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33)
卷之二十七·肺大腸部 (33)
1. 痔
痔脫後,用甘草湯、豆豉湯洗,再用荊芥、五倍子煎水洗,便不生膿。
治痔脫後肉癢方。用大粉草濃煎湯洗。
收腸方凡用枯藥,脫下乳頭,隨即與此,以收其腸,此方補氣,又收膿去血生肉,令痕壯。
人參,當歸(各一兩),川芎,甘草,白芷,防風,厚朴,桔梗,桂枝,黃耆
上細末,半酒半水煎,如惡酒者,酒少水多煎之。夏月減桂、樸,加芩、柏。
〔《經》〕治痔瘻有頭方。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,以淨水洗,卻入木臼搗用少許,水絞取汁,於銀銅器內慢火熬成膏,將絲線於膏內度過系痔,系時微痛,候心燥落時,以紙捻引入膏藥於竅內,永除根。未落不得便屎。
周先生,割痔麻藥
川烏,草烏尖,胡椒,吳茱萸,花椒,白殭蠶(炒)
上細末,酒調敷四邊,然後割之。又以此藥敷之,否則亦用麝香、龍骨塗之。
上枯痔、系痔、割痔三法,用前藥服及敷貼不退者,然後用之,必敬謹之,不可視為常法。
〔《本》〕治痔漏。此因大腸感風熱而生。
生砒(一字),水銀(一粒,如米大),膩粉(一字),麝香(一粒,如小豆大)
上件併入乳缽內,研極細,如痔如有珠子者,將礬湯淨洗拭乾,用手捻藥揩在痔上,覺癢便是藥行。一日二次,又洗。五日後住藥,見效。如或有孔,只用紙捻引藥送入,令徹其內,更用紙貼孔前,一日二次,使藥自能生全。(陳無擇云:忌用生砒,恐毒氣入腹。今兩存之,以治珠突者。)
針灸,痔,獨取足太陽。經云:足太陽之脈,所生病者痔瘧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。蓋後世取承山穴者是也。
其二論督脈而不見其取法。經云:督脈生病,癃痔。蓋後世取長強穴是也。
〔丹〕治痔瘡。大蒜十片,頭垢捏成餅子,先安頭垢餅於痔頭上,外安蒜片,以艾灸之。
〔《本》〕唐峽州王文顯充西路安撫司判官,乘騾入駱谷,有痔疾,因此大作,其狀如胡瓜貫於腸頭,熱如糖灰火,至驛僵仆。主驛吏云:此病予曾患來,須灸即瘥。用柳枝濃煎湯先洗痔,便以艾炷其上,連灸三五壯,忽覺一道熱氣入腸中,因轉瀉鮮血、穢物一時出,至痛楚,瀉後遂失胡瓜所在,登騾而馳去。
〔《玉》〕痔漏下血,裡急後重,或癢或疼:二白(在掌後縱紋上四寸,手厥陰脈,兩穴相併,一穴在兩筋中,一穴在大筋外,針入三分,瀉兩吸。)長強(一寸,大痛方到穴,瀉三吸。)
〔世〕灸法:長強(一寸,大痛方到穴,瀉三吸。如灸,可七壯,雖久不愈者,亦效。)
又法:脊骨凸處與臍平對是穴(灸七壯。),承山(二寸半,補一呼,如灸可七壯。)
〔《甲》〕痔篡痛,承筋主之。痔篡痛,飛陽及委中、扶承主之。痔痛,攢竹主之。痔痛,會陰主之。痔與陰相通者死。陰中諸病,前後相引痛,不得大小便,會陰皆主之。痔骨蝕,商丘主之。
白話文:
痔瘡脫出後處理:
用甘草湯或豆豉湯清洗,再用荊芥、五倍子煎水清洗,這樣就不會產生膿。
治療痔瘡脫出後皮膚搔癢:
用大粉草濃煎湯清洗。
收縮腸道的方法:
凡是使用收斂性的藥物,當痔瘡脫出如乳頭時,立即使用這些藥物,以收縮腸道。這個方子能補氣,又能收膿、止血、生肌,使傷口恢復良好。
收縮腸道藥方:
人參、當歸(各一兩)、川芎、甘草、白芷、防風、厚朴、桔梗、桂枝、黃耆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一半酒、一半水煎煮,如果不喜歡酒味,可以少用酒多用水煎煮。夏天的時候減少桂枝、厚朴的用量,加入黃芩、黃柏。
