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經集注》~ 玉石三品 (7)
玉石三品 (7)
1. 太一禹餘糧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治咳逆上氣,癥瘕,血閉,漏下,除邪氣。肢節不利,大飽絕力身重。久服耐寒暑,不飢,輕身,飛行千里,神仙。一名石腦。生太山山谷。九月採。(杜仲為之使,畏貝母、菖蒲、鐵落。)
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,自專是禹餘糧爾,無復識太一者,然治體亦相似,《仙經》多用之,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。(《新修》三三頁,《大觀》卷三,《政和》九一頁)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腹部腫塊、閉經、漏下不止,並能去除邪氣。還能改善肢體關節活動不靈活,以及飽食後身體無力沉重的情況。長期服用可以耐受寒暑,不會感到飢餓,使身體輕盈,甚至能像神仙一樣飛行千里。它的別名是石腦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,在九月採摘。(杜仲是它的使藥,畏懼貝母、菖蒲、鐵落。)
現在的人都只把它統稱為太一禹餘糧,認為它只是禹餘糧而已,不再認識太一。然而,它們的治療效果是相似的。《仙經》中常常使用它,四鎮丸也統稱為太一禹餘糧。(《新修本草》第三十三頁,《大觀本草》卷三,《政和本草》第九十一頁)
2. 禹餘糧
味甘,寒、平,無毒。主治咳逆,寒熱,煩滿,下利赤白,血閉,癥瘕,大熱。治小腹痛結煩疼。練餌服之,不飢,輕身,延年。一名白餘糧。生東海池澤,及山島中或池澤中。
今多出東陽,形如鵝鴨卵,外有殼重疊,中有黃細末如蒲黃,無沙者為佳。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,極精好。乃有紫華靡靡。《仙經》服食用之。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,葉如菝葜,根作塊有節,似菝葜而色赤,根形似薯蕷,謂為禹餘糧。言昔禹行山乏食,採此以充糧,而棄其餘,此云白餘糧也,生池澤復有彷彿。
或疑今石者,即是太一也。張華云:池多蓼者,必有餘糧,今廬江閒便是也。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,大得黃赤色石,極似今之餘糧,而色過赤好,疑此是太一也。彼人呼為雌黃,試塗物,正如雄黃色爾。(《新修》三四頁,《大觀》卷三,《政和》九一頁)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寒,有的則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、氣逆、發冷發熱、心煩胸悶、腹瀉帶有紅白色黏液、閉經、腫塊、嚴重發熱等症狀。也可用於治療小腹疼痛、阻塞不暢、煩躁疼痛。將其煉製成藥丸服用,可以不感到飢餓、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它又被稱為白餘糧。這種藥材生長在東海的池塘沼澤、山島中,或是池塘沼澤裡。
現在大多產自東陽,外形像鵝鴨蛋,外層有重疊的殼,中間有像蒲黃一樣的黃色細末,沒有沙子的品質較好。近年來茅山開鑿地面時大量獲得這種藥材,品質極佳。其中還有呈現紫色的花紋。據《仙經》記載,可以服用。南方人又稱平原沼澤中有一種藤蔓,葉子像菝葜,根部呈塊狀有節,外觀像菝葜但顏色是紅色,根的形狀像薯蕷,也稱為禹餘糧。據說以前大禹在山中行走時缺乏食物,就採食這種植物充飢,並將剩下的丟棄,所以稱為白餘糧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的,外觀也有些相似。
有人懷疑現在的石頭狀禹餘糧,就是傳說中的太一。張華說:「池塘裡長有很多蓼草的地方,必定有禹餘糧。」現在廬江一帶就是這樣。有人在銅官的石坎上採集空青時,發現大量黃紅色的石頭,外觀極像現在的禹餘糧,但顏色更紅更好,懷疑這就是太一。當地人稱它為雌黃,試著塗在東西上,顏色就像雄黃一樣。(以上內容參考《新修本草》、《大觀本草》、《政和本草》)
3. 中品
4. 金屑
味辛,平,有毒。主鎮精神,堅骨髓,通利五臟;除邪毒氣,服之神仙。生益州,採無時。
金之所生,處處皆有,梁、益、寧三州及建晉多有,出水沙中,作屑,謂之生金。辟惡而有毒,不煉服之殺人。建、晉亦有金沙,出石中,燒熔鼓鑄為碢,雖被火亦未熟,猶須更煉。又高麗、扶南及西域外國成器,金皆煉熟可服。《仙經》以醢、蜜及豬肪、牡荊、酒輩煉餌柔軟,服之神仙。
亦以合水銀作丹砂外,醫方都無用,當是猶慮其毒害故也。《仙方》名金為太真。(《新修》三八頁,《大觀》卷四,《政和》一○九頁)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平,有毒。主要功能是安定精神,強健骨髓,疏通五臟;能去除邪氣毒素,服用後可以成仙。產於益州,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
金這種礦物,到處都有,梁州、益州、寧州這三個州以及建州、晉州都很多,多產於水中沙土中,呈現碎屑狀,稱為「生金」。能避邪但有毒,沒有煉製就服用會死人。建州、晉州也有金沙,產於石頭中,將其燒熔後捶打鑄造,雖然經過火燒,但仍未完全熟透,還需要進一步煉製。另外,高麗、扶南以及西域外國的金製品,金都已經煉製熟透,可以服用。《仙經》記載,用肉醬、蜂蜜以及豬油、牡荊、酒等來煉製金,使其柔軟,服用後可以成仙。
金也可以和水銀混合煉製成丹砂,除此之外,醫方都沒有使用金,大概是因為顧慮到它的毒害吧。《仙方》稱金為太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