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錫純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醫方 (10)

1. 3.醴泉飲

治虛勞發熱,或喘或嗽,脈數而弱。

生山藥(一兩),大生地(五錢),人參(四錢),玄參(四錢),生赭石(四錢,軋細),牛蒡子(三錢,炒,搗),天冬(四錢),甘草(二錢)

勞熱之證,大抵責之陰虛。有肺陰虛者,其人因肺中虛熱熏蒸,時時癢而作嗽,甚或肺中有所損傷,略一動作,輒發喘促,宜滋補肺陰,兼清火理痰之品,有腎陰虛者,其人因腎虛不能納氣,時時咳逆上氣,甚或喘促,宜填補下焦真陰。兼用收降之品。若其脈甚數者,陳修園謂,宜滋養脾陰。

蓋以脾脈原主和緩,脈數者必是脾陰受傷,宜於滋陰藥中,用甘草以引之歸脾,更兼用味淡之藥,如薏米、石斛之類。特是人身之陰,所蓋甚廣,凡周身之濕處皆是也。故陰虛之甚者,其周身血脈津液,皆就枯涸。必用汁漿最多之藥,滋臟腑之陰,即以溉周身之液,若方中之山藥、地黃是也。

然脈之數者,固系陰虛,亦系氣分虛弱,有不能支持之象,猶人之任重而體顫也。故用人參以補助氣分,與玄參、天冬之涼潤者並用,又能補助陰分。且慮其升補之性,與咳嗽上逆者不宜,故又佐以赭石之壓力最勝者,可使人參補益之力下行直至湧泉,而上焦之逆氣浮火,皆隨之順流而下;更可使下焦真元之氣,得人參之峻補而頓旺,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氣浮火下行也。至於牛蒡子與山藥並用,最善止嗽,甘草與天冬並用,最善潤肺,此又屢試屢效者也。

初制此方時,原無赭石,有丹參三錢,以運化人參之補力。後治一年少婦人,信水數月不行,時作寒熱,干嗽連連,且兼喘逆,胸隔滿悶,不思飲食,脈數幾至七至。治以有丹參原方不效,遂以赭石易丹參,一劑咳與喘皆愈強半,胸次開通,即能飲食,又服數劑脈亦和緩,共服二十劑,諸病皆愈。

以後凡治婦女月閉血枯,浸至虛勞,或兼咳嗽滿悶者,皆先投以此湯,俾其飲食加多,身體強壯,經水自通。間有瘀血暗阻經道,或顯有癥瘕可據者,繼服拙擬理沖湯,或理沖丸以消融之,則婦女無難治之病矣。若其人胸中素覺短氣,或大便易滑瀉者,又當預防其大氣下陷(大氣下陷詳升陷湯)。

用醴泉飲時,宜減赭石、牛蒡子,並一切蘇子、蔞仁、紫菀、杏仁,治咳喘套藥皆不宜用。

按:,短氣與喘原迥異。短氣者難於呼氣不上達也。喘者難於吸氣不下降也。而不善述病情者,往往謂喘為「上不來氣」,是以愚生平臨證,凡遇自言上不來氣者,必細細詢問,確知其果系呼氣難與吸氣難,而後敢為施治也。

又按:,方書名咳喘曰「咳逆」,喘曰「喘逆」,因二證多由逆氣上干也。而愚臨證實驗以來,知因大氣下陷而咳喘者,亦復不少。蓋肺懸胸中,必賴大氣以包舉之,而後有所附麗;大氣以鼓舞之,而後安然呼吸。大氣一陷,則包舉之力微,肺即無所附麗,而咳嗽易生。鼓舞之機滯,肺必努力呼吸,而喘促易作。曾治一少年,泄瀉半載方愈。後因勞力過度,覺喉中之氣不舒,五六呼吸之間,必咳嗽一兩聲,而其氣始舒。且覺四肢無力,飲食懶進。診其脈微弱異常,知其胸中大氣下陷,投以拙擬升陷湯,數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醴泉飲

此方主要治療因虛勞引起的發熱,伴隨喘息或咳嗽,脈象細數而無力的情況。

藥材組成:

