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4)
卷之二 (4)
1. 癲狂癇第十七
重陽狂,重陰癲,《內經》云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
靜陰象,動陽宣,癲者笑哭無時,語言無序,其人常靜。狂者詈罵不避親疏,其人常動。
狂多實,痰宜蠲,蠲除頑痰,滾痰丸加烏梅、硃砂治之,生鐵落飲、當歸承氣湯亦妙。
癲虛發,石補天,磁朱丸是煉石補天手法,駱氏《內經拾遺》用溫膽湯。
忽搐搦,癇病然,手足抽掣,猝倒無知,忽作忽止,病有間斷,故名曰癇。
五畜狀,吐痰涎,肺如犬吠,肝如羊嘶,心如馬鳴,脾如牛吼,腎如豬叫,每發必口角流涎。
有生病,歷歲年,由母腹中受驚,積久失調,一觸而發。病起於有生之初,非年來之新病也。《內經拾遺》用溫膽湯,柯韻伯用磁朱丸。
火氣亢,蘆薈平,火氣亢,必以大苦大寒之劑以降之,宜當歸蘆薈丸。
痰積痼,丹礬穿,丹礬丸能穿入心胞絡,導其痰涎從大便而出,然不如磁朱丸之妥當。
三症本,厥陰愆,以上治法,時醫習用而不效者,未知其本在於厥陰也。厥陰屬風木,與少陽相火同居。厥陰之氣逆,則諸氣皆逆。氣逆則火發,火發則風生。風生則挾木勢而害土,土病則聚液而成痰。痰成必歸迸入心,為以上諸症。
體用變,標本遷,其本陰,其體熱。
伏所主,所因先,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。
收散互,逆從連,或收或散,或逆或從,隨所利而行之。
和中氣,妙轉旋,調其中氣,使之和平。
自伏所主至此,其小注俱《內經》本文。轉旋,言心手靈活也,其要旨在調其中氣二句。中氣者,土氣也。治肝不應,當取陽明,制其侮也。
悟到此,治立痊,症雖可治,而任之不專,亦無如之何矣。
白話文:
[精神疾病第十七]
重陽狂,重陰癲,《內經》說: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,陰氣過盛的人會得癲癇。
靜陰象,動陽宣,癲癇病人會無時無刻地笑哭,言語混亂,他們通常很安靜。狂症患者則會不分親疏地謾罵,他們的行爲常常衝動。
狂多實,痰宜蠲,應該去除頑固的痰,可以用滾痰丸加上烏梅和硃砂來治療,生鐵落飲和當歸承氣湯也是很好的選擇。
癲虛發,石補天,磁朱丸就是所謂的煉石補天手法,駱氏《內經拾遺》使用的是溫膽湯。
忽搐搦,癇病然,手足抽搐,突然倒下失去意識,病發時有時無,因此被稱作癇。
五畜狀,吐痰涎,肺部像狗吠,肝臟像羊嘶,心臟像馬鳴,脾臟像牛吼,腎臟像豬叫,每次發作時,嘴角都會流出唾液。
有生病,歷歲月,從母親子宮裏就受到驚嚇,長時間失調,一旦觸發就會發作。病根源於出生之初,並不是近年的新病。《內經拾遺》使用的是溫膽湯,柯韻伯使用的是磁朱丸。
火氣亢,蘆薈平,火氣過盛,必須使用大苦大寒的藥劑來降火,適合使用當歸蘆薈丸。
痰積固,丹礬穿,丹礬丸能夠穿透心包絡,引導痰涎從大便排出,但並不如磁朱丸那樣穩妥。
三症本,厥陰愆,以上治療方法,醫生們常用但無效的原因在於,他們不知道根本問題在於厥陰。厥陰屬於風木,與少陽的相火同處。厥陰之氣逆行,所有氣也會逆行。氣逆則火發,火發則風生。風生則挾帶木勢危害土,土病則聚集液體成爲痰。痰形成後必定會湧入心,造成上述各種症狀。
體用變,標本遷,其本是陰,其體是熱。
伏所主,所因先,控制主要問題,先處理原因。
收散互,逆從連,或收斂或散發,或逆向或順從,根據有利的方向去行動。
和中氣,妙轉旋,調和中氣,使之平和。
從伏所主到此處,都是《內經》的原文。轉旋,指的是心手靈活,其核心在於調和中氣這兩句話。中氣,就是土氣。如果治療肝臟沒有效果,應當取用陽明,抑制其侮。
悟到此,治立痊,雖然病症可以治療,但如果不能專心致志,也無濟於事。
以上翻譯可能無法完全精準,因爲中醫術語和概念在現代語言中的表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