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巖

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茯苓

何則?甘先入脾,淡主養胃,茯苓甘淡,非豬澤可比,是其於嘔也,不用剿而用撫者也。

外此茯苓以泄水奏績者,又於仲聖方得三事焉:曰眩,曰悸,曰咳。必別其近似而真始出,則與嘔渴無二也。眩有肺痿上虛而眩,失精下損而眩,谷疸因食而眩,茯苓詎可漫施。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茯苓宜可用矣。不知澤瀉湯無渴而用澤瀉,以其於冒眩有專長也。且使輔以茯苓,則澤瀉方欲至極上治冒,而茯苓偏從而抑之,全功必墮。

白朮則蠲飲而守中,足為澤瀉策應,故寧退茯苓而進白朮。然則,冒與非冒何別乎?蓋冒者,上之陽為水飲所格而不得入於陰,則淫於上如覆冒,是眩在陽盛。以澤瀉泄其水而濟以陰,眩乃得息。若水飲上凌、而上之陽不能與陰爭,則陰與水相比為患而眩亦生,是眩在陰盛。

惟茯苓稟陽和之性,擅化氣之長,水遇之而自卻,陽得之而即伸。仲聖似此治眩之方不一,可不煩枚舉。

水停心下而眩者,亦水停心下而悸。眩在外,悸在內,惟派別而源同,故眩定者悸亦定。心下悸者水侵其心,臍下悸者水發自腎,似不能悉主以茯苓矣。然上中下之水,應皆從小便出者,舍茯苓其奚屬。且始而臍下悸者,後必心下亦悸,所謂水在腎心下悸也。其悸非茯苓得治者,如小建中湯、桂枝甘草湯、炙甘草湯,非溫養中氣,補益心陽不可。

茯苓淡滲,適傷其正,故擯之也。

咳之因亦致多矣,茯苓所司為痰飲之咳。然有痰飲而不宜者:半夏麻黃湯,有痰飲而悸,以麻黃髮心陽而泄之於表,徐忠可謂之老痰,老痰非滲得去。甘遂半夏湯,有留飲而利,以甘遂甘草加白芍,就其利而下之,必欲使走小便則謬。此外有痰飲而宜辛散、宜苦降者無論矣。

夫咳者肺病,茯苓下滲,則肺邪不解,故咳證用之頗鮮。惟咳而沖氣挾痰飲而上,胸滿由痰飲而得者,以茯苓下之泄之,厥效甚捷。然則茯苓非能治咳,治痰飲耳;非能治痰,實治飲耳。苓桂朮甘湯治痰飲如神,而其推茯苓為君也,在使微飲從小便去也,痰飲之有需於茯苓可知矣。

抑其治飲治水,能使上中下統泄之於小便者有故。茯苓甘淡,為胃之正藥。色白而純,則兼入肺。肺主皮毛而太陽為之應,故又入太陽。淡滲則又從皮毛而入太陽之府,肺胃職司下降,膀胱氣化則出,其利小便,蓋有高屋建瓴之勢焉。仲聖於小便不利而必曰加茯苓者,職是故也。

夫利小便者,仲聖之明文,實本經之遺訓,斷不必以止消渴滋學者之惑。顧謂利小便足盡其長乎,而不然也。試更即仲聖方核之,腎氣丸主小便不利、並消渴、小便反多,蓋小便不利者,腎中陰氣之壅也,以茯苓與桂附消其陰,則由壅得通;小便反多者,腎中陽氣之弱也,以茯苓與桂附扶其陽,則轉弱為強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呢?因為甘味先進入脾,淡味主要滋養胃,茯苓味甘而淡,不是豬苓、澤瀉可以相比的,所以它對於嘔吐,不是用攻伐的方式,而是用安撫的方式來治療。

此外,茯苓之所以能利水,在張仲景的醫方中主要用於三種情況:眩暈、心悸、咳嗽。必須區分相似的症狀,才能真正了解茯苓的功效,否則就會和嘔吐口渴的症狀混淆。眩暈有因為肺虛導致的,有因為腎精虧損導致的,有因為黃疸引起的,茯苓不能隨意使用。如果心下有停滯的水飲,導致人感到頭暈目眩,茯苓就適用了。但不能只知道澤瀉湯在沒有口渴的情況下使用澤瀉,是因為它在治療頭暈目眩方面有獨特的功效。如果再輔以茯苓,那麼澤瀉湯想要達到最佳的治療頭暈效果,反而會被茯苓抑制,整體藥效就會下降。

