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3)

1. 附吐利

甘草(炙,二兩),乾薑(三兩),附子(大一枚,去皮尖),豬膽汁(半合)

上三味,㕮咀,水三盞,煎至二盞,去渣,納豬膽汁,分作二次溫服,其脈即來。

吐利發汗,脈平不煩者,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乾嘔而利,兼脅痛而表解者,宜十棗湯。心下痞硬而煩者,宜甘草瀉心湯。兼厥逆脈微者,通脈四逆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。(詳見乾嘔門。)

〔《脈》〕陰陽俱緊,至於吐利,其脈獨不解,緊去人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,此為晚發,水停故也,為未解。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
白話文:

炙甘草二兩、乾薑三兩、附子(大顆的一枚,去皮尖),加上豬膽汁半合。

將前三味藥材切碎,加三碗水煎煮至剩兩碗,去渣後,加入豬膽汁,分成兩次溫服,這樣脈象就會恢復。

如果吐、拉肚子、發汗後,脈象平穩且不煩躁,這是因為剛好虛弱,無法承受穀物的消化吸收。若乾嘔且拉肚子,同時伴隨脅痛,表示表證已解,應服用十棗湯。若心下痞塞、發硬且煩躁,應服用甘草瀉心湯。若兼有手腳冰冷、脈象微弱,應服用通脈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乾嘔門。)

〔《脈經》〕如果陰陽脈都呈現緊的狀態,甚至出現吐瀉,但唯獨脈象沒有緩解,等到緊脈消失,人就安穩了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如果脈象遲緩,甚至六七天都不想吃東西,這是病發太晚,因為體內有水停滯,表示還沒痊癒。如果開始能自己進食,表示快要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