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三字經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泄瀉第十四
濕氣勝,五瀉成,《書》云:濕成五泄。
胃苓散,厥功宏,胃苓散暖脾、平胃、利水,為泄瀉之要方。
濕而冷,萸附行,胃苓散加吳茱萸、附子之類,腹痛,加木香。
濕而熱,連芩程,胃苓散加黃芩、黃連,熱甚,去桂枝加葛根。
濕挾積,曲楂迎,食積,加山楂、神麯;酒積,加葛根。
虛兼濕,參附苓,胃苓散加人參、附子之類。
脾腎瀉,近天明,五鼓以後瀉者,腎虛也。瀉有定時者,土主信,脾虛也。故名脾腎瀉。
四神服,勿紛更,四神丸加白朮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茯苓、罌粟殼之類為丸,久服方效。
恆法外,內經精,照此法治而不愈者,宜求之《內經》。
腸臟說,得其情,腸熱臟寒,腸寒臟熱。《內經》精義,張石頑頗得其解。
瀉心類,特丁寧,諸瀉心湯張石頑俱借來治瀉,與《內經》之旨頗合。詳載《醫學從眾錄》。
白話文:
[腹瀉第十四章]
當濕氣過盛,五種型態的腹瀉便會形成。古籍上記載:濕氣可引發五種形式的腹瀉。
胃苓散功效顯著,它能溫暖脾臟、調節胃部、促進水分代謝,是治療腹瀉的重要藥方。
對於濕氣重且身體偏冷的人,可使用加了吳茱萸和附子的胃苓散,如果伴有腹痛,還需加入木香。
對於濕氣重且身體偏熱的人,應選擇加了黃芩和黃連的胃苓散,若熱度嚴重,則應去掉桂枝,改用葛根。
對於有食物積滯的人,可以加入山楂和神麯;若有酒精積滯,則應加入葛根。
對於虛弱且濕氣重的人,應在胃苓散中加入人參和附子。
脾腎型腹瀉,通常發生在清晨。在五更後發生腹瀉,多因腎虛所致;若腹瀉有固定時間,這是由於脾臟功能虛弱,因此這種腹瀉被稱為脾腎型腹瀉。
服用四神丸,效果會更佳。四神丸中加入了白朮、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茯苓和罌粟殼,需長期服用才能見效。
除了常規的治療方法,還應深入研究《黃帝內經》,若依照上述方法治療但病情仍未好轉,應該參考《黃帝內經》尋找答案。
理解腸臟的關係,對病情有助益。腸道可能過熱,也可能過冷;臟腑可能過熱,也可能過冷。《黃帝內經》對此有精闢的解釋,張石頑對此有深入的研究。
在治療腹瀉方面,瀉心湯類的使用特別重要。張石頑將各種瀉心湯應用於腹瀉的治療,與《黃帝內經》的理念相吻合。詳細內容可參考《醫學從眾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