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二、藥物 (56)

回本書目錄

二、藥物 (56)

1. 57.茯苓、茯神解

茯苓:氣味俱淡,性平。善理脾胃,因脾胃屬土,土之味原淡(土味淡之理,徐靈胎曾詳論之),是以《內經》謂淡氣歸胃,而《慎柔五書》上述《內經》之旨,亦謂味淡能養脾陰。蓋其性能化胃中痰飲為水液,引之輸於脾而達於肺,復下循三焦水道以歸膀胱,為滲濕利痰之主藥。然其性純良,瀉中有補,雖為滲利之品,實能培土生金,有益於脾胃及肺。

且以其得松根有餘之氣,伏藏地中不外透生苗,故又善斂心氣之浮越以安魂定魄,兼能瀉心下之水飲以除驚悸,又為心經要藥。且其伏藏之性,又能斂抑外越之水氣轉而下注,不使作汗透出,兼為止汗之要藥也。其抱根而生者為茯神,養心之力,較勝於茯苓。茯苓若入煎劑,其切作塊者,終日煎之不透,必須切薄片,或搗為末,方能煎透。

【附錄】,友人竹××曰:「嵊縣吳氏一家,以種苓為業。春間吳氏之媳病,蓋產後月餘,壯熱口渴不引飲,汗出不止,心悸不寐,延余往治。病人面現紅色,脈有滑象,急用甘草、麥冬、竹葉、柏子仁、浮小麥、大棗煎飲不效;繼用酸棗仁湯,減川芎加浮小麥、大棗,亦不效;又用歸脾湯加龍骨、牡蠣、萸肉則仍然如故。當此之時,余束手無策,忽一人進而言曰:『何不用補藥以緩之』,余思此無稽之談,所云補藥者,心無見識也,姑漫應之。時已屆晚寢之時,至次日早起,其翁奔告曰:『予媳之病昨夜用補藥醫痊矣。』余將信將疑,不識補藥究系何物。乃翁持渣來見,缽中有茯苓四五兩,噫!茯苓焉,胡為云補藥哉?余半晌不能言。危坐思之,凡病有一線生機,皆可醫治。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藥,亦治汗出之主藥。仲景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,不渴者茯苓甘草湯。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。可知心悸者汗出過多,心液內涸,腎水上救入心則悸,余藥不能治水,故用茯苓以鎮之。是證心悸不寐,其不寐由心悸而來,即心悸亦從汗出而來,其壯熱口渴不引飲、脈滑,皆有水氣之象,今幸遇種苓家,否則汗出不止,終當亡陽,水氣凌心,必當滅火,是誰之過歟?余引咎而退。」觀竹××此論,不惜暴一己之失,以為醫界說法,其疏解經文之處,能將仲景用茯苓之深意,彰彰表出,固其析理之精,亦見其居心之厚也。

湖北天門縣崔××來函云:一九三○年,李姓婦,頭目眩暈、心中怔忡、嘔吐涎沫,有時覺氣上衝,昏憒不省人事。他醫治以安神之藥無效,繼又延醫十餘人皆服藥無效,危險已至極點。生診其脈,浮而無力,視其形狀無可下藥。恍悟《衷中參西錄》茯苓解中,所論重用茯苓之法,當可挽回此證。

遂俾單用茯苓一兩煎湯服之,服後甫五分鐘,病即輕減,旋即煎渣再服,益神清氣爽,連服數劑,病即全愈。後每遇類此證者,投此方皆可奏效。

白話文:

[57.茯苓、茯神解]

茯苓:其味道與氣味都很淡,性質溫和。它特別擅長調理脾胃功能,因為在中醫理論中,脾胃屬土,土的本味就是淡的(這個道理,徐靈胎曾有詳細論述)。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淡氣會歸向胃部,而《慎柔五書》沿襲《內經》的思想,也指出淡味能夠滋養脾臟的陰氣。茯苓的功效在於它能將胃中的痰飲轉化為水液,引導這些水分通過脾臟並到達肺部,然後循著三焦水道向下流動,最終歸入膀胱,是治療濕氣和痰飲的主要藥材。然而,它的性質純良,既具排濕效果,又有滋補作用,雖然屬於利尿的藥材,實際上卻能強化脾胃,滋潤肺部,對脾胃和肺部健康都有益處。

