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四、醫話 (1)
四、醫話 (1)
1. 四、醫話
2. 1.臨症隨筆
鹽山範××,年五十餘,素有肺癆,發時咳嗽連連,微兼喘促。仲夏末旬,喘發甚劇,咳嗽晝夜不止,且嘔血甚多。延醫服藥十餘日,咳嗽嘔血,似更加劇,憊莫能支。適愚自滄回籍,求為診治,其脈象洪而微數,右部又實而有力,視其舌苔白厚欲黃,問其心中甚熱,大便二三日一行,診畢,斷曰:此溫病之熱,盤據陽明之府,逼迫胃氣上逆,因並肺氣上逆,所以咳喘連連,且屢次嘔血也。治病宜清其源,若將溫病之熱治愈,則咳喘、嘔血不治自愈矣。
其家人謂,從前原不覺有外感,即屢次延醫服藥,亦未嘗言有外感,何以先生獨謂系溫病乎?答曰:此病脈象洪實,舌苔之白厚欲黃,及心中之發熱,皆為溫病之顯徵。其初不覺有外感者,因此乃伏氣化熱而為溫病。其受病之原因,在冬令被寒,伏於三焦脂膜之中,因春令陽盛化熱而發動,竄入各臟腑為溫病。
亦有遲至夏秋而發者,其症不必有新受之外感,亦間有薄受外感不覺,而伏氣即因之發動者,《內經》所謂: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者,此也。遂為疏方:
生地(二兩),生石膏(一兩),知母(八錢),甘草(一錢),廣犀角(三錢另煎兌服),三七(二錢細末用水送服)
煎湯兩茶盅,分三次溫飲下,一劑而諸病皆愈。又改用玄參、貝母、知母、花粉、甘草、白芍諸藥,煎湯服。另用水送服三七末錢許,服兩劑後,俾用生山藥末煮粥,少加白糖,每次送服赭石細末錢許,以治其從前之肺癆。若覺熱時,則用鮮白茅根四五兩,切碎煮兩三沸,當茶飲之。如此調養月餘,肺癆亦大見愈。
按,:吐血之症,原忌驟用涼藥,恐其離經之血得涼而凝,變為血痹虛勞也。而此症因有溫病之壯熱,不得不用涼藥以清之,而有三七之善化瘀血者以輔之,所以服之而有益無弊也。
鹽山王××,年近六旬,自孟夏患痢,延醫服藥五十餘劑,痢已愈而病轉加劇,臥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。此際適愚自滄回籍,求為診治,其脈左右皆洪實,一息五至,表裡俱覺發熱,脅下連腹,疼痛異常。其舌苔白厚,中心微黃,大便二三日一行。愚曰:「此伏氣化熱而為溫病也。
當其伏氣化熱之初,腸為熱迫,醞釀成痢與溫俱來。然溫為正病,痢為兼病。醫者但知治其兼病,而不知治其正病,痢雖愈而溫益重。綿延六十餘日,病者何以堪乎?」其家人曰:「先生之論誠然,特是既為溫病,腹脅若是疼痛者何也?將勿腹中有鬱積乎?」答曰:「從前云大便兩三日一行,未必腹有鬱積。
以脈言之,凡溫病之壯熱,大抵現於右脈,因壯熱原屬陽明胃府之脈,診於右關也,今左部之脈亦見洪實,肝膽之火必熾盛,而肝木之氣,即乘火之熾盛而施其橫恣,此腹脅所以作疼也。」遂為開大劑白虎加人參湯,方用生石膏四兩,人參六錢以滋陰分。為其腹脅疼痛,遵傷寒方例,加生杭芍六錢,更加川楝子六錢,疏通肝膽之鬱熱下行,以輔芍藥之不逮。令煎湯三茶盅,分三次溫飲下。
白話文:
1. 臨症隨筆
鹽山的范先生,五十多歲,原本就有肺癆,發作時會連續咳嗽,稍微伴隨喘氣。在仲夏末的時候,喘氣變得非常嚴重,咳嗽日夜不停,而且還吐了大量的血。請醫生吃藥十幾天,咳嗽吐血的情況好像更嚴重了,身體虛弱到快撐不住。剛好我從滄州回到家鄉,他們就來請我診治。把脈發現他的脈象洪大但稍快,右邊的脈搏又很實且有力,看他的舌苔是白厚而且快要變黃,問他覺得心裡很熱,大便兩三天一次。診斷後,我說:「這是溫病的熱邪,盤踞在陽明的經絡中,逼迫胃氣向上逆行,連帶肺氣也向上逆行,所以才會咳嗽喘氣不停,而且屢次吐血。治療疾病應該要清除病源,如果把溫病的熱邪治好,那麼咳嗽喘氣、吐血這些症狀自然就會痊癒。」
