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弘景

《本草經集注》~ 序錄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序錄上 (8)

1. 序錄上

凡丸、散用膠,皆先炙,使通體沸起,燥乃可搗。有不沸處更炙之。丸方中用蠟皆烊,投少蜜中,攪調以和藥。若用熟艾,先細擘,合諸藥搗,令散;不可篩者,別搗內散中和之。凡用蜜,皆先火上煎,料去其沫,令色微黃,則丸經久不壞。克之多少,隨蜜精粗。凡丸、散用巴豆、杏仁、桃仁、葶藶、胡麻諸有膏脂藥,皆先熬黃黑,別搗令如膏。

指㩢視泯泯爾,乃以向成散,稍稍下臼中,合研搗,令消散,乃復都以輕疏絹篩度之,須盡,又納臼中,依法治數百杵也。湯膏中用,亦有熬之者,雖生並搗破。

凡用桂、厚朴、杜仲、秦皮、木蘭輩,皆削去上虛軟甲錯,取里有味者秤之。茯苓、豬苓削除去黑皮。牡丹、巴戟天、遠志、野葛等,皆捶破去心。紫菀洗去土皆畢,乃秤之。薤白、蔥白除青令盡。莽草、石南草、茵芋、澤蘭剔取葉及嫩莖,去大枝。鬼臼、黃連皆除根毛。蜀椒去閉口者及目熬之。

凡狼毒、枳實、橘皮、半夏、麻黃、吳茱萸,皆欲得陳久者。其餘唯須新精。

凡方云巴豆如千枚者,粒有大小,當先去心皮竟,秤之。以一分准十六枚。附子、烏頭如干枚者,去皮竟,以半兩准一枚。枳實如干枚者,去核竟。以一分准二枚。橘皮一分准三枚。棗有大小,以三枚准一兩。云乾薑一累者,以重一兩為正。

凡方云半夏一升者,洗竟,秤五兩為正。云某子一升者,其子各有虛實輕重。不可通以秤准。皆取平升為正。椒一升,三兩為正;吳茱萸一升,五兩為正;菟絲子一升,九兩為正;菴䕡子一升,四兩為正。蛇床子一升,三兩半為正。地膚子一升,四兩為正。此其不同也。凡方云用桂一尺者,削去皮竟,重半兩為正。

甘草一尺者,重二兩為正。凡方云某草一束者,以重三兩為正。云一把者,重二兩為正。凡方云蜜一斤者,有七合。豬膏一斤者,有一升二合。

上合藥分劑料治法。

又案諸藥,一種雖主數病,而性理亦有偏著。立方之日,或致疑混,復恐單行徑用,赴急抄撮,不必皆得研究。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,仍可於此處治,若欲的尋,亦兼易解。其甘苦之味可略,有毒無毒易知,唯冷熱須明。今以朱點為熱,墨點為冷,無點者是平,以省於煩注也。其有不入湯酒者,亦條於後也。

白話文:

序錄上

所有製作丸劑、散劑時使用的膠類藥材,都必須先炙烤,直到藥材整體都沸騰起來,乾燥後才能搗碎。如果有些地方沒有沸騰,就再炙烤。丸劑配方中使用蜂蠟,都要先熔化,再加入少許蜂蜜,攪拌均勻才能和藥材混合。如果使用熟艾,要先細細掰開,再和其它藥材一起搗碎,使其散開;如果無法過篩的藥材,要另外搗碎後再加入散劑中混合。所有使用蜂蜜的藥方,都要先用火煎熬,去除浮沫,直到顏色略微發黃,這樣製成的丸劑才能久放不壞。蜂蜜用量多少,要根據蜂蜜的精粗程度而定。所有丸劑、散劑中含有巴豆、杏仁、桃仁、葶藶子、胡麻等含油脂的藥材,都要先熬製至黃黑色,再另外搗碎成膏狀。

研磨藥材時,要細細觀察,慢慢地將藥材加入研臼中,一點一點地研磨搗碎,直到藥材完全研細,再用輕薄的絹布過篩,務必過濾乾淨,然後再放入研臼中,重複以上步驟,需研磨數百下。湯劑、膏劑中使用的藥材,有些需要熬製,有些則可以直接搗碎。

所有使用桂枝、厚朴、杜仲、秦皮、木蘭等藥材時,都要削去表面的鬆軟粗皮,取用有藥效的內部藥材稱重。茯苓、豬苓要削去黑色的外皮。牡丹、巴戟天、遠志、野葛等藥材,都要捶碎後去除其中心部分。紫菀要洗淨泥土後再稱重。薤白、蔥白要完全去除青皮。莽草、石南草、茵芋、澤蘭要剔除葉片和嫩莖,去除粗大的枝幹。鬼臼、黃連都要去除根部的毛須。蜀椒要去除未成熟的和發芽的,再進行熬製。

凡是使用狼毒、枳實、橘皮、半夏、麻黃、吳茱萸等藥材,都應選擇陳久一些的。其餘藥材則需要新鮮精良的。

凡是方劑中寫明巴豆用量如千枚者,因其粒大小不一,應先去除心皮和外皮後再稱重,以一分重量相當於十六枚巴豆為準。附子、烏頭如干枚者,去除外皮後,以半兩重量相當於一枚為準。枳實如干枚者,去除核後,以一分重量相當於二枚為準。橘皮一分重量相當於三枚為準。棗子大小不一,以三個棗子相當於一兩為準。方劑中寫明乾薑一累者,以重一兩為準。

凡是方劑中寫明半夏一升者,清洗乾淨後,以五兩重量為準。方劑中寫明某種藥材一升者,因其藥材虛實輕重不一,不可用同一重量標準,都以平升為準。椒一升,以三兩為準;吳茱萸一升,以五兩為準;菟絲子一升,以九兩為準;菴䕡子一升,以四兩為準;蛇床子一升,以三兩半為準;地膚子一升,以四兩為準。這些藥材的重量標準各不相同。凡是方劑中寫明桂枝一尺者,削去外皮後,以重半兩為準。

甘草一尺者,以重二兩為準。凡是方劑中寫明某種藥材一束者,以重三兩為準;寫明一把者,以重二兩為準。凡是方劑中寫明蜜一斤者,相當於七合。豬膏一斤者,相當於一升二合。

以上是關於藥材分量、劑量和炮製方法的說明。

此外,關於各種藥材,雖然一種藥材可能治療多種疾病,但其藥性也各有偏重。在制定藥方時,可能會出現混淆不清的情況,而且如果只是簡單地抄錄藥方,不加研究就直接使用,很容易造成錯誤。因此,現在應該指明病症和主要的藥材名稱,以便在此處查詢。如果想要深入了解,也可以參考相關的解釋。藥材的甘苦味道可以略去不談,藥材是否有毒也比較容易判斷,但藥材的寒熱性必須明確。現在用紅色標點表示溫熱,黑色標點表示寒涼,沒有標點則表示平性,以減少繁瑣的註釋。那些不能用水或酒送服的藥材,也將在後面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