而白朮能消除停滯的水飲,又能守護脾胃,足夠成為澤瀉的輔助,所以寧可退去茯苓而用白朮。那麼,頭暈和非頭暈的區別在哪呢?頭暈是因為上部的陽氣被水飲阻礙而無法下行到陰部,導致陽氣上浮,就像被東西覆蓋住一樣,這種頭暈屬於陽盛。用澤瀉來排出體內水濕,輔以陰藥,頭暈自然就能緩解。如果水飲上逆,導致上部的陽氣無法與陰氣抗衡,使得陰氣與水濕相互勾結而導致頭暈,這種頭暈就屬於陰盛。

茯苓秉持陽和之性,擅長化氣,水遇到它就會自行散去,陽氣得到它就會得到伸張。仲景治療眩暈的方劑很多,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
水停留在心下而導致的眩暈,也像水停留在心下而導致的心悸。眩暈在體表,心悸在體內,雖然表現不同,但根源相同,所以眩暈平息了,心悸也會平息。心下悸動是水侵擾了心臟,臍下悸動是水發源於腎臟,似乎不能都用茯苓來治療。然而,上中下三焦的水濕,最終都應該從小便利出,除了茯苓還能用什麼呢?而且開始時臍下悸動的,之後必然也會出現心下悸動,這就是所謂的水在腎而導致心下悸動。如果心悸不是茯苓能治癒的,比如小建中湯、桂枝甘草湯、炙甘草湯等方劑,必須溫養中氣、補益心陽才行。

茯苓味淡滲利,容易損傷正氣,所以不宜使用。

咳嗽的原因很多,茯苓主要用於治療痰飲引起的咳嗽。但有痰飲時,也不是所有情況都適合使用:比如半夏麻黃湯,有痰飲還伴有心悸,用麻黃來發散心陽,通過體表發散,徐忠可稱之為老痰,老痰不是靠滲利就能去除的。再如甘遂半夏湯,有留飲需要攻下,用甘遂甘草加白芍,就著攻下藥來排除,如果想通過利小便來治療就錯了。此外,還有痰飲需要用辛散、苦降的藥物來治療,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。

咳嗽是肺部的疾病,茯苓向下滲利,會使肺部的邪氣無法散去,所以咳嗽很少使用茯苓。只有咳嗽時氣往上沖,夾帶著痰飲,胸悶也是因為痰飲導致的,這時用茯苓來向下滲泄,效果會非常快。也就是說,茯苓不是治療咳嗽的,而是治療痰飲的;不是治療痰的,而是治療飲的。苓桂朮甘湯治療痰飲效果很好,其中以茯苓為君藥,就是為了讓微量的飲邪從小便利出,由此可見痰飲是需要茯苓的。

茯苓之所以能治療飲邪和水濕,使上中下三焦的水濕都從小便利出,是有原因的。茯苓味甘而淡,是脾胃的良藥。色白而純淨,又能進入肺。肺主皮毛,太陽經與之相應,所以也能進入太陽經。淡滲的特性又使其從皮毛進入太陽經的府,肺和胃的職責是下降,膀胱氣化後就能從小便利出,它利小便的作用,就像高屋建瓴一樣勢不可擋。仲景在治療小便不利時,一定要加入茯苓,就是這個原因。

利小便,是仲景的明確說法,也是《本經》的遺訓,絕對不是為了止渴滋陰而設。但是說利小便就能完全發揮茯苓的功效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再看看仲景的方劑,腎氣丸主治小便不利、以及消渴、小便反而增多的情況。小便不利是因為腎中陰氣壅塞,用茯苓配合桂附來消除陰氣,就能使壅塞的通道變得通暢;小便反而增多是因為腎中陽氣衰弱,用茯苓配合桂附來扶助陽氣,就能使虛弱的變得強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