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五·脾胃部 (1)
卷之二十五·脾胃部 (1)
1. 卷之二十五·脾胃部
2. 積塊癥瘕
〔丹〕氣不能作塊成聚,塊乃有形之物,痰與食積死血成聚,宜醋煮海石、醋三稜、莪朮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、香附之類,石鹼白朮湯下之。瓦龍子能消血塊,又能消痰。治塊當降火消食積。(食積即痰也。)行死血,血塊去後,須大補之。
石鹼,痰積有塊可用,洗滌垢膩,又能消食積。塊在皮裡膜外,須用補氣香藥開之,兼二陳湯加補氣藥,先須斷厚味。凡積病不可用下藥,徒損真氣,病亦不退,當用消積藥,融化開則自消。
〔垣〕治積要法,許學士云:大抵治積,或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如硇砂、水銀治肉積,神麯、麥櫱治酒積,水蛭、虻蟲治血積,木香、檳榔治氣積,牽牛、甘遂治水積,雄黃、膩粉治痰積,礞石、巴豆治食積,各從其類也。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,則難取效。
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,兼見何證,然後增加佐使之藥。不爾,反有所損,要在臨時通變也。治積當察其所痛,以知其病有餘不足,可補可瀉,無逆天時,詳臟腑之高下。如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強者奪之,咸以耎之,苦以瀉之,全真氣藥補之,隨其所積而行之,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。不然,遽以大毒之劑攻之,積不能除,反傷正氣,終難復也,醫者可不慎歟!
諸積皆本於喜怒傷臟而陰虛,陰既虛矣,則風雨襲陰之虛,病起於上而生積,清濕襲陰之虛,病起於下而成積。(詳見針灸條。)
〔潔〕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。皆由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。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之類,得藥則暫快,藥過則依然,氣愈消,疾愈大,竟何益哉!故善治者,當先補虛,使血氣壯,積自消,如滿座皆君子,則小人自無容地也。不問何臟,先調其中,使能飲食,是其本也。
〔丹〕有婦人三十歲,因哭子,至半年後,胸痞有塊如杯,飲食大減,面淡黃慘黑,若不勝衣,六脈弦細虛澀,至日晡後則發寒熱。予察其事勢已急,補瀉兼用,以補中益氣湯隨天氣寒暄加減法,與東垣痞氣丸相間服,方見五積門,食前用湯,食後用丸,常令湯多於丸些少。
如此近一月,寒熱皆退,食亦稍進,又以丸用湯相等服之,至第二月以後,忽一夜大發寒熱,至天明熱退,胸中之塊如失,至晚手足下半節皆腫,遂停藥。三五日後,忽一夜手足之腫如失,至天明胸中之塊復有,比如前覺小一暈。遂以二陳湯加桔梗、白朮、枳實,調理半月而安。
次年復生一男。一婦人四十餘,面白形瘦性急,因大不如意,三月後乳房下貼肋骨作一塊,漸漸長大,掩心微痛膈悶,飲食減四之三,每早覺口苦,兩手脈微而短澀。予知其月經不來矣,為之甚懼,辭勿與治。思至夜半,其婦尚能出外見醫,梳妝言語如舊,料其尚有胃氣,遂以參、朮、歸、芎,佐以氣藥作大服,一晝夜與四次,外以大琥珀膏貼塊上,防其長。經一月餘,服補藥百餘帖,食及平時之半。
白話文:
[積塊癥瘕]
[丹溪的觀點] 氣如果不能散開而聚集成塊,那這個塊就是有形的實質東西,通常是痰、食物積滯或死血聚積而成。治療時,可以用醋煮海石、醋三稜、莪朮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、香附等藥材,再配合石鹼白朮湯來服用。瓦龍子這種藥材可以消除血塊,也能消除痰。治療積塊的時候,要注意降低體內火氣,消除食物積滯。(食物積滯其實也屬於痰的一種。)還要促進死血運行,當血塊消除後,就必須好好地補養身體。
石鹼這種藥材,可以用於治療因痰積聚而成的塊狀物,它能去除身體的污垢油膩,也能幫助消化食物積滯。如果積塊長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就要用一些補氣的香藥來疏通,同時搭配二陳湯並加入補氣的藥材,而且要先停止吃油膩厚味的食物。一般來說,長期的積病不能用瀉藥來治療,這樣只會耗損身體的元氣,疾病也不會好轉,應該用消除積滯的藥物,讓積塊慢慢融化開來,自然就會消失。
