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弘景

《本草經集注》~ 草木中品 (7)

回本書目錄

草木中品 (7)

1. 厚朴

味苦,溫、大溫,無毒。主治中風,傷寒,頭痛,寒熱,驚悸,氣血痹。死肌,去三蟲。溫中,益氣,消痰下氣,治霍亂及腹痛,脹滿,胃中冷逆,胸中嘔逆不止,泄痢,淋露,除驚,去留熱,止煩滿,厚腸胃。一名厚皮,一名赤樸。其樹名榛,其子名逐楊。治鼠瘻,明目,益氣。

生交址、冤句。三月、九月、十月採皮,陰乾。(乾薑為之使,惡澤瀉、寒水石、硝石。)

今出建平、宜都,極厚、肉紫色為好,殼薄而白者不如。用之削去上甲錯皮。世方多用,道家不須也。(《新修》一二五頁,《大觀》卷十三,《政和》三二四頁)

白話文:

厚朴,味道苦,性溫熱,甚至是很溫熱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中風、傷寒、頭痛、忽冷忽熱、驚慌心悸、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麻痹。也能使壞死的肌肉再生,去除體內三種寄生蟲。能溫暖中焦,補益氣血,消除痰液並使氣往下行,治療霍亂以及腹痛、腹脹、胃部寒冷導致的逆氣、胸悶嘔吐不止、腹瀉、小便淋漓不盡、消除驚恐、去除體內殘留的熱邪、止息煩躁和腹脹,增厚腸胃。

它又名厚皮,又名赤樸。它所屬的樹叫做榛樹,果實叫做逐楊。可以治療鼠瘻(淋巴結核),使眼睛明亮,補益氣血。

主要產於交址、冤句等地。在三月、九月、十月採集樹皮,在陰涼處晾乾。(乾薑可以增強其藥效,忌與澤瀉、寒水石、硝石同用。)

現在以建平、宜都產的品質最好,以樹皮厚實、肉質呈現紫色的為佳,樹皮薄而呈白色的品質較差。使用時要削去表面粗糙的皮。世俗的藥方中經常使用,但道家修煉者則不需要用到它。

2. 竹葉芹竹葉

味苦,平、大寒,無毒。主治咳逆上氣。溢筋急,惡瘍,殺小蟲。除煩熱,風痙,喉痹,嘔逆。

根:作湯,益氣,止渴,補虛,下氣,消毒。汁:主治風痙,痹。實:通神明,輕身,益氣。生益州。淡竹葉:味辛,平、大寒。主胸中痰熱,咳逆上氣。其瀝:大寒。治暴中風,風痹,胸中大熱,止煩悶。其皮茹:微寒,治嘔啘,溫氣,寒熱,吐血,崩中,溢筋。苦竹葉及瀝:治口瘡,目痛,明目,通利九竅。

竹筍:味甘,無毒。主治消渴,利水道,益氣,可久食。干筍燒服,治五痔血。

竹類甚多,此前一條云是篁竹,次用淡苦爾。又一種薄殼者,名甘竹葉,最勝,又有實中竹、笙竹,又有筀竹,並以筍為佳,於藥無用。凡取竹瀝,惟用淡竹耳。竹實出藍田,江東乃有花而無實,故鳳鳥不至。而頃來斑斑有實,實狀如小麥,堪可為飯。(《新修》一二七頁,《大觀》卷十三,《政和》三一六頁)

白話文:

竹葉芹竹葉:

味道苦,性平,或者說性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、氣喘上逆的症狀。可以舒緩筋脈痙攣的狀況,治療惡性瘡瘍,殺死體內小蟲。能消除煩躁發熱,治療風邪引起的抽搐、喉嚨腫痛、嘔吐等症狀。

竹葉芹的根部:煮湯飲用,可以補益氣力,止渴,補虛,使氣順暢下降,解毒。它的汁液: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抽搐和麻木。它的果實:可以使精神清明,身體輕健,補益氣力。產於益州。

淡竹葉:味道辛辣,性平,或者說性大寒。主要治療胸中痰熱,咳嗽、氣喘上逆的症狀。它的汁液:性大寒。治療突然中風,風邪引起的麻木,胸中大熱,止煩悶。它的外皮煮爛:性微寒,治療嘔吐,使氣溫和,治療寒熱病症、吐血、婦女血崩、筋脈痙攣。苦竹葉及它的汁液:治療口瘡、眼睛疼痛,使眼睛明亮,疏通身體的九個孔竅。

竹筍: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口渴,使小便順暢,補益氣力,可以長期食用。乾竹筍燒成灰服用,治療痔瘡出血。

竹子的種類很多,前面說的是篁竹,接下來說的是淡竹、苦竹。還有一種竹子外殼薄,叫做甘竹葉,是最好的。還有實中竹、笙竹,以及筀竹,都以竹筍為最佳,對藥用沒有什麼用處。凡是取竹汁,只能用淡竹。竹實產於藍田,江東地區只有花而沒有果實,所以鳳鳥不來。但是現在有斑點狀的果實,果實的樣子像小麥,可以煮飯食用。(參考《新修本草》第127頁,《大觀本草》第13卷,《政和本草》第316頁)

3. 玄參

味苦,咸,微寒,無毒。主治腹中寒熱積聚,女子產乳余疾,補腎氣,令人目明。治暴中風傷寒,身熱支滿,狂邪忽忽不知人,溫瘧洒洒,血瘕,下寒血,除胸中氣,下水,止煩渴,散頸下核,癰腫,心腹痛,堅症,定五臟。久服補虛,明目,強陰,益精。一名重臺,一名玄臺,一名鹿腸,一名正馬,一名咸,一名端。

生河間川穀及冤句。三月、四月採根,曝乾。(惡黃耆、乾薑、大棗、山茱萸,反藜蘆。)

今出近道,處處有。莖似人參而長大。根甚黑,亦微香,道家時用,亦以合香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二○三頁)

白話文:

玄參,味道苦澀,帶有鹹味,藥性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腹部因寒熱引起的腫塊積聚,以及婦女產後殘留的疾病,能夠補益腎氣,使人眼睛明亮。也能治療突然中風、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,身體發熱、四肢脹滿、精神錯亂、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以及時冷時熱的瘧疾,腹中血塊,以及因寒氣引起的血崩,還能去除胸中的悶氣,利水消腫,止渴,散除頸部的淋巴結腫塊、癰腫,治療心腹疼痛、堅硬的腫塊,安定五臟。長期服用可以補虛,使眼睛明亮,增強腎陰,補益精氣。它還有其他別名,例如重臺、玄臺、鹿腸、正馬、咸、端。

主要生長在河間地區的山谷和冤句一帶。在農曆三、四月採挖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(它與黃耆、乾薑、大棗、山茱萸藥性相剋,不能同時服用,而且與藜蘆藥性相反。)

現在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,莖的樣子像人參但是比較高大。根部很黑,也帶有淡淡的香味,道士常常使用,也用來製作香料。(出自《大觀本草》第八卷,《政和本草》第203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