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經集注》~ 玉石三品 (7)
玉石三品 (7)
1. 太一禹餘糧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治咳逆上氣,癥瘕,血閉,漏下,除邪氣。肢節不利,大飽絕力身重。久服耐寒暑,不飢,輕身,飛行千里,神仙。一名石腦。生太山山谷。九月採。(杜仲為之使,畏貝母、菖蒲、鐵落。)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藥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治咳嗽逆氣上衝、胸脅脹痛、血閉不通、漏下不止、去除邪氣,肢體關節不利索、吃多了後疲倦乏力、身體沉重。長期服用可以耐寒暑,不飢餓、身體輕盈,可以飛行千里、得道成仙。又叫石腦。生長在太山山谷。在九月採收。(杜仲為引藥,忌服貝母、菖蒲、鐵落。)
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,自專是禹餘糧爾,無復識太一者,然治體亦相似,《仙經》多用之,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。(《新修》三三頁,《大觀》卷三,《政和》九一頁)
白話文:
現在的人,只把太一禹餘糧統稱為禹餘糧,專門是指禹餘糧,不再認識太一了。但是,它們的治療方法也相似。《神仙經》中經常使用太一禹餘糧,《四鎮丸》也總稱為太一禹餘糧。(《新修本草》第 33 頁,《大觀本草》卷 3,《政和本草》第 91 頁)
2. 禹餘糧
味甘,寒、平,無毒。主治咳逆,寒熱,煩滿,下利赤白,血閉,癥瘕,大熱。治小腹痛結煩疼。練餌服之,不飢,輕身,延年。一名白餘糧。生東海池澤,及山島中或池澤中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寒或平,無毒。主治咳嗽、嘔逆,寒熱交替,煩躁鬱悶,腹瀉並排出鮮血或膿血,血瘀閉阻,癥瘕積聚,高熱。治療小腹疼痛結塊煩疼。加工製成藥餌服用,可以不感到飢餓,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。別名白餘糧。生長在東海的池沼澤地,以及山島中的池沼澤地或池沼澤地中。
今多出東陽,形如鵝鴨卵,外有殼重疊,中有黃細末如蒲黃,無沙者為佳。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,極精好。乃有紫華靡靡。《仙經》服食用之。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,葉如菝葜,根作塊有節,似菝葜而色赤,根形似薯蕷,謂為禹餘糧。言昔禹行山乏食,採此以充糧,而棄其餘,此云白餘糧也,生池澤復有彷彿。
白話文:
如今多可以找到產自東陽的禹餘糧,形狀像鵝鴨蛋,外面有重疊的殼,裡面有黃色的細末,像蒲黃一樣,沒有沙的為佳。近年來在茅山開採地下時,得到了很多極精緻優良的禹餘糧。禹餘糧還有一種紫華靡靡的。在《仙經》中記載,禹餘糧可以服用食用。南方人也稱呼禹餘糧為平澤中的一種藤,葉子像菝葜,根部長成塊狀並且有節,與菝葜相似但顏色發紅,根的形狀像山藥,稱之為禹餘糧。傳說昔日大禹在山中行走,食物短缺,採來禹餘糧充當糧食,而剩下的就扔掉了,而這種禹餘糧又叫白餘糧,在沼澤池塘中也有類似的物種。
或疑今石者,即是太一也。張華云:池多蓼者,必有餘糧,今廬江閒便是也。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,大得黃赤色石,極似今之餘糧,而色過赤好,疑此是太一也。彼人呼為雌黃,試塗物,正如雄黃色爾。(《新修》三四頁,《大觀》卷三,《政和》九一頁)
白話文:
有人懷疑現在的石頭,就是神石,張華說過,池塘裡有很多蓼草的地方,一定有餘糧,現在的安廬江就可以印證這個說法。適逢有人在銅官縣在石坎上開採空青,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黃色和紅色的石頭,和現在的餘糧石非常相似,但顏色更紅更好看,懷疑它就是太一。當地人稱它為雌黃,試著用它來塗抹東西,顏色就像雄黃一樣。
3. 金屑
味辛,平,有毒。主鎮精神,堅骨髓,通利五臟;除邪毒氣,服之神仙。生益州,採無時。
白話文:
味辛,性平,有毒。
主治:平定精神,堅固骨髓,疏通五臟;驅邪毒氣,服用可得長生。
產於益州,採集無時令限制。
金之所生,處處皆有,梁、益、寧三州及建晉多有,出水沙中,作屑,謂之生金。辟惡而有毒,不煉服之殺人。建、晉亦有金沙,出石中,燒熔鼓鑄為碢,雖被火亦未熟,猶須更煉。又高麗、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,金皆煉熟可服。《仙經》以醢、蜜及豬肪、牡荊、酒輩煉餌柔軟,服之神仙。
白話文:
金的種類到處都有,梁、益、寧三州和建晉最多,產在水沙中,變成碎屑,叫做生金。能闢惡但有毒,不經煉化而服用會喪命。建晉也有金沙,產於石中,熔融鑄成農具,雖然經過火燒仍未熟透,還需要進一步煉製。高麗、扶南和西域外國的成品金器,都經過煉製可以服用。《仙經》用醃肉、蜂蜜、豬油、牡荊和酒這類東西一起煉製成餌劑,服用可以成仙。
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,醫方都無用,當是猶慮其毒害故也。《仙方》名金為太真。(《新修》三八頁,《大觀》卷四,《政和》一○九頁)
白話文:
除了用氧化水銀當作丹砂外,其他醫方都沒有用,可能是擔心它的毒害吧。《仙方》的名稱將金取名為太真。(《新修》38頁,《大觀》卷4,《政和》109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