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三、醫論 (64)
三、醫論 (64)
1. 50.不分經之病理中丸證、竹葉石膏湯證
傷寒病六經分治之外,又有不分經之病,附載於傷寒分經之後者,又宜擇其緊要者,詳為詮解,而後學治傷寒者,自能應變無窮也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大病瘥後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胸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
【理中丸方】,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各三兩。
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丸如雞子黃大,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,研碎,溫服之,日三服,夜二服,腹中未熱,益至三、四丸,然不及湯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附加減法: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,加桂四兩,吐多者,去朮,加生薑三兩;下多者,還用術;悸者,加茯苓二兩;渴欲飲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;腹中疼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;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腹滿者,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
此病時服涼藥太過,傷其胃中之陽,致胃陽虛損不能運化脾臟之濕,是以痰飲上溢而喜唾,久不了了也。故方中用人參以回胃中之陽,其補益之力,且能助胃之瞤動加數,自能運化脾中之濕使之下行。而又輔以白朮,能健脾又能滲濕。乾薑以能暖胃又能助相火以生土。且又加甘草以調和諸藥,使藥力之猛者,得甘草之緩而猛力悉化,使藥性之熱者,得甘草之甘而熱力愈長也。
至於方後諸多加減,又皆各具精義,隨諸證之變化,而遵其加減諸法,用之自能奏效無誤也。
《傷寒論》原文: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【竹葉石膏湯方】,竹葉二把,石膏一斤,半夏半升洗,麥門冬一升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炙,粳米半升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納粳米,煮米熟湯成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前節是病時過用涼藥,傷其陽分;此節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,致耗陰分。且其大熱雖退,仍有餘熱未清,是以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,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,又兼有外感之餘熱為之助虐也。故方中用竹葉、石膏以清外感之熱,又加人參、麥冬協同石膏以滋陰分之虧,蓋石膏與人參並用,原有化合之妙,能於餘熱未清之際立復真陰也。用半夏者,降逆氣以止吐也。
用甘草、粳米者,調和胃氣以緩石藥下侵也。自常情觀之,傷寒解後之餘熱,何必重用石膏,以生地、玄參、天冬、麥冬諸藥,亦可勝任,然而甘寒留邪,可默釀癆瘵之基礎,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在治療傷寒病的六經分別療法之外,還存在一些不特定經絡的病情,這些病情被附加在六經分別療法之後。選擇其中重要的部分詳細解釋,對於學習治療傷寒的人來說,就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情況。
《傷寒論》提到:在經歷大病康復後,患者如果持續有唾液分泌,久久無法恢復正常,這可能是胸腔內有寒氣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丸藥來溫暖胸腔,推薦使用的是理中丸。
