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 (1)
1. 卷之三十一·傷寒部
2. 陽明病
問曰: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答曰: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少陽陽明者,發汗、利小便,胃中燥、煩、實、大便難是也。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問曰:緣何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,發汗若下若利小便者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病也。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
太陰者,身當發黃,若小便利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汗出多者,亦為太過,太過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陽明病,若能食為中風,不能食為中寒。陽明病,但頭眩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,若不咳者,咽不痛也。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,以其人本虛,故攻其熱必噦也。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下之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陽明病,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症,不可攻也。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,攻之必發熱,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
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白話文:
有人問道:疾病中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這是什麼意思呢?回答是:太陽陽明的情況,指的是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便祕。正陽陽明,指的是胃部實熱的狀況。少陽陽明,指的是發汗後或利尿後,胃部乾燥,心情煩躁,胃中實熱,大便困難的情況。
陽明病的主要特徵,就是胃部實熱。有人問:如何會得到陽明病?回答是:當太陽病治療時,如果過度發汗或利尿,這會導致體內津液流失,胃部乾燥,然後轉變為陽明病。如果大腸不通暢,內部實熱,大便困難,這就稱為陽明病。感冒如果脈搏浮動且緩慢,手腳自然溫暖,這表示病情主要在太陰。
太陰病的人,身體可能出現黃疸,但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出現黃疸,到了第七八天,如果大便硬結,那就是陽明病了。陽脈實熱,如果強制發汗,汗出太多,也會過度,過度就會導致胃部實熱,津液流失,大便因此硬結。陽明病,如果還能進食,那是風邪侵入;如果不能進食,那是寒邪侵入。陽明病,只感到頭暈,不畏寒,所以能進食但伴有咳嗽,此人必然咽喉疼痛,如果不咳嗽,咽喉就不會痛。
陽明病,如果不能進食,強制攻熱必定會嘔吐,這是因為胃部虛弱且寒冷所導致的,因為此人本身虛弱,所以攻熱必定會嘔吐。陽明病,脈搏遲緩,吃飯難以飽滿,飽餐後會稍微感到煩悶和頭暈,一定會小便困難,這可能是要發展成肝膽濕熱,即使使用下法,腹部仍會滿脹。這是因為脈搏遲緩所導致的。陽明病,病情可能在下午三點到七點間有所緩解。感冒如果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可攻下。陽明病,如果臉色泛紅,不可攻下,攻下後必定會發燒,皮膚泛黃,小便不暢。
陽明病,如果心窩部位硬且滿,不可攻下。攻下後,如果瀉痢持續不止,會致死;瀉痢停止,就會康復。
3. 胃實不大便
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須當發汗,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陽明病,脅下硬滿,大便不利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若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瘥,外不解。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無餘症者,與麻黃湯;若不小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若下之,則腹滿小便難也。(許學士云:宜小柴胡湯。)陽明腹滿,脈浮緊,口苦咽乾而喘,若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者,忌發汗,忌加燒針,忌下也。(論見自汗。)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發作有時;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上胃家實不大便,雖三尺之童,亦知可下也。殊不知仲景之法,雖有胃實症,若表未解,及有半表者,亦先用桂枝、柴胡以解外,然後視虛實消息之也。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此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時,宜用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入豬膽汁皆可導之。
蜜煎導法
用蜜七合,入銅器中,微火熬,稍凝似飴狀,攪之勿令焦,候可丸,以手捏作挺子,令頭銳,大如指,長二寸許。乘熱急作之,納穀道中,用手急捺住,欲大便時乃去之。又,,豬膽汁方
用大豬膽一個,瀉汁和醋少許,和勻灌入穀道中,如飯時頃,大便自去。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瘥,尚微煩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故也。
