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68)
五、醫案 (68)
1. 21.溫病
武清縣孫××,年三十三歲,於孟秋時得溫病。
病因,未病之前,心中常覺發熱,繼因飯後有汗,未暇休息,陡有急事冒風出門,致得溫病。
證候,表裡俱覺壯熱,嗜飲涼水、食涼物,舌苔白厚,中心已黃,大便乾燥,小便短赤,脈象洪長有力,左右皆然,一分鐘七十八至。
診斷,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氣化熱,或有暑氣之熱內伏,略為外感所激,即表裡陡發壯熱,一兩日間陽明府熱已實,其脈之洪長有力是明徵也。擬投以大劑白虎湯,再少佐以宣散之品。
處方,生石膏(四兩搗細),知母(一兩),鮮茅根(六錢),青連翹(三錢),甘草(三錢),粳米(三錢)
共煎湯三盅,分三次溫服下。
復診,將藥分三次服完,表裡之熱分毫未減,脈象之洪長有力亦仍舊,大便亦未通下。此非藥不對證,乃藥輕病重藥不勝病也。夫石膏之性《神農本草經》原謂其微寒,若遇陽明大熱之證,當放膽用之。擬即原方去連翹加天花粉,再將石膏加重。
處方,生石膏(六兩),知母(一兩),天花粉(一兩),鮮茅根(六錢),甘草(四錢),粳米(四錢)
共煎湯三大盅,分三次溫服下。
復診,將藥分三次服完,下燥糞數枚,其表裡之熱仍然不退,脈象亦仍有力。愚謂孫××曰:餘生平治寒溫實熱證,若屢次治以大劑白虎湯而其熱不退者,恆將方中石膏研極細,將余藥煎湯送服即可奏效。今此證正宜用此方,孫××亦以為然。
處方,生石膏(二兩研極細),生懷山藥(二兩),甘草(六錢)
將山藥、甘草煎湯一大碗,分多次溫服。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錢許,熱退勿須盡劑,即其熱未盡退,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,亦宜將藥停服。
效果,分六次將湯藥飲完,將石膏送服強半,熱猶未退,大便亦未通下,又煎渣取湯兩盅,分數次送服石膏末,甫完,陡覺表裡熱勢大增。時當夜深,不便延醫。孫××自持其脈弦硬異常,因常閱《衷中參西錄》,知脈雖有力而無洪滑之象者,用白虎湯時皆宜加人參,遂急買高麗參五錢,煮湯頓飲下,其脈漸漸和緩,熱亦漸退,至黎明其病霍然全愈矣。
說明,按傷寒定例,凡用白虎湯若在汗吐下後及渴者,皆宜加人參。細詢此證之經過始知曾發大汗一次,此次所服之藥雖非白虎湯原方,實以山藥代粳米,又以石膏如此服法,其力之大,可以不用知母是其方亦白虎湯也。若早加黨參數錢,與山藥、甘草同煎湯以送服石膏,當即安然病愈。乃因一時疏忽,並未見及,猶幸病者自知醫理以挽回於末路。此雖白虎湯與人參前後分用之,仍不啻同時並用之也。
此證加人參於白虎湯中其益有三:發汗之後人之正氣多虛,人參大能補助正氣,俾正氣壯旺自能運化藥力以勝邪,其為益一也;又發汗易傷津液,津液傷則人之陰分恆因之虧損。人參與石膏並用,能於邪熱熾盛之時滋津液以復真陰,液滋陰復則邪熱易退,其為益二也;又用藥之法,恆熱因涼用涼因熱用,《內經》所謂伏其所因也。
白話文:
[21.溫病] 武清縣的孫先生,三十三歲,在初秋時得了溫病。
病因,在生病前,他經常感到心口發熱,之後在飯後出汗,沒有好好休息,突然有緊急事情需外出,迎風而行,因而導致溫病上身。
證狀,他全身上下都感到高熱,非常想喝冷水、吃冷食,舌苔白厚,中間已經轉黃,大便乾燥,小便色紅且量少,脈象洪長有力,左右手都是這樣,每分鐘跳動78次。
