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1)

1. 血證

一方,治痰嗽吐血。

紅花,杏仁(去皮尖,另研),紫菀茸,鹿茸(酥炙),枇杷葉(拭去毛,薑汁塗炙黃),木通(各一兩),大黃(五錢)

上為細末,蜜丸龍眼大,噙化。

黃耆散(東垣)治咳血成勞。

黃耆,麥門冬,熟地黃,桔梗,白芍藥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一方,治痰帶血咳出。

白朮(一錢五分),川歸,芍藥,牡丹皮(各一錢),桃仁(五分,研),梔子(七分半,炒黑色),生甘草(三分),麥門冬(五分)

上細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雞蘇散(濟生)治勞傷肺經,咳嗽有血。

雞蘇(即薄荷),黃耆(各五分),生地黃,阿膠珠,貝母,白茅根(各一錢),桔梗,麥門冬,蒲黃(炒黑色),甘草(各五分),細切,水煎服。

薏苡仁散(東垣)治肺損嗽血。

薏苡仁(不拘多少)

上一味,研細末,以獖豬肺一個煮熟,蘸藥食之。

又方丹(溪)用豬心一個,竹刀鈚開,入沉香末一錢重,大半夏七個,入在心中,紙包數重,外以童子小便沃濕,煻火煨熟,取去半夏吃之,嗽血、吐血皆效。

一方丹(溪)治溺血,山梔子飲。

梔子(不拘多少,炒黑色)

上為細末,水煎,連渣服。

一方丹(溪)用小薊根、琥珀二味為末,水煎服之。蓋二物能治下焦熱結血淋。

又方丹(溪)治溺血神效。

生地黃(四錢二分),小薊根,滑石,通草(炒),蒲黃(炒),淡竹葉,藕節,當歸(酒浸),山梔子(炒黑色),甘草(炙,各七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治溺血因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牛膝膏服。(丹溪)

一方,治溺血。用五苓散合四物湯煎服效。(丹溪)
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藥,必加辛溫升藥,如加涼藥用酒煮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之法也。(丹溪)

(局方),一方,治小兒尿血。用甘草、升麻煎湯,調益元散。

犀角地黃湯(局方)治衄血及吐紅。

犀角(鎊),赤芍藥,牡丹皮,生地黃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後服。

四生丸(局方)治吐血、衄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。

生荷葉,生艾葉,生地黃,生側柏葉

上各等分細研,為丸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水煎或鹽湯化下。

聖餅子丹(溪)治咯血。

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個,以黃蠟煎炒黃色)

上研杏仁細,入青黛捏作餅子,用時以柿餅一個破開,以藥餅置於柿中合定,濕紙包,炮煨,連柿餅研細,米飲調下。

地榆湯(東垣)治結陰便血不止,漸而極多。

地榆(四錢),生甘草(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縮砂(七枚,另研)

白話文:

[血證]

第一個藥方: 治療痰多咳嗽且帶血的症狀。 用紅花、杏仁(去皮尖後另外研磨)、紫菀茸、酥炙過的鹿茸、去除絨毛並用薑汁塗抹後炙黃的枇杷葉、木通(各一兩)、大黃(五錢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做成龍眼大小的藥丸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。

黃耆散:(東垣方) 治療因咳嗽帶血而導致的虛勞。 用黃耆、麥門冬、熟地黃、桔梗、白芍藥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第二個藥方: 治療痰中帶血的咳嗽。 用白朮(一錢五分)、川芎、芍藥、牡丹皮(各一錢)、桃仁(五分,研磨)、炒至黑色的梔子(七分半)、生甘草(三分)、麥門冬(五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雞蘇散:(濟生方) 治療因勞損傷及肺經,導致咳嗽帶血的症狀。 用雞蘇(即薄荷)、黃耆(各五分)、生地黃、阿膠珠、貝母、白茅根(各一錢)、桔梗、麥門冬、炒至黑色的蒲黃、甘草(各五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薏苡仁散:(東垣方) 治療因肺臟受損導致咳嗽帶血。 用薏苡仁(不限數量)。將薏苡仁研磨成細末,用一個煮熟的公豬肺蘸藥末食用。

又一個藥方:(溪方) 用豬心一個,用竹刀剖開,放入沉香末一錢重、大半夏七個,放在豬心中,用數層紙包好,外層用童子尿浸濕,放在火灰中煨熟,取出半夏吃掉。對咳嗽吐血有療效。

又一個藥方:(溪方) 治療小便出血,使用梔子飲。 用梔子(不限數量,炒至黑色)。將梔子研磨成細末,加水煎煮,連藥渣一同服用。

又一個藥方:(溪方) 用小薊根、琥珀兩味藥材研磨成末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兩種藥材可以治療下焦因熱結導致的血淋(小便帶血)。

又一個藥方:(溪方) 治療小便出血,效果顯著。 用生地黃(四錢二分)、小薊根、滑石、炒過的通草、炒過的蒲黃、淡竹葉、藕節、酒浸過的當歸、炒至黑色的山梔子、炙甘草(各七分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治療因血虛導致的小便出血,用四物湯,再加入牛膝膏一起服用。(丹溪)

另一個藥方: 治療小便出血。用五苓散合四物湯煎煮後服用,效果不錯。(丹溪)

凡是使用止血藥,不可單獨使用一種藥,也不能只用寒涼藥,必須加入辛溫上升的藥材。如果加入寒涼藥,要用酒煮或酒炒,這是利用熱性來引導寒性藥物發揮作用的方法。(丹溪)

(局方)一個藥方,治療小兒小便出血。用甘草、升麻煎湯,調入益元散服用。

犀角地黃湯:(局方) 治療鼻出血和吐血。 用犀角(磨碎)、赤芍藥、牡丹皮、生地黃(各一錢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四生丸:(局方) 治療吐血、鼻出血,由於陽氣過盛而導致陰血不能正常運行,血熱妄行的情況。 用生的荷葉、生的艾葉、生地黃、生的側柏葉。將以上藥材等份研磨成細末,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煎煮或用鹽水化開後服用。

聖餅子丹:(溪方) 治療咯血(咳嗽帶血)。 用青黛(一錢)、杏仁(四十個,用黃蠟煎炒至黃色)。將杏仁研磨成細末,加入青黛捏成餅狀,用時將一個柿餅破開,把藥餅放在柿餅中合好,用濕紙包裹後在火灰中煨熟,連柿餅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。

地榆湯:(東垣方) 治療因腸道陰虛導致的便血不止,且量越來越多的情況。 用地榆(四錢)、生甘草(一錢五分)、炙甘草(一錢)、縮砂(七枚,另外研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