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陽明病,潮熱,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糞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轉矢氣者,有燥屎,可攻;若不轉矢氣者,無燥糞,不可攻。(方論見潮熱。)陽明病,汗出,大便硬而譫語者,宜小承氣湯。(方見譫語。)不大便腹滿者,宜下之,若但繞臍痛者,則為燥屎,宜承氣湯。
若心下至小腹滿痛者,則為結胸,宜陷胸湯。(方見腹痛。)陽明病不吐不下,心煩者,宜調胃承氣湯。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汗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湯主之。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有微熱,喘冒不臥者,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胃部積滯導致便秘
傷寒病六七天沒有大便,頭痛發熱的,可以用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不在腸胃,還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頭痛,可能會流鼻血,可以用桂枝湯。陽明病,脈象浮而沒有汗,並且呼吸急促的,發汗後就會好,可以用麻黃湯。陽明病,脅肋下脹硬,大便不通且噁心想吐,舌苔白膩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上焦(胸腔)暢通,津液能往下走,胃氣就會調和,身體微微出汗就會痊癒。
陽明中風,脈象呈現弦、浮、大,並且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很久氣都不通暢,鼻孔乾燥,沒有汗,喜歡躺著,全身和臉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打嗝,耳朵前後腫脹,針刺一下會稍微好轉,但體表沒有完全好。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還是浮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脈象只是浮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麻黃湯;如果沒有小便,腹脹加劇且打嗝頻繁,就難以醫治。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脹微微喘息,發熱怕冷,脈象浮而且緊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腹脹小便困難。(許學士認為:應該用小柴胡湯。)陽明腹部脹滿,脈象浮而且緊,口苦咽乾且喘息,如果發熱出汗,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也不能用燒針,更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(相關論述在自汗篇。)陽明病,脈象浮而且緊的,一定會有潮熱發作;脈象只是浮的,一定會盜汗。
一般認為胃部積滯導致便秘,即使是三歲小孩也知道應該用瀉下的方法。但是張仲景的法則,即使有胃實的症狀,如果體表還沒解除,或者屬於半表半裡的,也要先用桂枝、柴胡來解除體表的症狀,然後再根據虛實的情況來調整用藥。
陽明病,本身會自己出汗,如果再用發汗的藥物,小便也會順暢,這表示津液已經耗竭,即使大便堅硬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等有便意的時候,用蜂蜜煎熬後做成栓劑來幫助排便。也可以用土瓜根或者豬膽汁來導入。
蜜煎導法
用七合蜂蜜,放入銅器中,用小火煎熬,稍微濃稠像麥芽糖的樣子,要不停攪拌避免燒焦,等可以捏成丸狀,用手捏成圓錐狀的栓子,頭部尖尖的,像手指粗細,長約二寸。趁熱快速製作,塞入肛門中,用手按住,等有便意的時候再取出。
豬膽汁方
用一個大豬膽,擠出膽汁和少許醋混合均勻,灌入肛門中,約莫吃飯的時間,大便就會排出。
太陽病,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病人發熱出汗,又怕冷,不噁心想吐,只是心下(胃部)感覺堵塞,這是因為醫生用了瀉下的方法導致。如果沒有用瀉下方法,病人不覺得怕冷反而口渴,這就轉為陽明病。如果小便次數多,大便一定會堅硬,即使十天沒有大便也沒有什麼痛苦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,但要用正確的方法治療。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。陽明病,本身會自己出汗,醫生又用發汗的藥物,病雖然好轉了,但還是微微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大便堅硬的緣故。
因為津液喪失,胃中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堅硬。應該詢問病人一天小便幾次,如果原本一天小便三四次,今天再次小便,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。如果小便次數減少,就表示津液回到胃中,就知道不久一定會大便。
陽明病,潮熱,六七天沒有大便,擔心有乾燥的糞便,要確認的話,可以稍微給予小承氣湯,如果放屁就表示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用瀉下的藥物治療;如果沒有放屁,就表示沒有乾燥的糞便,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治療。(相關論述在潮熱篇。)陽明病,出汗,大便堅硬並且說胡話,可以用小承氣湯。(相關內容在胡言亂語篇。)沒有大便並且腹脹的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如果只是繞著肚臍疼痛,那就是乾燥的糞便,應該用承氣湯。
如果從心口到小腹都脹痛,那就是結胸,應該用陷胸湯。(相關內容在腹痛篇。)陽明病,不嘔吐,也不瀉下,心中煩躁的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陽明病,發熱出汗,這是熱邪外洩,不會導致黃疸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只到脖子就停止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有瘀熱在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應該用茵陳湯治療。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有輕微發熱,呼吸急促不能躺臥的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