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2)
1. 胃實不大便
(論見不得臥。)陽明症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宜抵當湯下之。(方見蓄血。)無盡里症,下後脈數不解,消穀易飽,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。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難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
麻仁丸(丹溪云:氣實而表藥也。)
麻仁(一升),芍藥,厚朴(去皮,薑製),枳實(各四兩),杏仁,大黃(煨。各八兩),
上為末,蜜和丸,如桐子大,米飲下二三十丸,未知,益之,每日三服。
陽明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(《活人》云:輕則犀角湯,重則抵當湯。)
〔許學士〕有一士人家病二人,皆旬日矣,一則身熱無汗,大便不通,小便如澀,神昏而睡,診其脈長大而實,予用承氣下之而愈。一則陽明自汗,大便不通,小便利,津液少,口乾燥,其脈亦大而虛,作蜜煎三易之,下燥糞得溏利而解。其家曰:皆陽明不通,何以治之異?予曰:二症雖相似,然自汗小便利者,不可盪滌五臟,為無津液也。然則傷寒大症相似,兩症稍有不同,宜仔細斟酌。
正如格局看命,雖年月日時皆同,而貴賤窮通不相侔者,於一時之中有淺深,故知不可不謹。
陽明病發多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久虛故也。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頭痛,若不咳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(注云:小便利者,寒邪內攻;肢厥頭痛,寒邪外攻也。)陽明胃實,脈浮無汗而喘,宜麻黃湯。(論見胃實有表條。)陽明病,無汗,小便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,宜茵陳蒿湯。
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者,此為實,名曰陽結也,期十七日當劇。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硬,名曰陰結也,期十四日當劇。
少陰病,但欲寐,腹脹不大便者,承氣湯主之。(論見但欲寐。)
白話文:
胃部實熱導致便秘
(這是論述不能躺臥的情況。)陽明病的人,如果常常忘事,一定是有瘀血。這是因為原本就有長期的瘀血,所以導致健忘。雖然大便很硬,但排便反而容易,而且大便顏色一定很黑,應該用抵當湯來瀉下。(藥方在治療蓄血的章節。)如果病情沒有完全好,瀉下後脈搏仍然很快,且容易餓又很快飽,六七天都沒大便,這是有瘀血的現象,也應該用抵當湯。傷寒病第六七天,眼睛視力模糊,眼珠不協調,沒有表證或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稍微發熱,這是實熱的表現,要趕快瀉下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趺陽脈浮而澀,浮代表胃氣強盛,澀代表小便次數多。如果浮脈和澀脈同時出現,就會導致大便困難,這是脾胃乾燥的緣故,應該用麻仁丸來治療。
麻仁丸(朱丹溪說:這是治療氣實的表藥。)
成分:麻仁(一升)、芍藥、厚朴(去皮,用薑製)、枳實(各四兩)、杏仁、大黃(煨。各八兩)。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。服用方法:用米湯送服二三十丸,如果沒效果,可以增加劑量,每天服用三次。
陽明病口乾舌燥,只想漱口不想吞水,這一定是流鼻血的徵兆。(《活人書》說:輕微的用犀角湯,嚴重的用抵當湯。)
(許學士的案例)有位讀書人家裡有兩個人生病,都已經十天左右了。其中一人發燒無汗,大便不通,小便不暢,神志不清且昏睡,診斷他的脈搏是長大而實,我用承氣湯瀉下後就痊癒了。另一人是陽明病,會自汗,大便不通,小便通暢,津液少,口乾舌燥,他的脈搏也是大而虛,我用蜜煎湯換了三次,瀉下乾燥的糞便後腹瀉才解除了。他家人問:兩人都同樣是陽明病不通,為什麼治療方法不同呢?我說:這兩種病症雖然相似,但自汗且小便通暢的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清蕩五臟,因為他體內已經沒有津液了。由此可見,傷寒的重大病症雖然相似,但兩種病症略有不同,應該仔細斟酌。
就像看八字一樣,即使年、月、日、時都相同,但每個人的富貴貧賤都不一樣,因為每個時辰之中都有深淺的不同,所以不能不謹慎。
陽明病發作時,多數反而沒有汗,身體像有蟲在皮膚下爬行的感覺,這是久病體虛的緣故。陽明病,反而無汗且小便通暢,三日後嘔吐咳嗽,手腳冰冷,一定會頭痛。如果沒有咳嗽嘔吐,手腳也不冰冷,就不會頭痛。(註解:小便通暢,是寒邪內攻;手腳冰冷頭痛,是寒邪外攻。)陽明胃部實熱,脈浮無汗且喘息,應該用麻黃湯。(論述在胃實有表證的那一條。)陽明病,無汗,小便通暢,心中煩悶不安,身體一定會發黃,應該用茵陳蒿湯。
脈搏浮而快,能吃東西,卻沒有大便,這是實證,叫做陽結,大約十七天病情會加重。脈搏沉而慢,不能吃東西,身體沉重,大便堅硬,這是陰結,大約十四天病情會加重。
少陰病,只想睡覺,腹脹而沒有大便,應該用承氣湯治療。(論述在只想睡覺那一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