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7)
卷之二 (7)
1. 小兒第二十四
小兒病,多傷寒,喻嘉言曰:方書謂小兒八歲以前無傷寒,此胡言也。小兒不耐傷寒,初傳太陽一經,早已身強、多汗、筋脈牽動、人事昏沉,勢已極於本經,誤藥即死,無由見其傳經,所以謂其無傷寒也。俗云驚風皆是。
稚陽體,邪易干,時醫以稚陽為純陽,生死關頭,開手便錯。
凡發熱,太陽觀,太陽主身之表,小兒腠理未密,最易受邪。其症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惡寒等小兒不能自明,唯發熱一捫可見。
熱未已,變多端,喻嘉言曰:以其頭搖手動也,而立抽掣之名;以其卒口噤、腳攣急也,而立目斜、心亂、搐搦之名;以其脊強背反也,而立角弓反張之名;造出種種不通名目,謂為驚風。而用攻痰、鎮驚、清熱之藥,投之立死矣。不知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、上額交巔入腦、還出別下項、夾脊抵腰中,是以見上諸症。當時若以桂枝湯照法服之,則無餘事矣。過此失治,則變為痙症。無汗用桂枝加葛根湯,有汗用桂枝加栝蔞根湯,此太陽而兼陽明之治也。抑或寒熱往來,多嘔,以桂枝湯合小柴胡湯或單用小柴胡湯,此太陽而兼少陽之治也。
太陽外,仔細看,喻嘉言云:三日即愈為貴,若待經盡方解,必不能耐矣。然亦有耐得去而傳他經者,亦有即時見他經之症者,宜細認之。
遵法治,危而安,遵六經提綱之法而求之,詳於《傷寒論》。
若吐瀉,求太陰,太陰病以吐食、自利、不渴、手足自溫、腹時痛為提綱,以理中湯主之。
吐瀉甚,變風淫,吐瀉不止,則土虛而木邪乘之。《左傳》云:風淫末疾。末,四肢之末也。即抽掣攣急之象。
慢脾說,即此尋,世謂慢脾風多死,而不知即太陰傷寒也。有初時即傷於太陰者,有漸次傳入太陰者,有誤用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蘿蔔子、枳殼、葶藶、大黃、栝蔞、膽南星等藥陷入太陰者。既入太陰,其治同也。如吐瀉後,冷汗不止,手足厥逆,理中湯加入附子,或通脈四逆湯、白通湯佐之,此太陰而兼少陰之治也。如吐瀉手足厥冷、煩躁欲死、不吐食而吐涎沫,服理中湯不應,宜吳茱萸湯佐之,此太陰而兼厥陰之治也。若三陰熱化之證,如太陰腹時痛時止,用桂枝加芍藥湯。大便實而痛,用桂枝加大黃湯。少陰之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,宜豬苓湯。心中煩、不得臥,宜黃連阿膠湯。厥陰之消渴、氣衝、吐蛔、下利,宜烏梅丸。下利後重、喜飲水,用白頭翁湯等症亦間有之。熟《傷寒論》者自知,而提綱不在此也。
陰陽證,二太擒,三陽獨取太陽,三陰獨取太陰,擒賊先擒王之手段也。太陽陽明少陽為三陽,太陰少陰厥陰為三陰。
千古秘,理蘊深,喻嘉言通禪理,後得異人所授,獨得千古之秘。胡卣臣曰:習幼科者,能虛心領會,便可免乎殃咎,若駭為異說,則造孽無極矣。
即痘疹,此傳心,痘為先天之毒,伏於命門,因感外邪而發。初起時用桂枝湯等,從太陽以化其氣,氣化則毒不留,自無一切鬱熱諸症,何用服連翹、紫草、牛蒡、生地、犀角、石膏、芩、連諸藥,以致寒中變症乎?及報點已齊後,冀其漿滿,易於結痂而愈,當求之太陰,用理中湯等補中宮土氣,以為成漿脫痂之本,亦不賴保元湯及鹿茸、人乳、糯米、桂圓之力也。若用毒藥取漿,先損中宮土氣,漿何由成?誤人不少!此古今痘書所未言,唯張隱菴《侶山堂類辯》微露其機於言外,殆重其道而不敢輕泄歟?疹症視痘症稍輕,亦須知此法。高士宗《醫學真傳》有桂枝湯加金銀花、紫草法。
誰同志,度金針
白話文:
小兒患病,多源自傷寒,喻嘉言曾說:醫書認為八歲前的小兒不會感染傷寒,這完全是謬論。小兒對傷寒抵抗力弱,剛開始在太陽經絡傳播時,就會出現身體僵硬、多汗、筋脈抽搐、意識模糊等情況,病情在太陽經絡就已非常嚴重,一旦用藥錯誤即會致死,無法觀察到進一步的經絡傳播,因此誤以為小兒不會感染傷寒。常見的說法是所有症狀都是驚風。
小兒屬稚陽體質,容易被邪氣侵襲,但常被誤認為純陽體質,在生死關頭,一開始就用錯了治療方法。
只要是發燒,都應從太陽經絡的角度來看。太陽經絡主管身體表面,小兒皮膚腠理尚未完全發育,最容易受到邪氣影響。其症狀如頭痛、頸部僵硬、發燒、畏寒等,小兒無法清楚表達,唯有發燒可以觸摸感知。
