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三·脾胃部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三·脾胃部 (30)

1. 久泄久痢

劉德源,病洞泄逾年,食不進,肌瘦力乏,行步欹傾,面色黧黑,舉世治痢之藥皆用之無效。戴人先以舟車丸、無憂散下十餘行,殊不困,已頗喜食。後以檳榔丸磨化其滯,待數日病已大減。戴人以為去之未盡,當再服前藥。德源亦欣然請下之,又下五行。次後數日,更以苦劑越之。往問其家,彼云:已下村中收索去也。

〔丹〕一丈夫酒多病泄,久不愈,又自進附、椒等,食不進,泄愈多。

滑石,黃芩(半兩),乾薑,黃連,樗皮,粥為丸。每服一百丸。

予治方憲可,二三年久泄下積,但食肉則甚,脈右關滑,左沉細。先以厚朴丸三四十粒下之,次奪其食。用補劑加二陳及樸、連、楂、榔等消導藥煎湯,下厚朴丸五粒、阿魏丸二十五丸。服之五六日,漸得下氣多而泄不止。遂間服固腸丸,泄漸止即安。是知固腸丸之苦寒,治酒肉積之要藥也。(厚朴丸方見翻胃。)

〔垣〕,聖餅子,治瀉痢赤白,臍腹撮痛,久不愈者。

黃丹,密陀僧(各二錢),輕粉(少許),定粉,硫黃(各三錢),

上為細末,入白麵四錢,和水丸,如桐子大,捻作餅子,陰乾,食前溫漿水磨服。以大便黑色為效。(《衍義》云:黃丹治久積。)

〔丹〕脾泄,當大補脾氣而健運之。

〔潔〕,肉蔻丸,治腎泄久不愈,脈沉細無力者效。

破故紙,肉豆蔻(麵裹,煨。各等分)

上為末,棗肉丸,如桐子大,米飲空心下。

〔世〕,固中丸,治脾久泄,去後與氣不快者。

蒼朮,肉豆蔻(煨。各一兩)

上粥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於固中丸內加破故紙一兩,名固下丸,治腎久泄。

〔丹〕,泄瀉丸,治久病,大腸氣泄。

熟地(五錢),芍藥(炒),知母(各三錢),升麻,乾薑(各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

上為末,白湯調服。再灸百會三五壯。

又方,白朮,神麯,芍藥(俱炒),或散或丸子服,愈。

〔垣〕治老人奉養太過,飲食傷脾,常時脾泄。

白朮(炒,二兩),白芍藥(酒炒,一兩),神麯(炒,一兩半),山楂(二兩),半夏(制,一兩),黃芩(炒,半兩),

上為末,青荷葉燒飯丸。

〔《本》〕治腎泄,宜五味子散。(方見早瀉條。)

訶黎勒丸,治休息痢,晝夜無度,臍腹撮痛,諸藥不效。

椿根白皮(二兩),訶子(半兩,去枝),母丁香(三十粒)

上為細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陳米飲湯入醋少許,一日三服,效。(椿根乃樗根,俗所謂虎眼樹是也。)

〔《本》〕,木香散,治隔年痢不止,並治血痢尤捷。

木香(銼,用黃連半兩同炒),罌慄殼(銼,用生薑半兩同炒),甘草(炙,一兩)

上為細末,入麝香少許。每服一錢,陳米飲下。

〔世〕治久瀉不止。用百草霜研細,以粥糊為丸,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久泄久痢

劉德源生病,腹瀉持續一年多,吃不下東西,身體消瘦虛弱,走路搖搖晃晃,臉色又黑又黃,所有治療腹瀉的藥都用過了,卻沒有效果。醫生先用舟車丸和無憂散讓他排泄了十多次,但他並沒有感到很疲憊,反而開始覺得想吃東西。之後又用檳榔丸來消除他體內的積滯,過了幾天,病情就大大減輕了。醫生認為病根還沒完全清除,應該再吃之前的藥。劉德源也欣然同意,又排泄了五次。接著幾天,醫生又用苦味的藥來調理。後來去問他家人,他們說:「已經好到可以到村裡收租了。」

