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七·心小腸部 (1)

1. 自汗

〔成〕自汗者,謂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也。

問曰:陽明外症云何?答曰: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傷寒轉屬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
〔《本》〕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汗出身熱不惡寒,便譫語者,宜承氣湯。(論見譫語。)

陽明病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〔許〕有人患傷寒,目痛,鼻乾,不得臥,大便不通,尺寸脈俱大,已數日。一夕汗出,予謂速以大柴胡湯下之,醫駭曰:陽明自汗,津液已涸,法當用蜜煎,何苦須用下藥。予謂曰:子雖知蜜煎為穩當,還用大柴胡湯,此仲景不傳之妙,公安能知之。予力爭,竟投大柴胡湯二帖,愈。

仲景論陽明之病,多汗者,急下之。人多謂已是自汗,若又下之,豈不表里俱虛。又如論少陰雲,少陰病一二日,口乾燥者,急下之。人多謂病發於陰,得之日淺,但見乾燥,若更下之,豈不陰氣愈甚。舉此二端,則其可疑者不可勝數,此仲景之書,世人罕能讀也。予謂仲景稱急下之者,亦猶急當救表急當救里之說。

凡稱急者有三變。謂才覺汗未至津液乾燥,便速下之,則為徑捷,免致用蜜煎也。若胸中識得了了,自無可疑,若未能了,誤用之,反不若蜜煎之為穩也。

陽明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,則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,躁不得眠。若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(注云:脈浮發熱口苦者,邪在表;脈緊自汗腹瞞不惡寒者,邪在裡,此表裡俱有邪宜和解。)

陽明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

陽明病,若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,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為柔痓。(論見痓。)太陽病,吐後汗出,不惡寒,發熱,關上脈細數,曰小逆。(論見發熱。)

汗出身熱不惡寒,里症,前條陽明病是也。汗出身熱惡風寒者,宜桂枝湯。(論見發熱。)兼項強痛者,桂枝加葛根湯。(論見項強。)兼骨節煩疼,不得屈伸,小便不利者,甘草附子湯。(論見風濕身熱條。)若發汗後遂漏不止,惡風者,桂枝附子湯。(論見後條。)若夏月中暑,自汗,身熱惡寒,脈微弱,口渴足冷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方論見中者。)

白話文:

自汗

所謂自汗,指的是在沒有使用發汗方法的情況下,身體自然出汗。

有人問: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回答是:身體發熱,自己出汗,不覺得寒冷,反而覺得熱。又問:有的病才得一天,沒有發熱卻覺得寒冷,這是為什麼?回答說:雖然才得病一天,但這種寒冷感很快就會消失,接著就會自己出汗並且感到熱。問:為什麼寒冷感會自己消失?答:因為陽明經脈位居中土,是萬物歸宿之地,不會再傳導到其他經脈,所以開始雖然覺得寒冷,但兩天後就會自然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的特點。如果傷寒轉到陽明經,病人會微微出汗。

《原本》說:太陽病剛開始時,如果發汗沒有徹底,就會轉為陽明病。陽明病的症狀是出汗、身體發熱、不覺得寒冷,如果出現說胡話的情況,就應該用承氣湯治療(相關論述見「譫語」)。

陽明病如果發熱且出汗多,就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許氏說:曾經有人得了傷寒,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睡、大便不通,而且兩手的脈象都很強盛,已經好幾天了。有一天晚上突然出汗,我認為應該趕快用大柴胡湯來瀉下治療,但醫生們卻驚訝地說:陽明病自己出汗,代表身體的津液已經枯竭,應該用蜜煎來滋潤,為什麼要用瀉下的藥?我說:你們雖然覺得用蜜煎很穩妥,但我就是要用大柴胡湯,這可是張仲景沒有傳授出來的奧妙,你們哪能知道!我極力堅持,最後用了兩帖大柴胡湯,病就好了。

張仲景的醫書中論述陽明病時,常常提到出汗多就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。很多人認為,如果已經是自汗,又用瀉下方法,豈不是會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?又比如張仲景論述少陰病時說,少陰病一兩天,如果口乾舌燥,就要趕快用瀉下方法。很多人認為,這種病發病於陰經,發病時間又短,只是看到口乾,如果用瀉下方法,豈不是會讓陰氣更加虛弱?像這樣讓人疑惑的地方數不勝數,這也說明世人很少能真正理解張仲景的醫書。我認為張仲景所說的「趕快用瀉下方法」,就像是說要「趕快救表」和「趕快救里」一樣。

凡是說「趕快」的情況有三種變化。指的是剛感覺到有汗但還沒有完全出汗,津液還沒枯竭時,就趕快用瀉下方法,這樣最快,可以避免用到蜜煎。如果心中理解透徹,就不會有疑惑,如果不能理解,錯誤用藥,反而不如用蜜煎來得穩妥。

陽明病的脈象是浮而緊,同時感到喉嚨乾燥、口苦、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、發熱出汗、不覺得寒冷反而覺得熱、身體沉重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會讓人心煩意亂,甚至說胡話。如果用燒針的方法,會讓人感到恐懼害怕、焦躁不安、無法入睡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胃裡空虛,邪氣會擾動橫膈膜,讓人心中煩悶、舌苔很厚,這時就要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而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,就要用豬苓湯治療。

(註解說:脈象浮、發熱、口苦,說明邪氣在表;脈象緊、自汗、腹部脹滿、不覺得寒冷,說明邪氣在裡,這是表里都有邪氣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)

陽明病患者想吃東西,但小便卻不順暢,大便正常,感到骨節疼痛,身體好像有熱,突然發狂,出汗後病情就解除。這是因為水液不足,無法勝過旺盛的胃氣,水液跟著汗一起排出,如果脈象緊就會好轉。

陽明病如果因中寒而食慾不振、小便不順暢、手腳出汗,這可能會形成痼疾,而且大便會先硬後溏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裡寒冷,水穀不能正常消化。

太陽病,如果發熱出汗,不覺得寒冷,是柔痓的症狀(相關論述見「痓」)。太陽病,如果嘔吐後出汗,不覺得寒冷,發熱,關脈脈象細而快,稱為小逆(相關論述見「發熱」)。

出汗、身體發熱、不覺得寒冷,是里證,先前所說的陽明病就是這樣。如果出汗、身體發熱,還覺得怕風寒,適合用桂枝湯治療(相關論述見「發熱」)。如果同時感到脖子僵硬疼痛,就要用桂枝加葛根湯(相關論述見「項強」)。如果同時感到骨節煩躁疼痛、無法彎曲伸直、小便不順暢,就要用甘草附子湯(相關論述見「風濕身熱條」)。如果發汗後汗液流個不停,而且怕風,就要用桂枝附子湯(相關論述見後面的條文)。如果是夏天中暑,出現自汗、發熱、怕冷、脈象微弱、口渴、腳冷,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(相關論述見「中者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