發燒未退,病症轉變多端。喻嘉言曾說:因為小兒頭搖手動,就定義為抽搐;因為突然口齒緊閉、腳部肌肉緊繃,就定義為斜視、心慌、抽搐;因為背部僵硬,就定義為角弓反張;創造出各種不明確的診斷,稱為驚風,再使用祛痰、鎮靜、清熱的藥物,小兒往往會立即死亡。實際上,太陽經絡起始於眼睛內部,向上延伸至額頭、頭頂、進入腦部、再繞回頸部、沿脊椎到腰部,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的症狀。當時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服用桂枝湯,就不會有其他問題。若錯過治療時機,就會轉變成痙癆症。無汗時使用桂枝加葛根湯,有汗時使用桂枝加栝樓根湯,這是太陽經絡兼陽明經絡的治療方法。或是寒熱交替,頻繁嘔吐,可以使用桂枝湯和小柴胡湯,或單獨使用小柴胡湯,這是太陽經絡兼少陽經絡的治療方法。
對於太陽經絡以外的症狀,需仔細觀察。喻嘉言說:三天內痊癒是最好的,若等到病情發展完全才好轉,小兒往往難以承受。然而,也有小兒能夠抵抗下去,病情傳播到其他經絡,或是立即出現其他經絡的症狀,必須仔細辨認。
遵守治療原則,即使病情危急也能轉危為安。遵循六經提綱的治療原則,詳細內容請參考《傷寒論》。
若出現嘔吐和腹瀉,需從太陰經絡角度考慮。太陰經絡疾病特徵為嘔吐、腹瀉、不口渴、手足溫暖、腹部偶爾疼痛,治療原則以理中湯為主。
嘔吐和腹瀉嚴重,可能引發風邪入侵。《左傳》提到:風邪會影響四肢末端。四肢末端指的是抽搐和肌肉緊繃的症狀。
慢性脾虛的說法,可從這裡找到答案。世人認為慢性脾虛風症多半致命,卻不知道其實是太陰經絡的傷寒。有的小兒一開始就感染太陰經絡,有的逐漸傳播到太陰經絡,有的則因為誤用神麴、麥芽、山楂、蘿蔔子、枳殼、葶藶、大黃、栝樓、膽南星等藥物,導致病情陷入太陰經絡。一旦病情進入太陰經絡,治療原則相同。例如嘔吐和腹瀉後,冷汗不止、手足冰冷,可以在理中湯中加入附子,或是使用通脈四逆湯、白通湯輔助治療,這是太陰經絡兼少陰經絡的治療方法。嘔吐和腹瀉、手足冰冷、煩躁欲絕、不嘔吐食物但吐口水,使用理中湯無效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輔助治療,這是太陰經絡兼厥陰經絡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三陰經絡轉化為熱症,如太陰經絡腹痛時好時壞,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藥湯。大便乾硬且疼痛,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湯。少陰經絡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,可以使用豬苓湯。心煩、無法入睡,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。厥陰經絡口渴、氣沖、吐蟲、腹瀉,可以使用烏梅丸。腹瀉後排便困難、想喝水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等症狀也會偶爾出現。熟悉《傷寒論》的人自然瞭解,但重點不在這裡。
對於陰陽證狀,太陽和太陰經絡是關鍵。三陽經絡僅取太陽經絡,三陰經絡僅取太陰經絡,這是擒賊先擒王的手法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為三陽經絡,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為三陰經絡。
千百年來的祕密,原理深奧。喻嘉言精通禪宗哲理,後來得到異人的指導,獨自掌握千百年來的祕訣。胡卣臣曾說:學習兒科的人,能夠虛心領悟,就可以避免災禍,如果因為害怕而視為異端,就會造成無窮的罪孽。
