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2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2)
1. 氣上衝心續法
〔《活》〕,李根湯,治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半夏,當歸,芍藥,生薑,茯苓,桂枝,黃芩,甘草,甘李根白皮(各等分),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
白話文:
【氣上衝心治療方法】
這段古文提到的「李根湯」,用於治療氣往上衝,特別是影響到心臟部位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及其比例如下:半夏、當歸、芍藥、生薑、茯苓、桂枝、黃芩、甘草,以及甘李根的白色部分,所有藥材份量相等,
以上藥材切碎備用,每次取五錢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2. 飢不飲食
飢不欲食,食則吐蛔者,厥陰病。(論見氣上衝心。)手足厥冷,脈乍緊,心煩,飢不能食者,邪在胸中,宜瓜蒂散吐之。(論見厥。)
太陽病吐,發汗出,發熱不惡寒,關脈細數,腹中飢,口不能食,朝暮吐者,此為小逆。(論見發熱。)陽明病,下後心下懊憹,飢不欲食,但頭汗出者,宜梔子豉湯。(論見煩。)
白話文:
【不餓卻不想吃飯】
當一個人雖然餓但不想吃飯,一吃東西就嘔吐有蛔蟲,這屬於厥陰病症。(詳細討論見“氣上衝心”篇。)如果出現手腳冰冷,脈搏時緊時鬆,心情煩躁,餓卻無法進食的情況,表示邪氣在胸中,應該使用瓜蒂散來催吐。(詳細討論見“厥”篇。)
在太陽病的情況下,如果病人嘔吐後出汗,發熱但不再怕冷,手腕部位的脈象細而數,感覺肚子餓卻無法吃飯,早晚都嘔吐,這被視爲小逆現象。(詳細討論見“發熱”篇。)對於陽明病,如果病人在接受治療後仍感胃部不適,餓但不想吃飯,只頭部出汗,應服用梔子豉湯。(詳細討論見“煩”篇。)
3. 吐蛔蟲
氣上衝,心疼,飢不欲食,吐蛔者,厥陰病。(論見氣上衝。)靜而復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,又煩,吐蛔蟲者,為蛔厥,宜烏梅丸。(方論見厥。)
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(《活人》云:先服理中丸,次服烏梅丸。)
白話文:
[關於吐蛔蟲的情況]
如果感覺到氣往上衝,胸口疼痛,雖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甚至吐出蛔蟲,這是屬於厥陰病的症狀。
如果病人在平靜後又再次感到煩躁,這種狀態一會兒好一會兒壞,吃了東西就嘔吐,並且持續感到煩躁,還吐出蛔蟲,這就是蛔厥病,適合用烏梅丸來治療。
如果病人本身就有寒症,再出了一身汗,導致胃裡變得很冷,那麼他很可能會吐出蛔蟲。
(《活人書》上提到,首先應該服用理中丸,然後再服用烏梅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