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五、醫案 (66)
五、醫案 (66)
1. 17.溫熱腹疼兼下痢
說明,溫而兼痢之證,愚治之多矣,未有若此證之劇者。蓋此證腹疼至輾轉號呼不能診脈,不但因肝火下迫欲作痢也,實兼有外感毒癘之氣以相助為虐。故用芍藥以瀉肝之熱,甘草之緩肝之急,更用衛生防疫寶丹以驅逐外侵之邪氣。迨腹疼已愈,又恐其溫熱增劇,故又俾用連翹、甘草煎湯,送服離中丹以清其溫熱,是以其證翌日頭午頗見輕。若即其見輕時而早為之診脈服藥,原可免後此之昏沉,乃因翌日相延稍晚,竟使病勢危至極點,後幸用藥得宜,猶能挽回,然亦險矣。諺有「走馬看傷寒」,言其病勢變更之速也。至治溫病亦何獨不然哉。又此證過午所以如此加劇者,亦以其素本陰虛,又自黎明下痢膿血多次,則虛而益虛,再加以陰虧之虛熱,與外感之實熱相併,是以其精神即不能支持。所賴方中藥味無多,而舉凡虛熱實熱及下痢所生之熱,兼顧無遺,且又煎一大劑分三次溫飲下,使藥力前後相繼,此古人一煎三服之法。愚遵此法以挽回險證救人多矣。非然者則劑輕原不能挽回重病,若劑重作一次服病人又將不堪。惟將藥多煎少服,病愈不必盡劑,此以小心行其放膽,洵為挽回險病之要著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案例是關於發燒又拉肚子的病症,我處理過很多類似的狀況,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。病人腹痛到在地上翻滾、大聲哀號,根本沒辦法好好把脈,這不只是肝火下行想造成腹瀉而已,實際上還夾雜了外來的傳染病邪氣來作祟,讓病情更加惡化。
所以我用了芍藥來瀉肝火,用甘草來緩和肝的急迫,又用了衛生防疫寶丹來驅逐外來的邪氣。等到腹痛減緩後,又擔心發燒的情況會加劇,所以又讓病人服用連翹、甘草煎煮的湯藥,再配著離中丹,來清除發燒的熱氣。這樣處理後,隔天早上病況明顯好轉。如果能在病情稍微好轉的時候就趕快把脈、服藥,原本可以避免後續的昏迷,但是因為延遲到隔天稍晚才處理,竟然讓病情危急到極點。幸好後來用藥得當,才能夠挽回,但也是非常危險。
俗語說「走馬看傷寒」,是說傷寒的病情變化很快。治療發燒的病症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這個案例之所以在下午加重病情,也是因為病人本身體質就比較虛弱,加上從早上就拉肚子,排出膿血好幾次,導致虛弱更加嚴重。再加上身體陰虛產生的虛熱,與外感引起的實熱夾雜在一起,讓精神根本無法支持。
幸好藥方裡的藥材不多,卻能同時照顧到虛熱、實熱,以及腹瀉引起的熱,而且把藥煎煮成一大劑,分三次溫服,讓藥效能接連不斷地發揮作用,這就是古人「一煎三服」的方法。我遵從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危急的病人。如果藥量太輕就無法挽回重病,如果藥量太重一次服用,病人又承受不住。所以要把藥多煎一點,分次少量服用,病好了就不用全部喝完,這就是小心謹慎地使用藥量,卻又能大膽地救治危急的病症,真的是挽救危急病症的要點啊。
2. 18.溫病兼下痢
袁姓婦,年三十六歲,得溫病兼下痢證。
病因,仲秋乘火車赴保定歸母家省視,往來辛苦,路間又兼受風,遂得溫病兼患下痢。
證候,周身壯熱,心中熱而且渴,下痢赤多白少,後重腹疼,一晝夜十餘次,舌苔白厚,中心微黃,其脈左部弦硬,右部洪實,一息五至。
診斷,此風溫之熱已入陽明之腑,是以右脈洪實,其熾盛之肝火下迫腸中作痢,是以左脈弦硬。夫陽明脈實而渴者,宜用白虎加入參湯,因其肝熱甚盛,證兼下痢,又宜以生山藥代粳米以固下焦氣化,更輔以涼肝調氣之品,則溫與痢庶可並愈。
處方,生石膏(三兩搗細),野黨參(四錢),生懷山藥(一兩),生杭芍(一兩),知母(六錢),白頭翁(五錢),生麥芽(四錢),甘草(四錢)