理中丸的配方包括: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各三兩。將以上四種材料磨成粉末,然後製成丸狀,大小約雞蛋黃那麼大。服用時,先將一丸放入熱水中研碎,再溫服,白天三次,夜晚兩次。如果腹部仍然感到寒冷,可以增加到三或四丸。但丸藥的效果不如湯藥。
附加的增減法則:如果肚臍上方有硬塊,可能是腎氣在活動,這種情況下應去掉白朮,加入桂枝四兩;如果嘔吐嚴重,同樣要去掉白朮,但要加入生薑三兩;如果排泄過多,則仍需使用白朮;如果心悸,應加入茯苓二兩;如果口渴想喝水,應增加白朮,總量達到四兩半;如果腹部疼痛,應增加人參,總量達到四兩半;如果寒冷,應增加乾薑,總量達到四兩半;如果腹部脹滿,應去掉白朮,加入附子一枚。服用湯藥後,大約一小時後,喝一碗熱粥,讓身體微微發熱,不要立即脫掉衣物。
這種病情通常是因為過度服用冷性藥物,傷害了胃部的陽氣,導致胃陽虛弱,無法有效運化脾臟的濕氣,因此痰液上溢,唾液分泌過多。理中丸中的主要成分人參能夠補充胃部的陽氣,同時也能促進胃的蠕動,有助於脾臟濕氣的排除。白朮能強健脾臟,乾薑能溫暖胃部,甘草則能調和所有藥材。
對於後面的各種加減法,每一個都有其精確的意義,根據病情的不同,遵循這些加減法則,便能確保治療效果。
《傷寒論》還提到:在傷寒病後期,如果出現體虛、乏力、呼吸困難,甚至想嘔吐的情況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
竹葉石膏湯的配方為:竹葉兩束,石膏一斤,半夏半升(先洗淨),麥門冬一升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(先烤),粳米半升。將以上七種材料用水十升煮沸,煮至剩六升後,去除渣滓,加入粳米,待米煮熟後,再次去除米粒,即可服用,每次一升,每天三次。
前面講的是病情期間過度使用冷性藥物,導致體內陽氣受損;這裡講的是病情期間未能及時使用冷性藥物清除體內熱毒,導致體內陰氣受損。即使高燒已經退去,但體內仍存有殘餘的熱氣,因此會出現體虛、乏力、呼吸困難、想嘔吐的症狀。這是陰氣不足,無法留住陽氣的表現,同時體內殘餘的熱氣也在加劇病情。竹葉石膏湯中的竹葉和石膏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氣,人參和麥門冬則能滋補體內的陰氣。半夏能幫助止吐,甘草和粳米則能調和胃氣,防止藥物對胃部造成傷害。
從一般的角度來看,傷寒病後期的殘餘熱氣,不一定非要用大量石膏來處理,使用生地、玄參、天冬、麥門冬等藥物也可以。然而,甘寒的藥物可能會留下隱患,有可能引發肺結核,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。
2. 51.溫病遺方
《傷寒論》中原有溫病,渾同於六經分篇之中,均名之為傷寒,未嘗明指為溫病也。況溫病之原因各殊,或為風溫,或為濕溫,或為伏氣成溫,或為溫熱,受病之因既不同,治法即宜隨證各異。有謂溫病入手經不入足經者,有謂當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,皆非確當之論,斟酌再四,惟仍按《傷寒論》六經分治乃為近是。
太陽經
有未覺感冒,身體忽然痠軟,懶於動作,頭不疼,肌膚不熱,似稍畏風,舌似無苔而色白,脈象微浮,至數如常者,此乃受風甚輕,是以受時不覺也,宜用輕清辛涼之劑發之。
【處方】,薄荷葉三錢,連翹三錢,大蔥白三寸。
上藥三味,共煎湯七、八沸,取清湯一大盅溫服下,周身得汗即愈。
薄荷之成分,含有薄荷腦,辛涼芬芳,最善透竅,內而臟腑,外而皮毛,凡有風邪匿藏,皆能逐之外出,惟其性涼,故於感受溫風者最宜。惟煮湯服之,宜取其輕清之氣,不宜過煎(過煎即不能發汗),是以以之煎湯,只宜七八沸。若與難煎之藥同煎,後入可也。
連翹為輕清宣散之品,其發汗之力不及薄荷,然與薄荷同用,能使薄荷發汗之力悠長(曾治一少年受感冒,俾單用連翹一兩,煮兩湯服之,終宵微汗不竭,病遂愈,其發汗之力和緩兼悠長可知)。蔥之形中空,其味微辣微甘,原微具發表之性,以旋轉於營衛之間,故最能助發表之藥以調和營衛也。
有受風較重,不但痠軟懶動,且覺頭疼,周身骨節皆疼,肌膚熱,不畏風,心中亦微覺發熱,脈象浮數似有力,舌苔白厚,宜於前方中去蔥白,加天花粉八錢以清熱,加菊花二錢以治頭疼,惟煎湯時薄荷宜後入。
有其人預有伏氣化熱,潛伏未動,後因薄受外感之觸動,其伏氣陡然勃發,一時表裡俱熱,其舌苔白厚,中心似干,脈象浮而有洪象,此其病雖連陽明而仍可由太陽汗解也。