他的家人說,之前一直不覺得有外感,而且請醫生吃藥,醫生也都沒說是外感,為什麼你獨說是溫病呢?我回答說:「這個病脈象洪大而實,舌苔白厚快要變黃,以及覺得心裡發熱,這些都是溫病的明顯徵兆。他一開始不覺得有外感,是因為這是潛伏的邪氣轉化成熱而造成的溫病。他生病的原因,是在冬天受了寒,寒邪潛伏在三焦的脂肪膜中,因為春天陽氣旺盛,寒邪就轉化成熱而發動,竄入各個臟腑而變成溫病。
也有比較晚到夏秋才發作的,這種情況不一定有新受的外感,也可能偶爾有輕微的外感而沒察覺,潛伏的邪氣就因此而發動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冬天受寒,春天必發溫病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」於是開了藥方:
生地(二兩)、生石膏(一兩)、知母(八錢)、甘草(一錢)、廣犀角(三錢,另外煎好兌服)、三七(二錢,磨成細末,用水送服)。
煎成湯藥兩小杯,分三次溫服。吃一劑藥後,各種病症都好了。又改用玄參、貝母、知母、花粉、甘草、白芍等藥,煎湯服用。另外用水送服少量的三七粉,吃兩劑藥後,讓他用生山藥粉煮粥,稍微加點白糖,每次送服少量的赭石細末,用來治療他之前就有的肺癆。如果覺得身體發熱,就用新鮮的白茅根四五兩,切碎煮一下,當茶喝。這樣調養一個多月,肺癆的情況也大大好轉。
*按:*吐血的症狀,原本忌諱立刻使用寒涼的藥,擔心離經的血遇到寒涼會凝固,變成血痹虛勞的病症。但是這個病因為有溫病引起的壯熱,不得不使用寒涼的藥來清熱,而且搭配了有化瘀血功效的三七來輔助,所以服用後有益而無害。
鹽山的王先生,將近六十歲,從初夏患上痢疾,請醫生吃藥五十多劑,痢疾好了,但是病情反而加重,臥床不起,昏迷不醒,有生命危險。這時我剛好從滄州回到家鄉,他們來請我診治,把脈發現他左右兩邊的脈象都洪大而實,一息跳動五次,身體內外都覺得發熱,脅下連著腹部,疼痛異常。他的舌苔白厚,中間稍微有點黃色,大便兩三天一次。我說:「這是潛伏的邪氣轉化成熱而變成溫病。
當潛伏的邪氣開始轉化成熱的時候,腸道因為熱邪的逼迫,醞釀成痢疾,與溫病一起發作。然而,溫病是主要的病症,痢疾是兼帶的病症。醫生只知道治療兼帶的病症,卻不知道治療主要的病症,痢疾雖然治好了,但是溫病卻更嚴重。這樣拖延了六十多天,病人怎麼能受得了呢?」他的家人說:「先生說的確實是這樣,只是既然是溫病,腹部和脅下為什麼會這麼疼痛呢?是不是腹部有瘀積呢?」我回答說:「之前說大便兩三天一次,未必是腹部有瘀積。
從脈象來說,凡是溫病的壯熱,大多出現在右邊的脈搏,因為壯熱原本屬於陽明胃腑的脈象,診斷位置在右關,現在左邊的脈搏也出現洪大而實的情況,說明肝膽的火氣一定很旺盛,而肝木的氣,會趁著火氣旺盛的時候橫行肆虐,這就是腹部和脅下疼痛的原因。」於是開了大量白虎加人參湯,藥方用了生石膏四兩,人參六錢來滋養陰分。因為他的腹部和脅下疼痛,遵照傷寒的藥方範例,加入生杭芍六錢,更加上川楝子六錢,疏通肝膽鬱結的熱邪向下走,來輔助芍藥的不足。讓他煎成湯藥三大杯,分三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