  • 生山藥一兩
  • 大生地五錢
  • 人參四錢
  • 玄參四錢
  • 生赭石四錢(需磨碎)
  • 牛蒡子三錢(炒過再搗碎)
  • 天冬四錢
  • 甘草二錢

虛勞發熱的病症,大多是因為陰虛所導致。若為肺陰虛,會因肺中虛熱上擾,時常感到癢而咳嗽,嚴重時可能因肺部損傷,稍一活動就喘不過氣,此時應滋養肺陰,並搭配清火化痰的藥材;若為腎陰虛,則會因腎虛不能納氣,時常咳嗽或氣逆上衝,嚴重時也會喘,此時應滋補下焦的腎陰,並搭配收斂下降的藥材。若脈象非常快,陳修園認為應該滋養脾陰,因為脾脈原本平和舒緩,脈快表示脾陰受損,應在滋陰藥材中加入甘草引導藥力歸於脾經,並搭配味道較淡的藥材,如薏米、石斛等。

人體陰液範圍廣泛,凡是身體濕潤之處皆屬之。陰虛嚴重時,全身血脈津液都會枯竭,必須使用汁液豐富的藥材來滋養臟腑之陰,才能滋潤全身,如方中的山藥、地黃。

脈象快雖為陰虛所致,但也與氣虛有關,表示氣不足以支持身體機能,如同人負重時身體顫抖。因此使用人參來補氣,並搭配玄參、天冬這些涼潤的藥材,既能補氣也能滋陰。但考慮到補氣藥材的升提之性,可能不適合咳嗽上逆的患者,所以加入具有下降作用的赭石,可以讓人參的補益之力下行至湧泉穴,並使上焦逆氣及虛火順勢而下;也能使下焦元氣因人參的峻補而旺盛,進而吸引上焦的逆氣與虛火下降。牛蒡子與山藥一同使用,最能止咳;甘草與天冬一同使用,最能潤肺,這些都是經過多次驗證有效的搭配。

此方最初沒有赭石,而是用丹參三錢來幫助運化人參的補力。後來,治療一位年輕婦女,停經數月,時常感到忽冷忽熱,乾咳連連,還伴有喘逆、胸悶、食慾不振,脈象快至七至。最初使用含有丹參的原方效果不佳,便改用赭石代替丹參,一劑藥後,咳嗽與喘息便減輕大半,胸悶也緩解,食慾也恢復,數劑藥後脈象也趨於平和。總共服用二十劑,所有病症都痊癒。

此後,凡是治療婦女月經閉止、血枯導致虛勞,或兼有咳嗽、胸悶等症狀,都會先使用此方,讓患者飲食增加、身體強壯,經血自然暢通。若有瘀血阻礙經脈,或有明顯的腫塊,則會接續服用理沖湯或理沖丸來化解。這樣,婦女的疾病就容易治癒。如果患者本身容易胸悶、氣短,或容易腹瀉,則要預防大氣下陷的問題(大氣下陷詳見升陷湯)。

使用醴泉飲時,應減少赭石、牛蒡子的用量,並避免使用蘇子、蔞仁、紫菀、杏仁等其他治療咳嗽喘息的藥物。

說明:

氣短與喘息本來就不同。氣短是呼氣困難、氣無法上達;喘息是吸氣困難、氣無法下降。不善於描述病情的人,常把喘息說成「上不來氣」,因此我在臨床上遇到自述「上不來氣」的患者,必定仔細詢問,確認是呼氣困難還是吸氣困難,才能對症下藥。

另外,醫書上將咳嗽喘息稱為「咳逆」,喘息稱為「喘逆」,因為這兩種症狀多因氣逆上行所致。但根據我的臨床經驗,因大氣下陷導致咳嗽喘息的情況也很多。肺臟懸於胸中,需要大氣的包舉才能附著,並靠大氣的鼓動才能正常呼吸。大氣一旦下陷,包舉的力量就會減弱,肺臟失去依附,就容易咳嗽;鼓動的功能停滯,肺臟必須費力呼吸,就容易喘息。我曾治療一位年輕人,腹瀉半年才痊癒,之後因過度勞累,感覺喉嚨不適,每呼吸五六次就會咳嗽一兩聲,才能感到氣息舒暢。同時感到四肢無力、食慾不佳,脈象微弱,判斷為胸中大氣下陷,使用升陷湯數劑便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