【處方】,生石膏一兩搗細,天花粉一兩,薄荷葉錢半,連翹錢半。
上藥四味,煎湯一大盅,溫服得汗即愈,薄荷葉煎時宜後入。
或問:此方重用石膏、花粉,少用薄荷、連翹,以為發表之劑,特恐石膏、花粉監製薄荷、連翹太過,服後不能作汗耳。答曰:此方雖為發表之劑,實乃調劑陰陽,聽其自汗,而非強發其汗也。蓋此證原為伏氣化熱,偶為外感觸動,遂欲達於表而外出,而重用涼藥與之化合,猶如水沃冶紅之鐵,其蓬勃四達之熱氣原難遏抑。而復少用薄荷、連翹,為之解其外表之阻隔,則腹中所化之熱氣,自奪門而出作汗而解矣。
且此等汗,原不可設法為之息止,雖如水流漓而斷無亡陰、亡陽之虞,亦斷無汗後不解之虞。此方原與拙擬寒解湯相似。二方任用其一,果能證脈無誤,服後覆杯之頃,即可全身得汗。間有畏石膏之涼,將其藥先服一半者,服後亦可得汗,後再服其所餘,則分毫無汗矣。因其熱已化汗而出,所餘之熱無多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原本就有提到溫病,但把它和六經的各種病症混在一起,都稱作傷寒,沒有明確指出是溫病。而且溫病的起因各有不同,有的是風溫,有的是濕溫,有的是潛伏的病氣轉變成溫病,有的是溫熱。因為生病的原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隨著症狀不同而有所差異。有人說溫病是從手經開始,不會進入足經;也有人說應該把身體分成上、中、下三焦來治療。這些說法都不夠確切。經過多次考慮,我認為還是按照《傷寒論》的六經來分治比較接近正確。
太陽經
有些人還沒感覺到感冒,身體突然覺得痠軟無力,懶得動,頭不痛,皮膚不熱,好像稍微怕風,舌頭看起來沒什麼舌苔但顏色是白的,脈象稍微浮起,但跳動的次數正常。這是因為受到的風邪很輕微,所以剛開始沒察覺到。應該用輕清、辛涼的藥來發散風邪。
【處方】薄荷葉三錢、連翹三錢、大蔥白三寸。
將這三味藥一起煮,煮開七、八次後,取出清湯,溫熱地喝下一大碗,全身出汗就會好。
薄荷的成分含有薄荷腦,味道辛涼又芳香,最擅長疏通竅道,無論是內在的臟腑,還是外在的皮膚毛孔,凡是有風邪躲藏的地方,都能把它驅趕出去。因為它的藥性偏涼,所以最適合用來治療感受溫風引起的病症。但煮湯服用時,應該取它輕清的氣味,不應該煮太久(煮太久就不能發汗),所以煎煮時,煮開七、八次就可以了。如果和不容易煮出藥效的藥材一起煮,可以後放薄荷。
連翹是輕清、宣散的藥材,它發汗的力量不如薄荷,但是和薄荷一起使用,可以使薄荷發汗的力量更加持久(曾經治療一個感冒的少年,讓他單獨用一兩連翹煮兩碗湯喝,整晚都微微出汗,病就好了,可見它發汗的力量是和緩且持久的)。蔥的形狀是中空的,味道微辣微甜,原本就帶有微微發散的藥性,可以在營衛之間運行,所以最能幫助發散的藥來調和營衛。
有些人受風邪比較嚴重,不只覺得痠軟無力、懶得動,還覺得頭痛、全身骨節都痛、皮膚發熱、不怕風、心中也微微覺得發熱,脈象浮而且跳動的次數快,感覺有力,舌苔白厚。這種情況,應該在原來的方子中去掉蔥白,加入天花粉八錢來清熱,加入菊花二錢來治療頭痛。煎煮時,薄荷應該後放。
還有些人,體內原本就有潛伏的熱氣,還沒發作,後來因為稍微受到外感風邪的觸動,潛伏的熱氣突然爆發出來,一時之間表裡都發熱。他們的舌苔白厚,中間好像有點乾燥,脈象浮起而且有洪大的感覺。這種情況雖然會影響到陽明經,但還是可以通過太陽經發汗來解決。
【處方】生石膏一兩(搗碎)、天花粉一兩、薄荷葉一錢半、連翹一錢半。
將這四味藥一起煎煮,取出一大碗湯,溫熱地喝下,出汗就會好。煎煮時薄荷葉應該後放。
有人問:這個方子重用石膏、花粉,少用薄荷、連翹,雖然說是發散的藥,但恐怕石膏、花粉會壓制薄荷、連翹的藥效,服藥後無法發汗吧?回答說:這個方子雖然是發散的藥,實際上是在調和陰陽,讓身體自己出汗,而不是強迫它出汗。因為這個病原本就是潛伏的熱氣,偶爾被外感觸動,就想從體表發散出去。重用涼性的藥來和它結合,就像用水澆在燒紅的鐵上,它那蓬勃四射的熱氣原本就難以壓制。再少用薄荷、連翹,來解除它外表的阻礙,那麼腹中轉化的熱氣,自然就會奪門而出,通過出汗來解除病症。
而且這種汗,本來就不能想辦法讓它停止。雖然像水流一樣,但絕對沒有虛脫陰、陽的危險,也絕對不會出現出汗後病症沒有解除的情況。這個方子和之前我擬定的寒解湯相似。這兩個方子任選其一,只要診斷時證狀和脈象沒有錯誤,服藥後不久,就會全身出汗。有的人因為害怕石膏的涼性,先把藥服用一半,服藥後也可以出汗,之後再服剩下的藥,反而一點汗都出不了,因為身體內的熱已經通過出汗排出了,剩下的熱氣不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