一個男人因為飲酒過多而腹瀉,一直沒好,又自己服用附子、花椒等藥物,結果吃不下飯,腹瀉更加嚴重。

用滑石、黃芩(半兩)、乾薑、黃連、樗樹皮,煮粥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一百顆。

我曾經治療過方憲可,他腹瀉兩三年,只要吃肉就更嚴重,脈象右關滑,左脈沉細。先用厚朴丸三、四十顆讓他排泄,然後控制他的飲食。再用補氣藥加入陳皮、半夏,以及厚朴、黃連、山楂、檳榔等幫助消化的藥材煎湯服用,同時搭配服用厚朴丸五顆、阿魏丸二十五顆。服藥五六天後,逐漸放屁增多但腹瀉還沒止住。於是間隔服用固腸丸,腹瀉逐漸停止就痊癒了。由此可知,固腸丸的苦寒特性,是治療因酒肉積滯而導致腹瀉的重要藥物。(厚朴丸的藥方在翻胃的章節可以找到。)

聖餅子,可以治療腹瀉、痢疾,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,以及臍腹絞痛,久治不癒的情況。

將黃丹、密陀僧(各二錢)、輕粉(少許)、定粉、硫黃(各三錢)磨成細粉,加入白麵四錢,用水調和做成藥丸,像桐子般大小,再捏成餅狀,陰乾,飯前用溫米湯磨開服用。以大便呈現黑色為見效的指標。(《衍義》說:黃丹可以治療久積。)

脾臟虛弱導致的腹瀉,應該大補脾氣,使其恢復正常的運作。

肉蔻丸,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腹瀉,久治不癒,脈象沉細無力者有效。

將補骨脂和肉豆蔻(用麵包裹後煨熟)等分磨成細粉,用棗泥做成藥丸,像桐子般大小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固中丸,可以治療因脾虛引起的長期腹瀉,排泄後感到不舒暢。

將蒼朮和肉豆蔻(煨熟)各一兩,煮粥做成藥丸,像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顆。在固中丸的基礎上加入一兩補骨脂,就稱為固下丸,可以治療因腎虛引起的長期腹瀉。

泄瀉丸,可以治療因久病導致大腸氣虛引起的腹瀉。

將熟地(五錢)、炒芍藥、知母(各三錢)、升麻、乾薑(各二錢)、生甘草(一錢)磨成細粉,用白開水調服。再灸百會穴三到五壯。

另一個藥方是,將白朮、神曲、芍藥(都炒過)磨成散劑或做成丸劑服用,就可以痊癒。

治療老年人因為過度滋養,飲食損傷脾胃,導致經常性腹瀉的情況。

將炒白朮(二兩)、酒炒白芍(一兩)、炒神曲(一兩半)、山楂(二兩)、制半夏(一兩)、炒黃芩(半兩)磨成細粉,用青荷葉包著米飯做成藥丸。

《本草》記載,治療腎虛腹瀉,適合用五味子散(藥方在早泄章節)。

訶黎勒丸,可以治療休息痢,不論白天或晚上都腹瀉不止,臍腹絞痛,其他藥物都無效的情況。

將椿樹根白皮(二兩)、訶子(半兩,去枝)、母丁香(三十粒)磨成細粉,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,像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十顆,用陳米湯加入少許醋送服,一日三次,效果顯著。(椿根就是樗樹根,俗稱虎眼樹。)

《本草》記載,木香散,可以治療持續多年的痢疾,對血痢尤其有效。

將木香(切碎,用黃連半兩同炒)、罌粟殼(切碎,用生薑半兩同炒)、炙甘草(一兩)磨成細粉,加入少許麝香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陳米湯送服。

治療長期腹瀉不止,用百草霜磨成細粉,用粥糊做成藥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