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二·傷寒部 (2)

1.

梔子(去殼,四兩),厚朴(薑製,一兩),枳實(切,一枚)

以上三味,用水一盞半,煎取八分,去渣溫服。得吐者,止後服。

腹滿而煩,若有燥屎者,前條大承氣湯也;若大便溏,胸痛欲吐,先此時極吐下者,調胃承氣湯也。(論見嘔。)

太陽病吐之,但太陽當惡寒,今反不惡寒,不欲近衣,此為吐之內煩也。脈之微數,不可灸,灸則煩逆。(論見大法。)

嘔時鬱郁微煩,若與小柴胡湯嘔不止者,大柴胡湯也;若極吐下後,胸滿便溏腹痛者,調胃承氣湯也。

病欲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(論見大法。)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者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湯則愈。傷寒發熱汗解,半日許復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主之。
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瘥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熱煩,損谷則愈。吐利汗後,脈平小煩者,以胃虛不勝穀氣也。(論見吐利。)

心悸而煩,若少陽汗後,譫語,胃不和煩悸者,《活人》用調胃承氣湯。(論見口苦。)若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,宜小建中湯。(論見悸。)心煩而渴。(方論見渴。)

少陰病,但欲寐而煩,若自利而渴,小便白者,《活人》用四逆湯。(論見欲寐。)若與白通湯後,下利不止,厥逆無脈乾嘔者,白通湯加豬膽汁。若惡寒身倦,時煩欲去衣者,可治也。(論見但欲寐。)

手足厥冷而煩,若脈乍結乍緊,及心中滿,飢不能食者,宜瓜蒂散吐之。若脈緊,至七八日自利,脈緊變暴微,手足反溫者,欲解也。(方論並見下利。)若下利,無脈乾嘔者,白通湯加豬膽汁也。(論見下利。)

白話文:

[煩]

將梔子(去掉外殼,四兩)、厚朴(用薑汁炮製,一兩)、枳實(切開,一枚)這三種藥材,加一碗半水煎煮,煮到剩八分時,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。如果服藥後出現嘔吐,就停止繼續服用。

如果腹部脹滿又煩躁,並且有便秘的情況,就使用之前說過的大承氣湯;如果大便稀溏,胸口疼痛想吐,這是因為之前吐瀉太過,則要使用調胃承氣湯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嘔吐」篇。)

如果太陽病出現吐的症狀,本來應該怕冷,但現在反而不怕冷,而且不想穿衣服,這表示吐後導致內部的煩躁。如果脈搏微微加快,不能使用艾灸,如果使用艾灸,會更加煩躁甚至氣逆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大法」篇。)

嘔吐時感到悶悶的、微微煩躁,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後嘔吐仍然不止,就要使用大柴胡湯;如果吐瀉之後,胸口脹滿、大便稀溏、腹部疼痛,則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
疾病要好轉的時候,通常會先出現煩躁,然後才會出汗而病癒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大法」篇。)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,反而出現煩躁且沒有好轉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就會痊癒。傷寒發熱出汗後病癒,過了大約半天又出現煩躁,脈搏浮快,可以再次發汗,適合使用桂枝湯治療。

病人的脈象已經恢復正常,但到了傍晚稍微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剛病好,勉強吃了東西,脾胃功能還很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導致微微發熱煩躁,減少食量就會好轉。吐瀉出汗後,脈象平穩但稍微感到煩躁,是因為胃虛弱不能承受食物的氣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吐利」篇。)

感到心悸且煩躁,如果是少陽病出汗後,出現胡言亂語、胃不和導致煩躁心悸的情況,《活人》這本書建議使用調胃承氣湯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口苦」篇。)如果兩三天內感到心中悸動且煩躁,適合使用小建中湯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悸」篇。)心煩而且口渴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渴」篇。)

少陰病,只感到想睡而且煩躁,如果同時出現腹瀉和口渴,小便清澈,《活人》這本書建議使用四逆湯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欲寐」篇。)如果服用白通湯後,腹瀉不止,手腳冰冷、沒有脈搏、乾嘔,要使用白通湯加豬膽汁。如果怕冷、身體疲倦、時而煩躁想要脫衣服,這是可以治療的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但欲寐」篇。)

手腳冰冷且煩躁,如果脈搏時而快時而慢,或是感到胸悶、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,適合使用瓜蒂散催吐。如果脈搏緊實,到了第七八天自己拉肚子,脈搏由緊轉為微弱,手腳反而溫熱,這是疾病要好轉的徵兆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下利」篇。)如果腹瀉而且沒有脈搏、乾嘔,就要使用白通湯加豬膽汁。(相關說明可以參考「下利」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