此外,由於茯苓生長在松樹根部,吸收了豐富的養分,並且深埋在地下,不向外生長,所以它還能收斂心臟飄浮不定的能量,安撫心靈,穩定情緒,同時也能排除心臟下方的水分,消除驚悸,是心臟疾病的要藥。其深藏的特性,還能使身體外洩的水分重新向下降落,防止汗液過度流失,因此也是止汗的重要藥材。而那些環繞松樹根部生長的,被稱為茯神,滋養心臟的效果比茯苓更佳。如果要用茯苓煎湯,切成大塊的茯苓不容易煎煮透徹,必須切片或磨成粉末,才能完全釋放其藥效。

附錄部分,我的朋友竹先生提到一個案例:嵊縣的吳家以種植茯苓為業。春天時,吳家媳婦生病,她剛生產一個月左右,出現高燒、口渴但不想喝水、汗流不止、心悸、失眠等症狀。我被請去診治。當時病人臉色紅潤,脈搏有滑象,我使用甘草、麥冬、竹葉、柏子仁、浮小麥、大棗煎湯飲用,但沒有顯著效果;接著使用酸棗仁湯,去掉川芎,加入浮小麥和大棗,也沒有效果;再試著用歸脾湯加上龍骨、牡蠣、山茱萸,依然沒有改善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感到束手無策,突然有人建議說:「為什麼不使用補藥來緩和病情?」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,對方所謂的補藥,其實是缺乏醫學知識的隨口一說,我只是敷衍地回答。當時已經到了晚上休息的時間,第二天早上,吳家公公急忙跑來說:「我媳婦昨晚用了補藥,病情已經好轉了。」我半信半疑,不知道他所說的補藥到底是什麼。公公拿著煎藥的殘渣來給我看,容器裡有四五兩的茯苓,我驚訝地說:「這不就是茯苓嗎?為什麼說它是補藥?」我沉默了好一陣子。仔細思考後,我認為,只要疾病還有一線生機,都是可以治療的。茯苓確實是治療心悸的重要藥材,也是治療汗出不止的主要藥材。張仲景在治療感冒後出汗且口渴的情況下使用五苓散,不出汗的情況下使用茯苓甘草湯。對於感冒導致手足冰冷且心悸的情況,應該先治療水分問題,服用茯苓甘草湯。由此可知,心悸的原因可能是汗出過多,導致心臟的液體流失,腎臟的水分上行進入心臟,就會引起心悸,其他藥物無法解決水分問題,所以使用茯苓來控制。這個病例中,心悸和失眠都是汗出引起的,高燒、口渴但不想喝水、脈搏滑象,都顯示有水分問題。幸好我們遇到的是種植茯苓的人家,否則如果汗出不止,最終可能導致陽氣喪失,水分侵襲心臟,最終可能導致心火熄滅,那該怪誰呢?我承認自己的失誤,然後離開。

從竹先生的論述中,他毫不隱瞞自己的錯誤,以此為醫學界提供教訓,他在解釋經典文獻時,能夠清晰地展示張仲景使用茯苓的深層意義,不僅展現了他的精闢分析,也反映了他深厚的道德情操。

湖北天門縣的崔先生寫信告訴我:1930年,一位李姓婦女出現頭暈、心中不安、嘔吐、有時感覺氣息上沖、昏倒失去意識的症狀。其他醫生使用安神藥物治療,但沒有效果,接下來又找了十多位醫生,也都沒有改善,病情非常危急。我為她診脈,發現脈搏虛弱,觀察她的體態,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治療方法。我突然想起《衷中參西錄》中關於大量使用茯苓的描述,認為這個方法或許能挽救她的病情。

於是,我讓她單獨服用一兩的茯苓煎湯,服下後僅僅五分鐘,病情就有所緩解,隨後再次煎煮殘渣服用,她精神更加清醒,氣色也變得更好,連續服用幾次後,病情完全恢復。之後,每當遇到類似的病情,使用這個方子都能達到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