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經集注》~ 草木中品 (6)
草木中品 (6)
1. 貝母
味辛、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治傷寒煩熱,淋瀝邪氣,疝瘕,喉痹,乳難,金瘡,風痙。治腹中結實,心下滿,洗洗惡風寒,目眩項直,咳嗽上氣,止煩熱渴,出汗,安五臟,利骨髓。一名空草,一名藥實,一名苦花,一名苦菜,一名商草,一名勒母。生晉地。十月採根,曝乾。(厚朴、白薇為之使,惡桃花,畏秦椒、礜石、莽草,反烏頭。)
白話文:
味道辛辣、苦澀,性情平和、微寒,沒有毒。主治傷寒發熱,淋漓排泄不暢,疝氣、腹股溝腫瘤,喉嚨腫痛,乳房疾病,外傷,風寒抽筋。治療腹中結實,心下脹滿,洗洗後怕冷,眼睛眩暈,脖子僵直,咳嗽、氣短,止煩熱口渴,出汗,安五臟,利骨髓。別名空草、藥實、苦花、苦菜、商草、勒母。生長在晉地。十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(厚朴、白薇可用作引經藥,忌桃花,畏秦椒、礜石、莽草,與烏頭相剋。)
今出近道,形似聚貝子,故名貝母。斷谷服之不飢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二○五頁)
白話文:
現在發掘出來的近道,形狀像聚在一起的貝殼,所以取名叫貝母。在沒有穀物的季節服用它也不會感到飢餓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二○五頁)
2. 栝蔞根
味苦,寒,無毒。主治消渴,身熱,煩滿,大熱,補虛,安中,續絕傷。除腸胃中痼熱,八疸身面黃,唇乾口燥,短氣,通月水,止小便利。一名地樓,一名果裸,一名天瓜,一名澤姑。實,名黃瓜,主胸痹,悅澤人面。莖葉,治中熱傷暑。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。入土深者良。
白話文:
苦、寒,無毒。主治消渴、身熱煩滿、大熱、補虛、安中、續絕傷。消除腸胃中的痼熱、八疸身面黃、脣乾口燥、短氣、通月水、止小便利。別名地樓、果裸、天瓜、澤姑。瓜實,名黃瓜,主治胸痹,潤澤人面。瓜莖、瓜葉,主治中熱傷暑。生長於弘農川穀及山陰地。入土越深者越好。
生鹵地者有毒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,三十日成。(枸杞為之使,惡乾薑,畏牛膝、乾漆,反烏頭。)
白話文:
生長的野生地有毒。在二月或八月採挖其根部,曬乾後經三十天即可入藥。(枸杞為其引經藥,忌用乾薑,與牛膝、乾漆相剋,與烏頭相反而不可同用。)
出近道,藤生,狀如土瓜,而葉有叉。《毛詩》云:果裸之實,亦施於宇。其實今以雜作手膏,用根,入土六、七尺,大二、三圍者,服食亦用之。(《大觀》卷八,《政和》一九七頁)
白話文:
走出大道,藤條生長,形狀就像小南瓜,而葉子有叉子狀的裂口。《毛詩》中說:結實的瓜果,都能盛放在屋宇中。如今,它的果實可以用來做手膏,它的根可以用來入藥,埋在地下六、七尺,周長二、三圍的,可以用來入藥食用。
3. 丹參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治心腹邪氣,腸鳴幽幽如走水,寒熱,積聚,破症,除瘕,止煩滿,益氣。養血,去心腹痼疾結氣,腰脊強腳痹,除風邪留熱。久服利人。一名郄蟬草,一名赤參,一名木羊乳。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。五月採根,曝乾。(畏鹹水,反藜蘆。)
白話文:
-
藥草味苦,性微寒,無毒。
-
主治:
-
心腹邪氣。
-
腸鳴幽幽如走水。
-
寒熱。
-
積聚。
-
破症。
-
除瘕。
-
止煩滿。
-
益氣。
-
養血。
-
去心腹痼疾結氣。
-
腰脊強腳痹。
-
除風邪留熱。
-
長期服用對人體有益。
-
別名:
-
郄蟬草。
-
赤參。
-
木羊乳。
-
生長於桐柏山川穀及太山。
-
五月採根,曝乾。
-
忌諱:
-
鹹水。
-
反藜蘆。
此桐柏山,是淮水源所出之山,在義陽,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。今近道處處有,莖方有毛,紫花,時人呼為逐馬。酒漬飲之,治風痹。道家時有用處,時人服之多眼赤,故應性熱,今云微寒,恐為謬矣。(《大觀》卷七,《政和》一八三頁)
白話文:
桐柏山,是淮水發源之山,位於義陽,而不是臨海的江東桐柏。現在各地到處都有,莖呈方形有毛,花呈紫色,民間稱之為逐馬草。用酒浸泡後飲用,可治療風濕痺症。道家時常將它用作藥物,但服用後多會導致眼睛發紅,因此特性應為熱性,如今卻說它微寒,恐怕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