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三·脾胃部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三·脾胃部 (37)

1. 大便不通

針灸,大便閉有二法:

其一取胃。經云:腸中不便,取三里。盛瀉之,虛補之是也。

其二取腎。經云:邪在腎,病大便難,取之湧泉、崑崙,視有血者盡之。

〔《玉》〕大便秘塞:照海(五分。補,二呼;瀉,六吸,立通),支溝(半寸,瀉三吸)

〔《撮》〕又法:照海(瀉之立通),太白(瀉之,灸亦可)

〔《集》〕又法:照海(半寸,灸二十壯,瀉之),章門(灸,二七壯),太白(半寸,灸五壯。以上諸穴看虛實補瀉之,虛結補則通,熱結瀉則通。寒結先瀉後補,熱結先補後瀉之)

〔《摘》〕又法:氣海(八分,令病人覺便三五次為度。出針時記令人挾臍揉之,卻刺三里),三里(五分,覺腹中鳴三五次即透)

〔世〕又法:合谷

〔東〕大便閉。背七椎兩傍相去各一寸(灸三壯),承筋(灸三壯),陽繞(挾玉泉相去二寸,隨年壯針灸。書無此穴,或云非正穴也)

又法:石門(寸半),大都(五分),

〔《摘》〕治大便不通,並傷寒水結:三間(沿皮下向至合谷穴,三補三瀉,候腹中通出針)承山(七分,瀉之)

〔《甲》〕大便難。中渚及太白主之。又大鐘主之。

〔丹〕予觀古方通大便,皆用降氣品劑。蓋肺氣不降,則大便難傳送,用杏仁、枳殼、沉香、訶子等是也。又老人、虛人、風人津液少而秘者,宜以藥而滑之,用胡麻、麻仁、阿膠等是也。如妄以峻利藥逐之,則津液走,氣血耗,雖暫通而即秘矣,必更生他病。昔王少府患此疾,有人以快藥利之者累矣,後為肺痿咯膿血,卒至不通而死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大便不通,針灸有兩種方法:

第一種是針對胃。依照經典說法:「腸道不通暢,就取足三里穴。」實證就用瀉法,虛證就用補法。

第二種是針對腎。依照經典說法:「邪氣在腎,會導致大便困難,就取湧泉穴和崑崙穴,看到有出血就盡量用。」

《玉龍歌》提到,大便秘塞時,可針刺照海穴(五分深,補法要用二個呼吸的時間,瀉法要用六個呼吸的時間,針刺後大便馬上通暢),以及支溝穴(半寸深,瀉法用三個呼吸的時間)。

《撮要》又提到另一種方法,針刺照海穴(用瀉法就能馬上通暢),以及太白穴(用瀉法,也可以用灸)。

《集驗》又提到另一種方法,針刺照海穴(半寸深,用灸二十壯,也可以用瀉法),章門穴(用灸,灸十四壯),太白穴(半寸深,用灸五壯)。以上這些穴位要看病人的虛實情況來決定用補法或瀉法,虛證的便秘用補法就會通,熱證的便秘用瀉法就會通。寒證的便秘要先用瀉法再用補法,熱證的便秘要先用補法再用瀉法。

《摘玄》又提到另一種方法,針刺氣海穴(八分深,讓病人感覺想大便三到五次為度。出針時要記得讓病人按揉肚臍周圍,然後再針刺足三里穴),足三里穴(五分深,感覺腹部發出三到五次聲響就表示針刺透了)。

《世醫得效方》提到另一種方法,針刺合谷穴。

《東垣試效方》提到,治療大便閉塞,可以灸背部第七椎骨兩旁各一寸的穴位(灸三壯),承筋穴(灸三壯),陽繞穴(在玉泉穴兩旁各二寸,按照年紀大小灸。但書上沒有這個穴位,可能不是正穴)。

又一種方法,針刺石門穴(寸半深),大都穴(五分深)。

《摘玄》提到,治療大便不通,以及傷寒引起的水結,可以針刺三間穴(沿皮下往合谷穴方向刺,補瀉三次,等到腹中通暢就出針),承山穴(七分深,用瀉法)。

《甲乙經》提到,大便困難,要針刺中渚穴和太白穴。還有大鐘穴也能治療。

《丹溪心法》認為,我看古時候治療大便不通的方子,都是用降氣的藥物。因為肺氣不下降,大便就難以傳送出去,所以用杏仁、枳殼、沉香、訶子等藥物。還有老年人、體虛的人、體內有風的人,因為體液少而便秘,應該用藥物來潤滑腸道,例如胡麻、麻仁、阿膠等。如果妄用猛烈的瀉藥來排便,會導致體液流失,氣血耗損,雖然一時通暢但很快又會便秘,而且會產生其他疾病。以前王少府患這種病,有人用瀉藥多次幫他排便,後來卻因為肺部衰弱而咯膿血,最終還是因為大便不通而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