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33)

1.

治氣食憂勞思慮,,五噎膈氣丸,。

麥門冬,甘草(各五錢),人參(四錢),桂心,細辛,川椒,遠志(去心,炒。各三錢),附子,乾薑(各二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雞豆大。綿裹二丸含化,食後日三、夜三服。胸中當熱,七日愈。

治氣食憂勞思慮,,五噎膈氣丸,。

半夏,桔梗(各一兩),肉桂,枳殼(各兩半),

上細末,薑汁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薑湯下三十丸,食後臨臥服。

〔無擇〕《廣五行記》永徽中有僧惟則,病噎不能食,謂諸弟子曰: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,視有何物。自經而卒。弟子果開視胸中,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,遍體皆肉鱗。弟子置碗中,跳躍不止,戲以諸味,皆隨化盡。時夏中盛藍作澱,適有一僧,以澱置器中,此蟲遂繞器中走,須臾化為水。此乃蟲瘕,非五噎比。後人因以藍治噎,誤矣。

〔子和〕沈丘王宰妻,病胸膈不利,口流涎沫,自言嚥下胃中常有雷聲,心間時作微痛,又復發昏。胸乳之間,灸瘢如棋。化痰利膈等藥,服之三載,病亦依然。其家知戴人痰藥不損,來求之。一湧而出雪白蟲一條,長五六寸,有口鼻牙齒,走於涎中。病者惡而斷之,中有白髮一莖。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發瘕一同,蟲出立安。

運氣,噎皆屬燥。經云:陽明司天之政,民病咳嗌塞。又云:陽明之勝,內余嗌塞,胸中不便,嗌塞而咳。又云:陽明司天清復,內余噎塞者是也。

上按運氣,皆以嗌塞生於燥。嗌塞者,噎病也。丹溪皆以噎病生於血槁,血槁則燥矣。得病情合經旨者,丹溪一人也。

〔禹錫〕頭垢治噎,酸漿水煎膏用之,立愈。

〔《聖》〕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。不時含一丸,咽津下。

〔孫〕治噎欲發時,銜鸕鷀鳥嘴遂下。《外臺秘要》同。

〔《聖》〕治噎病。用狼結喉骨曝乾,杵末,入半錢於飯、飲內食之,妙。

〔《摘》〕五噎。吞酸多唾,嘔吐不止:天突(五分,留三呼,得氣即瀉三吸)。通關(在中脘旁各五分,針入八分,左捻能進飲食,右捻能和脾胃。許氏云:此穴一針四效,凡下針後,良久覺脾磨食、覺針動為一效。次針破病根,腹中作聲為二效。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。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。)

〔《撮》〕治五噎:亶中,中魁(中指大三節尖灸之,以口吹火滅。)

〔甄權〕噎塞膈氣:通谷

〔《明堂》〕五噎分治:氣噎,亶中。憂噎,心腧(灸。)食噎,乳根(乳左下一寸八分,灸。)勞噎,鬲腧(灸)。思噎,天府(灸)。

〔《集》〕五噎:勞宮、中魁、中脘、三里、太陰、支溝、上脘(不已,再取後穴:)亶中、太白、下脘、右關、脾腧、胃腧。

〔仲〕寸口脈浮大,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浮即無血,大即為寒,寒氣相搏,即為腸鳴。醫不知,而反與飲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即饐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情緒、飲食、憂慮、思慮引起的噎病,可以用「五噎膈氣丸」。

藥材包括:麥門冬、甘草(各五錢),人參(四錢),桂心、細辛、川椒、遠志(去心,炒。各三錢),附子、乾薑(各二錢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雞豆一樣大。用棉布包裹兩顆藥丸含在嘴裡使其慢慢融化,每天飯後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三次。服用後胸中會有溫熱感,七天就能痊癒。

治療因情緒、飲食、憂慮、思慮引起的噎病,可以用「五噎膈氣丸」。

藥材包括:半夏、桔梗(各一兩),肉桂、枳殼(各兩半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一樣大。用薑湯送服三十顆藥丸,飯後臨睡前服用。