[李杲的觀點] 治療積滯的要點,許學士說過:大概來說,治療積滯,可以用病患討厭的東西來攻打它,用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它,這樣就容易治好。比如硇砂、水銀可以用來治療肉食積滯,神麯、麥芽可以用來治療酒積,水蛭、虻蟲可以用來治療血積,木香、檳榔可以用來治療氣滯,牽牛、甘遂可以用來治療水積,雄黃、膩粉可以用來治療痰積,礞石、巴豆可以用來治療食物積滯,各自從它們所屬的類別來治療。如果同時用很多種藥來分散藥力,就很難見效。
必須要清楚地辨別是哪種積聚,同時觀察患者有哪些其他症狀,然後再增加一些輔助的藥材。否則,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關鍵在於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。治療積滯的時候,要仔細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,以此來判斷疾病是屬於實證還是虛證,是應該補還是應該瀉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,還要詳細了解臟腑的位置高低。比如遇到寒症就要用熱藥來治療,遇到結塊就要把它散開,遇到外來侵入的就要去除,遇到停留體內的就要使它運行起來,遇到堅硬的就要把它削弱,遇到強盛的就要奪其勢,用鹹味藥材來軟化它,用苦味藥材來瀉下它,用補養元氣的藥材來補充它,然後根據積聚的種類來進行治療。同時要節制飲食,注意生活起居,保持身體內外的協調,這樣疾病就可以治好。如果沒有這樣做,就馬上用毒性很強的藥物去攻打,積聚不能消除,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元氣,最終難以恢復,醫生不可不謹慎啊!
各種積聚的形成,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情緒波動傷害了臟腑,導致陰氣虧虛。陰氣既然虧虛了,風寒濕邪就會侵入陰虛的部位,疾病從上部開始,然後形成積聚;清濕之邪侵入陰虛的部位,疾病從下部開始,然後形成積聚。(詳細情況可以參考針灸相關章節。)
[潔古的觀點] 身強體壯的人不會有積聚,虛弱的人才會出現。這都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,氣血兩方面都衰退,再加上四時感受外邪,各種因素都能導致積聚的形成。如果馬上用一些堅硬、破除結塊的藥物來治療,雖然疾病好像被清除了,但人的身體已經衰弱了。像是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之類的藥物,服下去後可能會暫時感覺好一點,但藥效過後,病情就會恢復原狀,反而會使氣更加虛弱,病情更加嚴重,這樣又會有什麼好處呢?所以,善於治療的人,應該先補養身體的虛弱,使氣血強盛起來,積聚自然就會消散。這就像滿屋子都是君子,小人自然就沒有容身之處了。不論積聚在哪個臟腑,都要先調理脾胃功能,使人能夠正常飲食,這才是治療的根本。
[丹溪的醫案] 有一位三十歲的婦人,因為哭喪兒子,半年後胸口感到堵塞,有塊狀物像杯子一樣大,飲食大減,面色淡黃而慘黑,看起來很虛弱。她的脈象是細弱而澀的,到了傍晚就會發冷發熱。我看情況很危急,就同時採用補和瀉的方法,用補中益氣湯,並根據天氣的寒冷或溫暖來調整藥方,同時間隔著服用東垣的痞氣丸,讓湯藥比丸藥稍微多一些。
這樣治療將近一個月,寒熱都退了,食慾也稍微增加,就讓湯藥和丸藥的用量相等來服用,到了第二個月之後,忽然有一天晚上大發寒熱,到天亮時熱退了,胸口的塊狀物也消失了。但是到了晚上,手腳下半部分都腫了起來,就停止了服藥。三五天後,手腳的腫脹又忽然消失了,到天亮時,胸口的塊狀物又出現了,但比之前小了一點。於是就用二陳湯加上桔梗、白朮、枳實來調理,半個月後就痊癒了。
第二年又生了一個男孩。還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婦人,面色蒼白,身材瘦弱,性格急躁,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三個月後,乳房下方的肋骨處長了一個塊狀物,而且越來越大,壓迫到心臟,感到輕微疼痛和胸悶,飲食減少了四分之三,每天早上都覺得口苦,兩手的脈象微弱而短澀。我知道她已經停經了,非常擔心,拒絕為她治療。到了半夜,想到她還能外出求醫,梳妝打扮和說話都像平常一樣,認為她還有胃氣,就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,再加入一些理氣的藥物,讓她大量服用,一天一夜服用了四次,外用大琥珀膏貼在腫塊上,防止它繼續長大。經過一個多月,服用了上百帖補藥,食慾恢復到平常的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