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經集注》~ 草木中品 (6)
草木中品 (6)
1. 貝母
味辛、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治傷寒煩熱,淋瀝邪氣,疝瘕,喉痹,乳難,金瘡,風痙。治腹中結實,心下滿,洗洗惡風寒,目眩項直,咳嗽上氣,止煩熱渴,出汗,安五臟,利骨髓。一名空草,一名藥實,一名苦花,一名苦菜,一名商草,一名勒母。生晉地。十月採根,曝乾。(厚朴、白薇為之使,惡桃花,畏秦椒、礜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)
今出近道,形似聚貝子,故名貝母。斷谷服之不飢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二○五頁)
白話文:
味道辛辣、苦澀,性質平和、稍微偏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小便淋漓不暢、邪氣入侵、疝氣腫塊、咽喉腫痛、產後乳汁不下、外傷出血、風邪抽搐等症狀。能治療腹部脹滿、胸悶、怕冷怕風、頭暈目眩、頸項僵硬、咳嗽氣喘,能止住煩躁發熱、口渴、盜汗,能安定五臟,增益骨髓。
它又名空草、藥實、苦花、苦菜、商草、勒母。生長在晉地一帶。在十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 (厚朴、白薇可以輔助其藥效,忌與桃花同用,畏懼秦椒、礜石、莽草,與烏頭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。)
現在出產在近處的道路旁,形狀像聚攏的貝殼,所以叫做貝母。如果斷食服用,可以減輕飢餓感。
2. 栝蔞根
味苦,寒,無毒。主治消渴,身熱,煩滿,大熱,補虛,安中,續絕傷。除腸胃中痼熱,八疸身面黃,唇乾口燥,短氣,通月水,止小便利。一名地樓,一名果裸,一名天瓜,一名澤姑。實,名黃瓜,主胸痹,悅澤人面。莖葉,治中熱傷暑。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。入土深者良。
生鹵地者有毒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,三十日成。(枸杞為之使,惡乾薑,畏牛膝、乾漆,反烏頭。)
出近道,藤生,狀如土瓜,而葉有叉。《毛詩》云:果裸之實,亦施於宇。其實今以雜作手膏,用根,入土六、七尺,大二、三圍者,服食亦用之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一九七頁)
白話文:
栝蔞根,味道苦,屬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口渴病(糖尿病),身體發熱,心煩胸悶,高燒,以及補充虛弱,調理脾胃,接續斷裂的傷處。能去除腸胃中積久的熱氣,治療黃疸病引起的全身發黃,嘴唇乾燥,口乾舌燥,呼吸短促,疏通月經,停止小便過多。又名地樓,又名果裸,又名天瓜,又名澤姑。果實,名為黃瓜,主要治療胸痹(胸悶疼痛),使人容顏潤澤。莖葉,治療中暑。生長於弘農地區的河谷和山陰地。根深入土中者品質較好。
生長在鹽鹼地的則有毒性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,約三十天可乾燥完成。(枸杞是它的藥引,忌乾薑,畏懼牛膝、乾漆,與烏頭相克。)
出產於道路附近,藤蔓生長,形狀像土瓜,葉子有分叉。《詩經》說:果裸的果實,也可以用來裝飾屋簷。它的果實現在用來調製成護手膏,根部則深入土中六、七尺,粗大如二、三圍的,也可以內服使用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一九七頁)
3. 丹參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治心腹邪氣,腸鳴幽幽如走水,寒熱,積聚,破症,除瘕,止煩滿,益氣。養血,去心腹痼疾結氣,腰脊強腳痹,除風邪留熱。久服利人。一名郄蟬草,一名赤參,一名木羊乳。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。五月採根,曝乾。(畏鹹水,反藜蘆。)
此桐柏山,是淮水源所出之山,在義陽,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。今近道處處有,莖方有毛,紫花,時人呼為逐馬。酒漬飲之,治風痹。道家時有用處,時人服之多眼赤,故應性熱,今云微寒,恐為謬矣。(《大觀》卷七,《政和》一八三頁)
白話文:
丹參,味道苦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心腹的病邪之氣,腸胃蠕動時發出像流水一樣的聲音,以及發冷發熱的症狀,還能消除體內積聚的腫塊,破除堅硬的結塊,去除腹部脹滿,停止煩躁,並能補益氣力。有養血的功效,能去除心腹中長久難治的結塊之氣,也能治療腰背僵硬、腳麻痺,以及去除風邪引起的留滯熱。長期服用對身體有益。
它又被稱為郄蟬草、赤參、木羊乳。生長在桐柏山的山谷中和泰山一帶。五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(忌鹹水,與藜蘆藥物相剋。)
這裡說的桐柏山,是淮河的源頭,位於義陽,不是江東臨海的桐柏山。現在近處各地都有生長,莖是方形的有毛,開紫色的花,現在的人稱它為逐馬。用酒浸泡後飲用,可以治療風濕麻痹。道家有時會用到它,但現在人們服用後大多會眼睛發紅,因此應該是藥性偏熱,現在說它微寒,恐怕是錯誤的。(出自《大觀》卷七,《政和》一八三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