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3)
卷之五 (23)
1. 血證
枸杞子,柴胡,黃連,地骨皮,天門冬,白芍藥,甘草,黃芩,黃耆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玉屑膏,治熱血。
黃耆,人參
上二味,各等分為末,用蘿蔔大者,切片厚一指許四、五片,蜜淹少時,蘸蜜炙乾,盡蜜二兩為度,勿令焦,點藥未吃,不拘時,仍用鹽湯送下。
龍骨散,治衄血不止。凡九竅出血,皆可止之。
龍骨(不拘多少)
上一味細研,次入臭中即止。
麝香散,治鼻衄不止。
白礬(枯),龍骨(各五錢),麝香(一分半)
上各另研和勻,每用時,先以冷水洗鼻孔淨,然後用藥吹入孔內,或以濕紙捻蘸入亦妙。
經驗方,治瀉血。
百藥煎(一兩,以五錢燒灰存性)
上共研細,飯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四十丸。或以米湯調下末子二、三錢亦可。
又方,治前證。
用乾柿餅燒灰存性,清米飲調下二、三錢,立止。
桃仁承氣湯,治男子婦人血結胸,手不可近,及中焦蓄血,妄言見鬼,昏迷如狂,及久病胃脘疼痛,蓄血等證。
抵當湯,治下部蓄血,臍下結痛滿硬等證。(二方並見傷寒門)
[丹溪活套]云:凡諸見血證,皆是陽盛陰虛,君相二火亢甚,煎迫其血而出諸竅也,悉宜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補陰降火之劑為主治。如衄血、咳血或痰帶血絲出者,皆從肺中來也,本方加酒洗蒲黃、黃芩、茅花等藥,以瀉肺火。如嘔血、吐血,此從胃中來也,本方加石膏、知母等藥,以瀉胃火。
唾血、咯血及潮熱咳血,此血從腎中來也,本方用梔、柏,皆當以鹽、酒炒,更加肉桂一分許,以瀉腎火。如小便血於溺竅中出,澀數成淋成痛,或雜尿而出者,此從膀胱中來也,本方加梔子仁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之類,以瀉膀胱之火。如小便出血不痛者,此心移熱於小腸,故血從精竅中出也,本方加黃連、梔子、條芩之類,以瀉本經之火。
大便未糞而血先來者,謂之近血,知其從大腸中來也,本方加檳榔、枳實、槐花、條芩之類,以瀉大腸之火。如大便糞而血來者,謂之遠血,知其從小腸中來也,本方木通、萸炒黃連之類,以瀉小腸之火。夫血出於口鼻者,或加犀角、芩、連之類以清之,或加茅花、藕節、棕櫚灰、炒蒲黃之類以止之,或加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之類以消之。
其血出於大便者,或加槐花、側柏葉、條芩之類以清之,或加地榆、荊芥、白芷、茅根之類以止之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或加瞿麥、麥門冬、梔子仁之類以清之,或加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薊之類以行之。或行之,或清之,或止之,皆當視其證新久緩急而施治之,俱以四物為君主之藥也。
(祖傳方)
治小便溺血。
白話文:
[血證]
將枸杞子、柴胡、黃連、地骨皮、天門冬、白芍藥、甘草、黃芩、黃耆、生地黃、熟地黃各取五分,切碎混合。加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一碗,溫熱服用。
玉屑膏,用來治療因熱引起的出血。
將黃耆和人參等量研磨成粉末。取較大的蘿蔔,切成約一指厚的四、五片,用蜂蜜稍微浸泡,再蘸蜂蜜烤乾,直到用完約二兩蜂蜜,但不要烤焦。在點藥之前不拘時服用,並用鹽水送服。
龍骨散,用來治療流鼻血不止,各種孔竅出血都可以用它來止血。
取龍骨,不拘多少,研磨成細粉。將藥粉吹入鼻子內就可止血。
麝香散,用來治療鼻血不止。
取煅燒過的白礬和龍骨各五錢,麝香一分半,分別研磨成粉末並混合均勻。每次使用時,先用冷水清洗鼻孔,然後將藥粉吹入鼻孔,或用沾濕的紙捻蘸取藥粉放入鼻孔亦可。
經驗方,用來治療瀉血。
將百藥煎一兩(其中五錢燒成灰保留藥性)研磨成細粉,和剩下的藥粉混合均勻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、四十丸。也可以用米湯調服藥粉二、三錢。
又一方,用來治療與前述相同的症狀。
將乾柿餅燒成灰保留藥性,用清米湯調服二、三錢,立刻止血。
桃仁承氣湯,用來治療男子婦人因血瘀積在胸部,導致胸部疼痛無法觸摸,以及血瘀積在中焦,出現胡言亂語、見鬼、昏迷發狂,還有久病胃脘疼痛、血瘀等症狀。(此方見於傷寒門)
抵當湯,用來治療下部血瘀,臍下結痛、脹滿堅硬等症狀。(此方見於傷寒門)
[丹溪活套]說:各種出血的症狀,都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液虛弱,君火與相火過於旺盛,煎熬迫使血液從身體各孔竅流出。都應該以四物湯加入知母、黃柏等滋陰降火的藥物為主來治療。例如,鼻出血、咳嗽出血或痰中帶血絲,都是從肺部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酒洗過的蒲黃、黃芩、茅花等藥物,來瀉肺火。嘔血、吐血,是從胃部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石膏、知母等藥物,來瀉胃火。
唾血、咯血以及潮熱咳嗽出血,這些血都是從腎臟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梔子、黃柏,但都要用鹽、酒炒過,再加入少許肉桂,來瀉腎火。小便出血,從尿道排出,伴有澀痛、頻尿、淋漓不盡,或者混雜在尿液中排出,是從膀胱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梔子仁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之類的藥物,來瀉膀胱之火。小便出血不痛的,是心火轉移到小腸,導致血從精竅排出,可以用原方加入黃連、梔子、條芩之類的藥物,來瀉本經之火。
大便還沒排出,血就先流出來的,稱為近血,可以判斷是從大腸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檳榔、枳實、槐花、條芩之類的藥物,來瀉大腸之火。大便排出後,血才流出來的,稱為遠血,可以判斷是從小腸來的,可以用原方加入木通、炒黃連之類的藥物,來瀉小腸之火。血從口鼻出來的,可以用犀角、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清熱,或用茅花、藕節、棕櫚灰、炒蒲黃之類的藥物來止血,或用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之類的藥物來消散瘀血。
血從大便出來的,可以用槐花、側柏葉、條芩之類的藥物來清熱,或用地榆、荊芥、白芷、茅根之類的藥物來止血。血從小便出來的,可以用瞿麥、麥門冬、梔子仁之類的藥物來清熱,或用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薊之類的藥物來利尿。無論是清熱、止血還是利尿,都要根據病症的新舊緩急來施治,都以四物湯為主要基礎藥方。
(祖傳方)
用來治療小便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