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9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9)
1. 噦
〔《外》〕治久患咳噫,連咳一二十聲者。取生薑汁半合,蜜一匙,頭煎令熱溫服。如此三服,立效。
超越陳氏噦,用桃仁承氣湯下汙血數升而愈,是汙血為噦也。
丹溪用益元散、大補丸,治趙立道、陳擇仁滯下而噦者,或用蜜水治噦者,是熱噦也。
〔潔〕,柿錢散,治呃逆。
柿錢,丁香,人參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水煎,食後服。
〔羅〕,丁香柿蒂散,治諸種呃噫,嘔逆痰涎。
丁香,柿蒂,青皮,陳皮(各一兩)
上為粗未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候。
羌活附子湯
羌活,附子(炮),木香,茴香(各五錢,炒),乾薑(一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鹽一撮,煎二十沸,熱服,一服止。
胃為噦。(全文見五臟虛實。腹滿利而不噦者,胃實也。)
運氣,噦有三:
一曰熱。經云:少陰之復噦噫,治以苦寒是也。
二曰寒。經云:太陽之復,嘔出清水,及為噦噫,治以苦寒是也。
三曰燥。經云:陽明之復,咳噦,治以辛溫是也。(《靈》以草刺鼻嚏治呃。有病傷寒將愈,忽患呃逆,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,殆遍皆不愈,計出無藥。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,得嚏而呃逆止,少時又呃,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,凡數百次。其嚏時出痰涕漸多,自是呃逆漸疏,至三二日而止。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,故書之。)
黃帝曰:人之噦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,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。(口問篇)
〔世〕治呃逆,於臍下關元穴灸七壯,立愈,累驗。
〔羅〕又方,男左女右,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,甚者二七壯。
〔《集》〕治氣逆發呃:亶中、中脘(先補後瀉,不已,再取下穴:)三里、肺俞、行間。
心脈小甚為噦。(全文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關於「噦」的現代白話翻譯
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,治療長期咳嗽並伴隨呃逆,連續咳一二十聲的情況,可以用生薑汁半合(約為15毫升),加上一匙蜂蜜,稍微加熱後溫服。連續服用三次,效果顯著。
有一個案例,陳姓病人的呃逆,用一般的止呃逆方法沒效,後來使用桃仁承氣湯攻下,排出數升污血後痊癒,這顯示污血也是引起呃逆的原因之一。
朱丹溪用益元散和大補丸,治療趙立道、陳擇仁因腹瀉而導致的呃逆。有時用蜂蜜水治療呃逆,這可能是因為熱引起的呃逆。
《潔古珍珠囊》中記載,用柿錢散治療呃逆。
柿錢、丁香、人參,各等份磨成細末,用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《羅氏會約醫鏡》中記載,用丁香柿蒂散治療各種呃逆、嘔吐痰涎。
丁香、柿蒂、青皮、陳皮,各一兩,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半水煎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。
另有一個方子,名為羌活附子湯。
羌活、炮製過的附子、木香、炒過的茴香,各五錢,加上乾薑一兩,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少許鹽,用沸水沖泡二十次後趁熱服用,一服見效。
胃是產生呃逆的場所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《五臟虛實》。肚子脹滿腹瀉但不呃逆,是胃氣實證。)
根據運氣學說,呃逆有三種:
第一種是熱引起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少陰經恢復時出現呃逆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治療。
第二種是寒引起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太陽經恢復時出現嘔吐清水,以及呃逆,也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治療。
第三種是燥引起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陽明經恢復時出現咳嗽、呃逆,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治療。
《靈樞》記載,用草刺激鼻子打噴嚏來治療呃逆。有一個病人,傷寒快好的時候,突然出現呃逆,我嘗試了古人治療呃逆的各種藥物,都沒有效果,實在沒辦法了。於是就用皂角末吹入鼻中,病人打噴嚏後呃逆就停止了,但過一會兒又開始呃逆,我又用皂角末吹入鼻中讓病人打噴嚏,如此反覆數百次。打噴嚏時,病人排出的痰涕逐漸增多,呃逆也逐漸減少,兩三天後就痊癒了。這正是符合經絡的用草刺激鼻子打噴嚏的方法,所以記錄下來。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呃逆?岐伯回答說:食物進入胃後,胃氣會上輸到肺。如果這時有舊的寒氣和新攝入的食物之氣,一同回到胃中,新舊氣混雜,正邪相攻,氣機逆亂,從胃往上衝出,就會產生呃逆。應該補手太陰經,瀉足少陰經。(出自《口問篇》)
《世醫得效方》中記載,治療呃逆,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艾灸七壯,立刻見效,多次驗證有效。
《羅氏會約醫鏡》中另一個方子說,男子在左乳下方黑痣盡頭處,約一韭菜葉大小的位置,艾灸三壯,女子則灸右邊的相同位置。情況嚴重的可以灸十四壯。
《醫學集成》中記載,治療氣逆引起的呃逆,可以先針刺亶中穴、中脘穴,先補後瀉,如果沒效果,再取下述穴位:足三里、肺俞、行間。
心脈虛弱到極點也可能導致呃逆。(詳細內容請參閱《治虛實法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