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四、醫話 (27)
四、醫話 (27)
1. 28.答劉××問濕溫治法之理由
濕溫病狀,純系濕熱鬱中,致經絡閉塞,故其外雖覺寒涼,而內則小便短澀赤黃也。為小便難,水氣必多歸大腸,所以兼泄瀉也。其肢體痠痛者,濕而兼風也。胸膈痞滿者,濕氣挾飲也。欲治此症,甚屬易易,用滑石兩許煎湯,送服阿斯匹林一片半,汗出即愈。蓋二藥一發汗,一利水,可令內蘊之濕,由汗與小便而解。
且二藥之性皆涼,其熱亦可隨之而解。阿斯匹林又善愈關節疼痛也。余用此方,連治數人,皆一汗而愈。若熱劇者,滑石或多用,或加生石膏數錢與滑石同煎,亦莫不隨手奏效也。
白話文:
關於濕溫病症的情況,完全是因為濕熱在體內聚集,導致經絡受阻,因此,雖然在外表現為感到寒冷,但實際上體內小便會呈現短少、澀痛且顏色偏赤黃的狀態。由於小便排泄困難,過多的水份會轉向大腸排放,這就是為什麼會有腹瀉的情況出現。肢體感到痠痛,是因為濕氣夾帶風邪所致。胸腔部位感到脹滿,是因為濕氣和飲食不當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治療這種疾病其實相對容易,可以使用約兩兩的滑石煎湯,再服用一片半的阿司匹林,一旦出汗,病情就會好轉。因為這兩種藥物,一種能促進出汗,一種能利尿,可以使體內積聚的濕氣,通過汗水和小便的方式排出。
而且,這兩種藥物性質都偏涼,可以幫助降溫。特別的是,阿司匹林對於緩解關節疼痛有很好的效果。我使用這個方法,連續治療了好幾個人,他們都在一次出汗後病情好轉。如果發燒嚴重,可以增加滑石的用量,或者加入一些生石膏和滑石一起煎煮,無一例外,都能迅速見效。
2. 29.答劉××問肝與脾之關係及肝病善作疼之理
(附:肝脾雙理丸)
肝脾者,相助為理之臟也。人多謂肝木過盛可以克傷脾土,即不能消食。不知肝木過弱不能疏通脾土,亦不能消食。蓋肝之系下連氣海,兼有相火寄生其中。為其連氣海也,可代元氣布化,脾胃之健運實資其輔助。為其寄生相火也,可借火以生土,脾胃之飲食更賴之熟腐。故曰肝與脾相助為理之臟也。
特是肝為厥陰,中見少陽,其性剛果,其氣條達,故《內經》靈蘭秘典名為將軍之官。有時調攝失宜,拂其條達之性,恆至激發其剛果之性而近於橫恣,於斯脾胃先當其衝,向之得其助者,至斯反受其損。而其橫恣所及,能排擠諸臟腑之氣致失其和,故善作疼也。
於斯,欲制肝氣之橫恣,而平肝之議出焉。至平之猶不足制其橫恣,而伐肝之議又出焉。所用之藥,若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延胡、鱉甲諸品,放膽雜投,毫無顧忌,獨不思肝木於時應春,為氣化發生之始,若植物之有萌芽,而竟若斯平之伐之,其萌芽有不挫折毀傷者乎?豈除此平肝伐肝之外,別無術以醫肝乎?何以本屬可治之證,而竟以用藥失宜者歸於不治乎?愚近擬得肝脾雙理丸,凡肝脾不和,飲食不消,滿悶脹疼,或呃逆噯氣嘔吐,或泄瀉,或痢疾,或女子月事不調,行經腹疼,關於肝脾種種諸證,服之莫不奏效。爰錄其方於下。
【肝脾雙理丸】
甘草(十兩細末),生杭芍(二兩細末),廣條桂(兩半去粗皮細末),川紫樸(兩半細末),薄荷冰(三錢細末),冰片(二錢細末),硃砂(三兩細末)
上藥七味。將硃砂一兩與前六味和勺,水泛為丸,桐子大,晾乾(忌曬),用所餘二兩硃砂為衣,勿令餘剩,上衣時以糯米濃汁代水,且令堅實光滑方不走氣。其用量:常時調養,每服二十粒至三十粒;急用除病時,可服至百粒,或一百二十粒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理論中肝臟與脾臟之間的相互作用,以及肝病引起疼痛的原理。作者首先闡明肝與脾是互相協作的器官,肝過度旺盛或衰弱都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。肝的下部與氣海相連,並寄宿著相火,這使得肝能夠協助元氣的運行,促進脾胃的運作,同時利用相火的熱力幫助食物的消化。
然而,肝作為厥陰之臟,其性質剛烈,如果調養不當,可能激發其強硬的一面,對脾胃造成衝擊,原本應該輔助脾胃的功能反而轉為損害。肝的這種強硬表現,會擾亂其他臟腑的氣機,導致疼痛。
為了控制肝氣的過度強硬,有人主張平肝,甚至進一步主張伐肝,使用如三稜、莪朮、青皮等藥物,但作者認為這些方法可能損傷肝的生發能力,類似於摧毀植物的萌芽,認為除了這些激烈手段外,應有更溫和的方法來治療肝病。
基於此,作者推薦了一個名為「肝脾雙理丸」的處方,這個處方由甘草、生杭芍、廣條桂、川紫樸、薄荷冰、冰片、硃砂等藥材組成,通過特定的比例和製備方法製成藥丸,適用於肝脾不和、消化不良、脹氣疼痛、呃逆噁心、腹瀉、痢疾、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,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服用量。
該處方旨在通過調和肝脾,恢復臟腑間的平衡,從而改善相關的健康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