將藥煎湯三盅,分三次溫飲下。
復診,將藥分三次服完,溫熱已退強半,痢疾已愈十之七八,腹已不疼,脈象亦較前和平,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。
處方,生石膏(二兩搗細),野臺參(三錢),生懷山藥(八錢),生杭芍(六錢),知母(五錢),白頭翁(五錢),秦皮(三錢),甘草(三錢)
共煎湯兩盅,分兩次溫服下。
效果,將藥煎服兩劑,諸病皆愈,惟脈象似仍有餘熱,胃中似不開通懶於飲食。俾用鮮梨、鮮藕、萊菔三者等分,切片煮汁,送服益元散三錢許,日服兩次,至三次則喜進飲食,脈亦和平如常矣。
說明,凡溫而兼痢之證,最為難治。蓋溫隨下痢深陷而永無出路,即痢為溫熱所灼而益加疼墜,惟石膏與人參並用,能升舉下陷之溫邪,使之徐徐上升外散。而方中生山藥一味,在白虎湯中能代粳米以和胃,在治痢藥中又能固攝下焦氣化,協同芍藥、白頭翁諸藥以潤肝滋腎,從容以奏膚功也。至於麥芽炒用之為消食之品,生用之不但消食實能舒發肝氣,宣散肝火,而痢病之後重可除也。至後方加秦皮者,取其性本苦寒,力善收澀,借之以清熱補虛,原為痢病將愈最宜之品。是以《傷寒論》白頭翁湯中亦借之以清厥陰熱痢也。
白話文:
【18.溫病兼併下痢】
有位袁姓女士,年紀三十六歲,不幸染上溫病,同時還有下痢的症狀。
病因是她在仲秋時搭火車去保定探望母親,旅途勞累加上途中不慎著涼,結果得了溫病,而且還併發了下痢。
症狀上,她全身高燒,心臟部位感覺熱且口渴,下痢的狀況是血便多於膿便,感到下腹部疼痛且有急迫感,一天內發生十多次,舌苔呈現厚重的白色,中心部分略帶黃色,脈象上,左手脈搏緊繃,右手脈搏洪大且實,每分鐘跳動五次。
診斷結果顯示,這是風溫的熱已經進入到陽明腑,導致右手脈象洪大且實,肝火旺盛下壓腸道造成下痢,這也是為什麼左手脈搏緊繃的原因。對於陽明腑實且口渴的病人,應該使用白虎加入參湯,因為她的肝熱非常嚴重,又有下痢的症狀,應該使用生山藥代替粳米以鞏固下焦的氣化,同時輔以清涼肝臟、調節氣機的藥物,那麼溫病和下痢有可能一起痊癒。
藥方如下:生石膏(三兩搗碎)、野黨參(四錢)、生懷山藥(一兩)、生杭芍(一兩)、知母(六錢)、白頭翁(五錢)、生麥芽(四錢)、甘草(四錢)。將藥煎成三杯湯,分三次溫服。
複診時,她將藥分三次服用後,溫熱已經消退大半,下痢的症狀也好了七八成,腹部不再疼痛,脈象也比之前平和許多,於是醫生稍微調整了藥方讓她繼續服用。
新的藥方如下:生石膏(二兩搗碎)、野黨參(三錢)、生懷山藥(八錢)、生杭芍(六錢)、知母(五錢)、白頭翁(五錢)、秦皮(三錢)、甘草(三錢)。煎成兩杯湯,分兩次溫服。
效果方面,她服用了兩劑藥後,所有病症都已經痊癒,只是脈象似乎仍有殘留的熱氣,胃部消化不良,食慾不佳。醫生建議她用新鮮的梨、蓮藕、蘿蔔,等量切片煮汁,配以益元散約三錢,每天服用兩次,服用三次後,她開始有了胃口,脈象也恢復正常。
說明:溫病伴隨下痢是最難治療的。溫病隨著下痢深入身體,似乎沒有出路,而下痢因為溫熱的影響,疼痛更加劇烈。只有將石膏和人參合用,才能提升下陷的溫邪,使其緩慢地向外散發。在方子中,生山藥在白虎湯中可以代替粳米調和胃氣,在治療下痢的藥物中,又能鞏固下焦的氣化,配合芍藥、白頭翁等藥物滋養肝腎,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。至於生麥芽,炒過的是幫助消化的食物,生的不僅能幫助消化,更能舒緩肝氣,宣散肝火,從而消除下痢的急迫感。在後面的藥方中加入秦皮,是因為它性質苦寒,有很好的收斂效果,可以幫助清除熱氣、補充虛弱,是下痢快好時最適合的藥物。因此,《傷寒論》中的白頭翁湯也利用它來清除厥陰熱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