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四·脾胃部 (29)
卷之二十四·脾胃部 (29)
1. 少腹脹滿
〔無〕,石英散,治婦人血結胞門,或為瘕,瘕在腹脅間,心腹脹滿腫急,如石水狀,俗謂之血蠱。
紫石英(一兩),歸尾,馬鞭草(各五錢),紅花(炒,半兩),烏梅肉(五錢),蓬朮(炮),三稜(炮),蘇木節,沒藥,琥珀(研。各一錢),甘草(一錢),
上為末。濃煎蘇木酒調下二錢;不飲酒,薑湯調服。
〔《脈》〕問曰:病有血分、水分,何謂也?師曰:經水前斷,後病水,名曰血分,此病為難治。先病水,後經水斷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何以故?去水其經自當下。(水分即氣分也。)
〔仲〕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寒水相搏,跗陽脈伏。水穀不化,脾氣衰則鶩溏,胃氣衰則身體腫,少陽脈卑,少陰脈細,男子則小便不利,婦人則經水不通。經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名曰血分是也。師曰:寸口脈沉而數,數則為出,沉則為入。出則為陽實,入則為陰結。
跗陽脈微而弦,微則無胃氣,弦則不得息。少陰脈沉而滑,沉則為在裡,滑則為實,沉滑相搏,血結胞門。其瘕不瀉,經絡不通,名曰血分。
〔仲〕,大黃甘遂湯,治女人小腹滿,如敦敦狀,小便微難而不渴,為水與血並結在血室也。
大黃(四兩,蒸),甘遂(炮),阿膠(炒。各二兩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其血當下。
〔《無》〕,萬病丸,治室女月經不通,臍下堅結,大如杯升,發熱往來,下痢羸瘦,此為血瘕,若生內瘕,不可為也。
乾漆(杵碎,炒,令出煙一時久),牛膝(酒浸一宿,一兩六錢),生地黃(四兩八錢,取汁)
上以地黃汁入下二味為末,慢火熬,候可丸即丸,如梧子大。空心米飲或溫酒下一丸,日再。勿妄加,病去止藥。女人氣血虛,經不行者,不可服之。
〔《靈》〕小腹滿大,上走胃至心,淅淅身時寒熱,小便不利,取足厥陰。(雜病篇)
〔《甲》〕石水,痛引脅下脹,頭眩痛,身盡熱,關元主之。振寒,大腹石水,四滿主之。石水,刺氣衝。石水,章門及然谷主之。又,天泉主之。
〔世〕腸覃之狀,內著惡氣,乃起瘜肉,大如雞卵,日以益大,其成也如孕,推之則移:中極,氣衝,天樞,五福
石瘕之狀,生於胞中,惡血不通,日以益大如孕:陰陵泉(去胞中惡血)。復溜(順骨刺下,待腹溫方可去。)
白話文:
[少腹脹滿]
這個配方是石英散,用來治療婦女因為血瘀積在子宮口,或是形成腫塊,腫塊在腹部和脅肋之間,導致心腹脹滿腫脹,像是石頭積水一樣,民間稱之為血蠱。
藥方組成:紫石英(一兩),當歸尾、馬鞭草(各五錢),紅花(炒過,半兩),烏梅肉(五錢),莪朮(炮製過)、三稜(炮製過)、蘇木節、沒藥、琥珀(磨成粉,各一錢),甘草(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濃煎的蘇木酒調服二錢;如果不能喝酒,就用薑湯調服。
《脈經》提到:「病有血分和水分的區別,是什麼意思呢?」醫師說:「月經先停止,之後才出現水腫的,叫做血分,這種病比較難治。先出現水腫,之後月經才停止的,叫做水分,這種病比較容易治療。為什麼呢?因為只要把水排出去,月經自然就會來。」(水分就是指氣分)。
《傷寒論》提到:寸口脈如果沉而且慢,沉表示體內有水,慢表示有寒,寒水互相搏擊,就會導致跗陽脈微弱。水穀不消化,脾氣衰弱就會導致大便稀溏,胃氣衰弱就會身體浮腫。如果少陽脈虛弱,少陰脈細小,男性就會小便不順暢,女性就會月經不通。月經屬於血,血流不暢就會變成水,這就叫做血分。醫師還說,寸口脈沉而且快,快表示病邪向外發散,沉表示病邪向內侵入。發散表示陽氣實盛,侵入表示陰氣凝結。
跗陽脈微弱而且脈象像弓弦一樣,微弱表示胃氣不足,像弓弦一樣表示呼吸不順暢。少陰脈沉而且滑,沉表示病邪在體內,滑表示實邪,沉滑搏擊,血就會凝結在子宮口,腫塊難以消散,經絡不通,這就叫做血分。
《傷寒論》還有提到,大黃甘遂湯,用來治療婦女小腹脹滿,像是腫塊一樣,小便稍微困難但是不口渴,這是因為水和血一起凝結在血室的緣故。
藥方組成:大黃(四兩,蒸過)、甘遂(炮製過)、阿膠(炒過,各二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後混合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煎到七分,去渣後溫服,血塊就會排出。
《無名氏醫書》提到,萬病丸,用來治療未婚女子月經不通,肚臍下方有硬塊,大小像杯子,發熱時冷時熱,下痢導致身體消瘦,這是血瘕,如果是內臟的腫塊,就不能用這個藥方了。
藥方組成:乾漆(搗碎炒過,使其冒煙一段時間),牛膝(用酒浸泡一晚,一兩六錢),生地黃(四兩八錢,取汁)。
將生地黃汁加入乾漆和牛膝末中,用小火熬煮,等藥可以搓成丸子時,就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。空腹時用米湯或溫酒送服一丸,一天兩次。不要隨意增加劑量,病好了就停止用藥。如果婦女氣血虛弱,月經不來,就不能服用這個藥。
《靈樞經》提到:小腹脹滿,向上竄到胃部,甚至到心臟,身體忽冷忽熱,小便不順暢,可以取足厥陰經的穴位來治療。(雜病篇)
《甲乙經》提到:石水病,疼痛牽引到脅肋下方,感到脹痛,頭暈頭痛,全身發熱,可以取關元穴治療。發冷顫抖,大腹有石水病,可以取四滿穴治療。石水病,可以針刺氣衝穴。石水病,可以取章門穴和然谷穴治療。另外,還可以取天泉穴治療。
《世醫得效方》提到:腸覃的症狀,體內有惡氣,長出息肉,大小像雞蛋,一天天長大,長成之後就像懷孕一樣,推它會移動:可以取中極穴、氣衝穴、天樞穴、五福穴來治療。
石瘕的症狀,長在子宮裡,惡血不通暢,一天天長大像懷孕一樣:可以取陰陵泉穴(去除子宮內的惡血)。也可以取復溜穴(沿著骨頭向下針刺,等腹部溫暖了才能把針拔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