診斷,這是因為他在生病前體內已有潛伏的熱氣,可能有暑氣熱度藏於體內,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,就使內外的熱度迅速爆發,一兩天內,陽明腑的熱度已經很實,脈象洪長有力就是明顯的徵兆。打算使用大量的白虎湯,再輔以一些宣散的藥物。
處方,生石膏(四兩搗碎),知母(一兩),鮮茅根(六錢),青連翹(三錢),甘草(三錢),粳米(三錢)
一起煎成三杯湯,分三次溫服。
複診,把藥分三次吃完,表裡的熱度絲毫未減,脈象洪長有力的狀況也沒有變化,大便也沒有通下。這不是藥不對症,而是病情太重,藥力不足以勝過病情。生石膏的性質,《神農本草經》原本認為它微寒,如果遇到陽明大熱的病症,應當放心大量使用。打算在原方去掉連翹,加入天花粉,再增加生石膏的用量。
處方,生石膏(六兩),知母(一兩),天花粉(一兩),鮮茅根(六錢),甘草(四錢),粳米(四錢)
一起煎成三大杯湯,分三次溫服。
複診,把藥分三次吃完,排出了一些乾燥的大便,但表裡的熱度依然不退,脈象依然有力。我告訴孫先生:我一生治療寒熱病症,如果多次使用大量白虎湯,熱度還是不退,通常會將方中的生石膏研磨得非常細,然後用其他藥物煎湯送服,就能奏效。現在這個病症正好適用這種方法,孫先生也同意。
處方,生石膏(二兩研極細),生懷山藥(二兩),甘草(六錢)
將山藥、甘草煎一大碗湯,分多次溫服。每次送服生石膏末約二錢,熱度退了就不需要再服,即使熱度未完全退去,如果大便再次通下,也應停止服藥。
效果,分六次將湯藥喝完,將生石膏送服了大半,熱度還是未退,大便也未通下,再煎渣取湯兩杯,分多次送服生石膏末,剛喝完,突然覺得表裡熱度大增。當時已是深夜,不方便找醫生。孫先生自己摸脈,發現脈象異常地硬,因為他常看《衷中參西錄》,知道脈象有力但無洪滑現象的,使用白虎湯時都應該加入人參,於是趕緊買了五錢的高麗參,煮湯頓服,他的脈象逐漸和緩,熱度也慢慢退去,到黎明時,他的病已經完全好了。
說明,根據傷寒的定例,凡使用白虎湯,如果在出汗、嘔吐、排泄後,以及口渴的情況下,都應該加入人參。仔細詢問這個病症的過程,才知道他曾經大汗淋漓,這次服用的藥雖然不是白虎湯原方,實際上是以山藥代替粳米,又以生石膏這樣的服法,藥力之大,可以不用知母,所以這個方子實際上也是白虎湯。如果早些加入幾錢的人參,與山藥、甘草一同煎湯,送服生石膏,應該馬上就能安然病癒。只是因為一時疏忽,沒有注意到,幸好病人自己懂醫理,能在最後關頭挽回。雖然白虎湯與人參是分開使用的,但實際上就像同時使用一樣。
這個病症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,有三個好處:出汗後,人的正氣多虛弱,人參能大力補助正氣,讓正氣旺盛,自然能運化藥力以勝邪,這是第一個好處;出汗容易傷津液,津液受傷,人的陰分往往因此損失。人參與生石膏並用,能在邪熱旺盛的時候滋養津液,恢復真陰,津液滋潤,陰分恢復,邪熱就容易退去,這是第二個好處;用藥的方法,常常是熱因涼用,涼因熱用,《內經》所謂的伏其所因。
這個病症在使用山藥、甘草煎湯送服生石膏後,病情完全是熱,藥物完全是涼,就像冰和炭,不能相容,因此熱度被激發,突然暴動。加入性溫的人參作為引導,這就是涼因熱用的道理,涼藥中有熱藥引導,以消滅熱度,然後熱度不會抗拒,反而與藥物化合,熱度與涼藥化合,熱度就會消失,這是第三個好處。總結這三個好處,可以看出這個病之所以能痊癒,令人讚嘆仲聖制方的巧妙。
即使是大略使用,也能挽回極度危險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