即使是痘疹,這個傳心法則依然適用。痘疹是由先天病毒潛伏在命門,受到外邪影響而爆發。初期可以使用桂枝湯等藥物,從太陽經絡的角度來調節氣血,氣血調節正常,病毒就不會殘留,自然不會出現鬱熱等症狀,何必服用連翹、紫草、牛蒡、生地、犀角、石膏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,導致體內寒氣加重,反而引發其他併發症?等到痘疹全部出現後,希望痘漿充足,容易結疤痊癒,應該從太陰經絡的角度來補充中宮土氣,作為痘漿生成和結疤的基礎,也不需要依賴保元湯、鹿茸、人乳、糯米、桂圓等補品。如果使用有毒的藥物抽取痘漿,會先損傷中宮土氣,痘漿怎麼可能生成?這種錯誤的治療方式,害了不少人!這是古今痘疹書籍都未曾提及的,只有張隱菴在《侶山堂類辯》中稍微透露一些線索,可能是因為重視這種療法,不敢輕易公開吧?疹症比痘疹輕微,但也必須瞭解這個法則。高士宗在《醫學真傳》中提到了使用桂枝湯加上金銀花、紫草的治療方法。
有誰能理解這些道理,才能真正掌握醫術的精髓。
2. 附敷藥拔風害人說
《金匱》云:人得風氣以生長。此一語最精,風即氣也。人在風中而不見風,猶魚在水中而不見水,鼻息出入,頃刻離風即死。但風靜即為養人之和風,風動即為殺人之邪風。若大人之中風,小兒之驚風、卒倒、搐掣、角弓反張、目上視、口流涎,皆風動之象,即氣之乖也。醫者宜化邪風為和風,即所以除邪氣而匡正氣。
閩中市醫,遇小兒諸病及驚癇危症,以蓖麻子、巴豆、南星、萊菔子、全蠍、大黃、急性子、皂角為末。加樗皮、冰片、麝香。以麻油或白蜜,或薑、蔥汁調。敷於囟門以及胸中、臍中、足心,為拔風法。秘其方以射利,十敷十死。既死而仍不歸怨之者,以為外敷之法,不妨姑試,俟未效而即去之,似不為害。
而不知一敷之後,元氣為其拔散,即揭去其藥,而既散之氣,永不能使之復聚矣。況囟門為元陽之會,胸中為宗氣之宅,臍中為性命之根,足心為腎脈之本,皆不可輕動。昔人以附子、海狗腎補藥敷於臍中而蒸之,名醫猶且戒其勿用,況大傷人之物乎?凡以保赤為心者,宜共攻此法。
而又有惑於急驚、慢驚、食積之說,預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秦艽、前胡、赤芍、鉤藤鉤、荊芥、天麻、厚朴、神麯、山楂、蒼朮、膽星、葶藶子、蘿蔔子、貝母、牛黃、硃砂、天竺黃、枳殼、杏仁、石菖蒲、甘草,或合為一方,或分為二三方者,亦五十步笑百步耳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:人是靠著自然界的風氣得以成長。這句話非常精闢,風就是氣的意思。人生活在風中卻看不見風的存在,就像魚在水中生活卻看不到水一樣,我們的呼吸一時一刻都離不開風。然而,當風平靜時,它就是滋養人的和風;一旦風動了,就變成了致人於死地的邪風。如果成人發生中風,或是小孩出現驚風、突然倒地、抽搐、背部弓起、眼睛向上翻、嘴角流涎等現象,這些都是風動的徵兆,也就是氣運失常的表現。醫生應當把邪風轉化為和風,也就是消除邪氣,扶助正氣。
在福建的市井醫生,遇到小孩各種疾病及驚癇的危急症狀時,他們使用蓖麻子、巴豆、南星、萊菔子、全蠍、大黃、急性子、皁角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樗皮、冰片、麝香。使用麻油或蜂蜜,或者薑、蔥的汁液來調和,然後塗敷在囟門、胸口、肚臍和腳底,稱之為拔風法。他們保守這個處方,以此牟利,結果十個病人敷藥後有十個死亡。即使孩子死了,人們也不會歸咎於醫生,因為他們認為外敷的方法不妨先試一試,如果沒有效果就立即停止,似乎不會造成什麼危害。
然而,事實上一旦塗敷藥物後,孩子的元氣就會被散去,即使馬上取下藥物,但已經散去的元氣永遠無法重新聚集。更何況囟門是頭部元陽匯聚的地方,胸口是藏納宗氣的位置,肚臍是生命的根基,腳底是腎脈的根本,這些部位都不可以輕易地動用。過去有人將附子、海狗腎等補藥敷在肚臍上並加熱蒸煮,連名醫都告誡不要使用,何況是那些對人體傷害更大的東西呢?凡是真心想要保護兒童健康的人,應該一起抵制這種方法。
另外,還有一些人受到急驚、慢驚、食積等說法的誤導,預先使用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秦艽、前胡、赤芍、鉤藤鉤、荊芥、天麻、厚朴、神麯、山楂、蒼朮、膽星、葶藶子、蘿蔔子、貝母、牛黃、硃砂、天竺黃、枳殼、杏仁、石菖蒲、甘草,有的合併成一個方子,有的則分成二到三個方子,這種做法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