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5)

1. 目病

東垣曰:按陰陽應象論云:諸脈者皆屬於目。又曰:目得血而能視。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,睛之窠為眼,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,氣之精為白眼,肌肉之精則為約束,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而為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,白眼赤脈法於陽,故陰陽合德而為睛明也。

是以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稟受於脾土,而上貫於目而為明。故目者心之使也,心者神之舍也,故精神亂而不守,卒然見非常之怪,若邪中其睛則精散,精散則視歧,視一物為兩也。因事煩擾,飲食失節,勞役過度,致脾胃虛弱,心火大旺,則百脈沸騰,血脈逆行,經曰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是也。夫脾者諸陰之首,目者血脈之宗也,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,不能歸明於目矣。

心者君火也,主藏神明,宜靜而安,相火代行其令,相火乃包絡之火,主百脈皆榮於目。既勞役妄動,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,是故諸病生焉。醫目者若不先理脾胃及養血安神,乃治標不治本,是不明主理者也,學者其可不用心乎。

脈法,左寸脈洪數,心火炎也。關弦而洪,肝火盛也。

右寸關俱弦洪,肝木挾相火之勢而來,侮所不勝之金,而制己所勝之土也。

方法

丹溪曰:目病屬風熱、血少、神勞、腎虛。

河間曰:在腑則為表,當除風散熱;在臟則為里,當養血安神。如暴失明,昏澀翳膜,眵淚斑入眼,皆風熱也。一云:斑入眼,此肝氣盛而發在表也,宜表散以去之。如昏弱不欲視物,內障見黑花,瞳子散大,皆里也,血少神勞腎虛也,宜養血補水安腎以調之。

瞳子散大,皆辛熱所為也,辛主散,熱乘之,當除風熱,涼血益血,以收耗散之氣。芩、連苦寒,除邪氣之盛為君,當歸身、生地黃養血涼血為臣,五味子酸溫體浮,收瞳子散大,地骨皮、天門冬瀉熱補氣,或用滋陰地黃丸最妙。

久病昏暗,以熟地黃、當歸根為君,羌活、防風、甘菊花之類佐之。

暴發赤腫,以黃芩、防風為君以瀉火,黃連當歸為臣以養血,羌活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為使,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。

又方,治血熱壅痛,四物湯加草龍膽、防己、防風、羌活。一云,實熱上衝眼痛,用黃連瀉火,當歸補血。

勞役,飲食不節,內障昏暗,,蔓荊子湯

蔓荊子,人參,甘草(炙),黃耆,黃柏,白芍藥(酒炒,各一錢)

上細切,水煎服。

又方,治眼痛。用生地黃酒浸搗爛盦眼上,又用草烏、南星、乾薑、桂枝為末,醋調貼兩足心,時用牛膝膏洗眼。

肥人風熱上壅,眼目疼痛。

防風,羌活,荊芥,酒芩(各二錢)

白話文:

[目病]

理論

東垣說:根據《陰陽應象論》所說:「所有的脈絡都連繫到眼睛。」又說:「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。」五臟六腑的精華之氣,都向上注入眼睛形成眼珠,眼珠所在的凹陷處稱為眼眶,骨的精華形成瞳孔,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珠,血的精華形成眼眶周圍的總絡脈,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珠,肌肉的精華則負責約束眼球,它裹擷筋、骨、血、氣的精華,並與脈絡相連形成眼部的系統,向上連繫到腦部,向後則延伸到頸項。因此,瞳孔和黑眼珠的特性屬於陰,白眼珠和紅色的脈絡特性屬於陽,所以陰陽調和才能使眼睛明亮。

因此,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的血氣,都接受脾土的滋養,並向上貫穿到眼睛,使眼睛能夠看見。所以,眼睛是心神的外在表現,心是精神的居所。如果精神紊亂而無法守持,突然看到異常怪異的景象,如果邪氣侵犯眼睛,則精氣散亂,精氣散亂則視力模糊,會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。如果因為事情煩擾、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,導致脾胃虛弱,心火過旺,則全身血脈沸騰,血脈逆行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天空明亮則日月無光,邪氣會侵害空竅。」脾是諸陰之首,眼睛是血脈的源頭,所以脾虛則五臟的精氣都會失去正常的運作,無法將精華匯聚到眼睛。

心是君火,主管藏守神明,應該保持安靜平和。相火則代替君火執行職責,相火是包絡之火,主管百脈,使血液滋養眼睛。如果因為勞累過度、妄動,又因邪氣侵襲而損害血脈,各種眼病就會產生。治療眼睛疾病,如果沒有先調理脾胃、養血安神,只是治標不治本,是不明白治療原則的表現。學醫者怎可不用心學習呢?

脈象診斷

左手寸脈洪大且數,是心火上炎的表現。關脈弦而且洪,是肝火旺盛的表現。

右手寸脈和關脈都弦而洪,是肝木挾帶相火之勢上衝,欺侮其所不能勝的肺金,同時又克制它所能勝的脾土。

治療方法

丹溪說:眼睛疾病的病因,包括風熱、血虛、精神勞累、腎虛。

河間說:病在腑(六腑)則屬表,應當驅除風邪、散發熱邪;病在臟(五臟)則屬里,應當養血安神。例如突然失明、視物昏花、眼睛澀痛、眼睛出現翳膜、分泌物增多、眼睛出現斑點等,都屬於風熱所致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眼睛出現斑點是肝氣過盛而發於外,應當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眼睛昏花、視力衰弱、不想看東西、出現內障、看到黑影、瞳孔散大,都屬於里證,是血虛、精神勞累、腎虛所致,應當用養血、滋陰、補腎的方法來調理。

瞳孔散大,多半是辛熱之氣所導致。辛味主散,熱邪又助長其散,應當驅除風熱,涼血益血,以收斂耗散之氣。黃芩、黃連苦寒,可以清除邪氣,作為君藥;當歸身、生地黃可以養血涼血,作為臣藥;五味子味酸性溫,可以收斂散大的瞳孔,地骨皮、天門冬可以瀉熱補氣。或者服用滋陰地黃丸效果最好。

久病引起的眼睛昏暗,應當以熟地黃、當歸根為君藥,配以羌活、防風、甘菊花等作為輔助藥。

暴發的眼睛紅腫,應當以黃芩、防風為君藥來瀉火,黃連、當歸為臣藥來養血,配以羌活、柴胡、升麻、白芷、甘草作為使藥。白眼珠發紅則加少許白豆蔻。

其他方劑

治療血熱導致眼痛,用四物湯加草龍膽、防己、防風、羌活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,實熱上衝導致眼痛,可用黃連來瀉火,用當歸來補血。

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節導致內障昏暗,可用蔓荊子湯治療。

蔓荊子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黃耆、黃柏、白芍藥(酒炒),各一錢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用水煎服。

另外一個方劑,治療眼痛。用生地黃酒浸泡後搗爛敷在眼睛上,另外用草烏、南星、乾薑、桂枝研成粉末,用醋調成糊狀貼在兩腳心,同時用牛膝膏來洗眼睛。

肥胖之人因風熱上壅而導致眼痛。

用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酒芩,各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