《經書》記載:
治療有頭的痔瘻,用芫花根,不限數量,用清水洗淨,放入木臼搗碎,取少量,用水絞取汁液,在銀或銅製的器皿中用慢火熬成膏狀,將絲線浸過膏藥後綁在痔瘡上,綁的時候會有些微疼痛,等痔瘡乾燥脫落時,用紙捻沾上膏藥塞入痔瘡孔內,這樣可以徹底根治。在痔瘡脫落前不能排便。
周先生的痔瘡切割麻藥:
川烏、草烏尖、胡椒、吳茱萸、花椒、白殭蠶(炒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調和塗抹在痔瘡周圍,然後進行切割手術。手術後也用此藥塗抹,或者用麝香、龍骨塗抹。
以上枯痔、綁痔、割痔三種方法,如果服用和外敷藥物都無法使痔瘡消退,才可使用這些方法,必須謹慎小心,不可當作常規方法。
《本草》記載:
痔漏,是因為大腸感受風熱而引起的。
治療痔漏藥方:
生砒(少量)、水銀(一粒,像米粒大小)、膩粉(少量)、麝香(一粒,像小豆大小)。
將以上藥物一起放入乳缽中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如果痔瘡像珠子一樣突起,先用明礬水洗淨擦乾,用手將藥粉塗抹在痔瘡上,感覺發癢就是藥效發揮作用。一天塗抹兩次,然後再清洗。五天後停止用藥,觀察效果。如果痔瘡有孔,就用紙捻沾取藥粉塞入孔內,使藥物深入其中,再用紙貼住孔前,一天兩次,使藥物能夠自行使傷口癒合。(陳無擇說:禁用生砒,恐怕毒氣進入腹部。現在兩種方法都保留下來,用來治療像珠子一樣突起的痔瘡。)
針灸治療痔瘡:
針灸治療痔瘡,主要取足太陽經的穴位。《經書》說:「足太陽之脈所生的疾病,包括痔瘡、瘧疾。」觀察其虛實寒熱的情況來選取穴位。後世選取承山穴也是這個道理。
關於督脈的理論,但沒有說明具體的取穴方法。《經書》說:「督脈發生的疾病,有小便不暢和痔瘡。」後世選取長強穴也是這個道理。
《丹方》記載:
治療痔瘡,用十片大蒜,將頭垢捏成餅狀,先將頭垢餅放在痔瘡頭上,再將蒜片放在上面,用艾灸的方法灸之。
《本草》記載:
唐朝時,峽州王文顯擔任西路安撫司判官,騎騾子進入駱谷時,痔瘡發作嚴重,像黃瓜一樣貫穿在腸頭,熱得像燒紅的炭灰,在驛站倒下。驛站的官吏說:「我曾經得過這個病,只要艾灸就好。」用柳枝濃煎湯先清洗痔瘡,然後在上面用艾炷灸三到五壯,忽然感覺一股熱氣進入腸道,接著排出鮮血、穢物,疼痛難忍,但排泄後,痔瘡就消失了,於是騎上騾子離去。
《玉龍歌》記載:
痔瘡漏血,裡急後重,或癢或痛:取二白穴(在手掌背面橫紋上四寸,手厥陰經,兩穴並列,一個在兩筋之間,一個在大筋外,針刺入三分,瀉法兩吸)和長強穴(刺入一寸,感到劇痛才是穴位,瀉法三吸)。
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:
艾灸方法:長強穴(刺入一寸,感到劇痛才是穴位,瀉法三吸。如果艾灸,可以灸七壯,即使久治不愈,也有效果)。
另一種方法:脊骨凸起處與肚臍相對的穴位(艾灸七壯),承山穴(二寸半,用補法一呼,如果艾灸可以灸七壯)。
《甲乙經》記載:
痔瘡疼痛,承筋穴主治。痔瘡疼痛,飛揚穴、委中穴、扶承穴主治。痔瘡疼痛,攢竹穴主治。痔瘡疼痛,會陰穴主治。痔瘡和陰部相通的情況預示著死亡。陰部各種疾病,前後牽引疼痛,大小便不暢,會陰穴都可治療。痔瘡導致骨頭腐蝕,商丘穴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