰飲通劑。

陳皮(一錢五分),半夏,茯苓(各三錢),炙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加入三片生薑、兩枚紅棗,用水兩杯,煎煮至剩八分時服用。

紅棗,可用於祛痰和治療水飲停聚的通用藥物。

陳皮一錢五分、半夏、茯苓各三錢、炙甘草一錢。

加生薑三片,水三杯,煎七分服。加白朮一錢,蒼朮二錢,竹瀝四湯匙,生薑汁二湯匙,名加味二陳湯,治類中風痰中證。亦名濕中,以濕生痰也。加枳實、膽南星、竹茹,名滌痰湯。

白話文:

加入三片生薑,三杯水,煎煮後取七分服下。 加入白朮一錢,蒼朮二錢,竹瀝四湯匙,生薑汁二湯匙,此湯名為「加味二陳湯」,用於治療類似中風、痰在體內的一類疾病。 這類疾病又稱為「濕中」,因為濕氣滋生痰液。 再加入枳實、膽南星、竹茹,此方名為「滌痰湯」。

加味六君子湯,治中風王道之劑。

方見《隔食》

加麥冬三錢為君,附子一錢為使,再調入竹瀝五錢,生薑汁二錢,以行經絡之痰,久服自愈。

白話文:

加味六君子湯,是治療中風的良方。

見於《隔食》一書。

在此方基礎上增加麥冬三錢作爲主藥,附子一錢作爲引導藥,再加入竹瀝五錢,生薑汁二錢,以清除經絡中的痰溼,長期服用自然會痊癒。

資壽解語湯,(喻嘉言),治中風脾緩,舌強不語,半身不遂,與地黃飲子同意。但彼重在腎,此重在脾。

白話文:

資壽解語湯(出自喻嘉言的著作)

功效: 治療中風導致脾虛氣弱、舌頭僵硬無法言語、身體一側癱瘓。

與地黃飲子的相似性: 兩者都可治療中風,但地黃飲子側重於補腎,而資壽解語湯側重於補脾。

防風,附子,天麻,棗仁(各二錢),羚角,肉桂(各八分),羌活,甘草(各五分)

水二杯,煎八分,入竹瀝五錢,薑汁二錢五分服。

白話文:

防風、附子、天麻、棗仁(各 12 克) 羚羊角、肉桂(各 4.8 克) 羌活、甘草(各 3 克)

喻嘉言治腎氣不榮於舌本,加枸杞、首烏、生地、菊花、天冬、石菖蒲、元參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治療腎氣虛弱、舌頭根部顏色淡白的疾病,加入枸杞子、何首烏、生地黃、菊花、天門冬、菖蒲和元參等藥材。

侯氏黑散,(《金匱》)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《外臺》治風癲。

白話文:

侯氏黑散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

用途: 治療風寒濕痺,表現為四肢沉重痠痛,心中發寒,身體虛弱。

另有用途: 在《外臺祕要》中記載,還能治療癲癇。

菊花(四兩),白朮,防風(各一兩),桔梗(八錢),細辛,茯苓,牡蠣,人參,礬石,當歸,川芎,乾薑,桂枝(各三錢),黃芩(五錢)

白話文:

菊花(160 公克),白朮、防風(各 40 公克),桔梗(32 公克),細辛、茯苓、牡蠣、人參、礬石、當歸、川芎、乾薑、桂枝(各 12 公克),黃芩(20 公克)

上十四味,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,約有八分,余每用一錢五分,日二服,溫酒調服。忌一切魚肉、大蒜,宜常冷食,六十日止,熱即下矣。

白話文:

把以上十四種藥物搗碎成粉末。用酒送服方寸匕(約八分滿),我通常用一錢五分,每天服用兩次,用溫酒調服。服用期間忌吃一切魚肉和大蒜,宜常吃涼食,六十天後停止服用,熱氣就會退下。

風引湯,(《金匱》),除熱癱癇,治大人風引,少小驚癇瘈瘲,日數十發。

白話文:

風引湯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能消除因熱邪引起的癲癇,治療成年人的風引,年幼兒童的驚風和癲癇瘈瘲,每天發作數十次。

大黃,乾薑,龍骨(各一兩),桂枝(一兩五錢),甘草,牡蠣(各一兩),寒水石,赤石脂,石膏,滑石,紫石英,白石脂(各三兩)

上十二味,研末粗篩,用韋布盛之。取三指,約六七錢。井花水一杯,煎七分,溫服。按:乾薑宜減半。

白話文:

大黃:1 兩 乾薑:1 兩 龍骨:1 兩 桂枝:1 兩 5 錢 甘草:1 兩 牡蠣:1 兩 寒水石:3 兩 赤石脂:3 兩 石膏:3 兩 滑石:3 兩 紫石英:3 兩 白石脂:3 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