[無擇]《廣五行記》記載,唐朝永徽年間,有個和尚叫惟則,得了噎病吃不下飯,就對弟子說:「我死後,你們可以剖開我的胸膛和喉嚨,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。」之後他就過世了。弟子們果然剖開他的胸膛,發現裡面有一種東西,形狀像魚卻有兩個頭,全身都是肉和鱗片。弟子們把它放在碗裡,它竟然還跳個不停,用各種味道的食物餵它,它都馬上消化掉了。當時正值盛夏,有人正在用藍草做澱粉,拿了澱粉放在容器裡,這個蟲子竟然圍著容器跑,很快就化成水了。這是一種蟲瘕,和五噎不同。後人因此用藍草來治療噎病,是錯誤的。

[子和]沈丘王宰的妻子,得了胸膈不舒服的病,口水直流,自己說吞嚥下去的食物在胃裡常常有雷鳴聲,心口時不時會微痛,還會昏倒。胸部和乳房之間,因為艾灸留下的疤痕像棋盤一樣。吃了很多化痰利膈的藥,吃了三年病也沒好。他們家裡知道我認為她不是痰的問題,就來找我治療。結果她吐出了一條雪白的蟲子,有五六寸長,有嘴巴、鼻子和牙齒,在口水裡爬動。病人覺得噁心就把它弄斷了,發現蟲子裡面有一根白色的頭髮。這和徐文伯吐出的宮女頭髮瘕一樣,蟲子出來病就好了。

總的來說,噎病都屬於燥的範疇。醫經說:「陽明經主管天氣的變化,百姓就會得咳嗽和咽喉阻塞的病。」又說:「陽明經的氣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咽喉阻塞,胸中不舒服,咽喉阻塞就會咳嗽。」還說:「陽明經主管天氣恢復清明,如果陽氣過剩,就會導致噎塞。」

根據以上關於氣運的分析,認為咽喉阻塞是由燥引起的。咽喉阻塞就是噎病。丹溪認為噎病是因為血枯竭,血枯竭就會乾燥。真正了解病情又符合醫經的道理的,只有丹溪一個人。

[禹錫]用頭垢治療噎病,用酸漿水煎成膏狀來使用,馬上就好。

[《聖惠方》]治療膈氣、咽喉噎塞、吃不下東西。用石臼口上細碎的糠,用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丸子,隨時含服一顆,吞咽唾液。

[孫思邈]治療噎病快要發作時,含著鸕鷀鳥的嘴巴就能讓食物吞嚥下去。《外台秘要》也有同樣的記載。

[《聖惠方》]治療噎病。用狼的喉嚨骨曬乾後搗成粉末,放半錢到飯或飲料裡食用,效果很好。

[《摘玄方》]治療五噎。出現吞酸、多唾、嘔吐不止的情況:針刺天突穴(五分深,留針三呼時間,得氣就瀉針三吸)。針刺通關穴(在中脘穴旁各五分,針入八分深,左轉針可以幫助進食,右轉針可以調理脾胃。許氏說:這個穴位一針有四種效果,凡是下針後,過了很久感覺脾臟在磨食物、感覺針在動,這是第一種效果。接著針刺可以破壞病根,肚子裡發出聲音,這是第二種效果。接著感覺氣流到膀胱,這是第三種效果。最後感覺氣在腰後骨間流動,這是第四種效果)。

[《撮要方》]治療五噎:針刺亶中穴、中魁穴(用中指第二關節尖端艾灸,用嘴吹火滅火)。

[甄權]治療噎塞和膈氣:針刺通谷穴。

[《明堂經》]五噎的分別治療方法:氣噎,針刺亶中穴。憂噎,灸心腧穴。食噎,灸乳根穴(在乳頭左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)。勞噎,灸鬲腧穴。思噎,灸天府穴。

[《集驗方》]五噎:針刺勞宮穴、中魁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太陰穴、支溝穴、上脘穴(如果沒有好轉,再取下面的穴位:)亶中穴、太白穴、下脘穴、右關穴、脾腧穴、胃腧穴。

[仲景]寸口脈浮大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,這是大逆。脈浮表示無血,脈大表示有寒氣,寒氣相搏,就會腸鳴。醫生不知道,反而給病人喝水,讓病人大量出汗,水得到寒氣,冷熱相搏,病人就會更加吃不下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