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2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2)
1. 腸鳴
〔垣〕如胃寒泄瀉,腸鳴,於升陽除濕湯加益智仁五分,半夏五分,生薑、棗子和煎。(升陽除濕湯方見泄瀉。)
〔丹〕腹中水鳴,乃火擊動其水也,二陳湯加芩、連、梔子。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(全文見水腫。)腸鳴多屬脾胃虛。一男子腸鳴食少,臍下有塊耕動,若得下氣多乃已,已則復鳴。醫用疏氣藥與服,半年不效。予用參、術為君,甘草、連、參、枳、乾薑為臣,一帖腸鳴止,食進。
又每服吞厚朴紅豆丸,其氣耕亦平。經云:脾胃虛則腸鳴腹滿。又云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此之謂也。
肺移寒於腎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之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,濯濯如囊裹水漿之聲也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。)
〔河〕,葶藶丸,治湧水,疾行則腹鳴,如囊裹水漿之聲。
葶藶(隔紙炒),澤瀉,椒目,桑白皮,杏仁,豬苓(去黑皮,各五錢)
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二十丸,蔥白湯下,不拘時,以利為度。
運氣,腸鳴有二:
一曰土發。經云:土鬱之發,腸鳴而為數後是也。
二曰熱勝。經云:少陰在泉,熱淫所勝,病腹中腸鳴,氣上衝胸,治以鹹寒是也。
針灸,腸鳴有三法:
其一補脾。經云:脾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,食不化,取其經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是也。
其二補足太陽。經云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,補足外踝下留之五分申脈穴也。
其三取太陽。經云:腸中雷鳴,氣上衝胸,邪在大腸,刺肓之原巨虛、上廉、三里是也。
〔《甲》〕腹中常鳴,時上衝心,灸臍下。腹中腸鳴盈盈然,食不化,脅痛不得臥,煩熱,泄糜,不嗜食,胸脅搘滿,喘息而沖,鬲嘔,心痛,及傷飽,身黃,骨瘦羸,章門主之。腸鳴相逐,不可傾倒,承滿主之。腸鳴而痛,溫留主之。飲食不下,腹中雷鳴,大便不節,小便赤黃,陽綱主之。
白話文:
【腸鳴】
如果因為胃部受寒導致腹瀉,同時伴有腸鳴的症狀,可以在升陽除濕湯的基礎上加入益智仁五分和半夏五分,以及生薑和棗子一起煎煮服用。(升陽除濕湯的具體配方可參考治療腹瀉的部分。)
如果腹部內有如水般的鳴響,這是由於體內的火氣激動了水分,可以使用二陳湯,並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來調理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治療水腫的部分。)腸鳴多是由脾胃虛弱所致。有一個男性患者,腸鳴且食慾不佳,肚臍下方有硬塊且有蠕動感,每次排氣後會稍微緩解,但隨後腸鳴又會再次出現。醫生開了疏氣藥讓他服用,但半年過去仍無效。後來我使用人參、白朮作為主藥,輔以甘草、黃連、黨參、枳實、乾薑,只一劑腸鳴就停止了,食慾也有所改善。
此外,每次服藥時還會吞下厚朴紅豆丸,腸鳴的問題也得到了平息。古籍記載:脾胃虛弱就會導致腸鳴和腹部脹滿。另有一說:中氣不足,腸道就會產生痛苦的鳴叫。正是這個道理。
當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臟時,會形成所謂的湧水現象。湧水是指腹部按壓下去並不堅硬,水分聚集在大腸,快速行走時會有鳴響,聲音像水袋裏的水漿被搖晃的聲音。(詳細內容可參考診斷疾病轉變的部分。)
葶藶丸可以治療湧水,快速行走時腹部會有如水袋內水漿的鳴響。藥方包括葶藶(隔紙炒)、澤瀉、椒目、桑白皮、杏仁、豬苓(去黑皮,各五錢)。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蔥白湯送服,不限時間,以通利為標準。
根據運氣理論,腸鳴有兩種情況:
一是土發。古籍記載:當土氣鬱結而爆發,會引起腸鳴和頻繁的排便。
二是熱勝。古籍記載:當少陰之氣處於低潮,熱氣過剩,會導致腹部腸鳴,氣往上衝到胸部,治療應採用鹹寒的藥物。
針灸治療腸鳴有三種方法:
第一,補脾。古籍記載:脾虛會導致腹部脹滿和腸鳴,食物不易消化,應取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的穴位進行針灸。
第二,補足太陽。古籍記載:中氣不足,腸道會產生痛苦的鳴叫,可在腳踝外側下方留針五分,刺激申脈穴。
第三,取太陽。古籍記載:腸道中如有雷鳴聲,氣往上衝至胸部,邪氣在大腸,應針刺肓之原巨虛、上廉、三里等穴位。
腹部經常鳴響,偶爾上衝到心臟位置,可灸臍下部位。腹部腸鳴聲音明顯,食物不易消化,肋骨疼痛無法平躺,感到煩熱,排便稀爛,食慾不佳,胸部和肋骨之間感到撐脹,呼吸困難且有衝擊感,嘔吐,心痛,以及過飽造成的傷害,身體黃疸,骨瘦如柴,這些症狀都可以通過調整章門穴得到緩解。腸鳴持續不斷,令人難以忍受,可以通過刺激承滿穴來改善。腸鳴伴隨疼痛,溫留穴可以幫助緩解。飲食不順暢,腹部雷鳴,大便失調,小便顏色偏黃,陽綱穴可以幫助治療。
2. 嘔吐膈氣總論
〔潔〕論曰:吐有三,氣、積、寒也,皆從三焦論之。上焦在胃口,上通天氣,主內而不出;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腐熟水穀;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。是故上焦吐者,皆從於氣。氣者,天之陽也,其脈浮而洪,其症食已暴吐,渴欲飲水,大便燥結,氣上衝胸而發痛,其治當降氣和中。
中焦吐者,皆從於積,有陰有陽,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,其脈浮而弦,其症或先痛而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,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,檳榔、木香和其氣。下焦吐者,皆從於寒,地道也,其脈大而遲,其症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秘而不通,治法宜毒藥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,大便漸通,復以中焦藥和之,不令大腑結閉而自安也。
上潔古論三焦吐,其說蓋本於黃帝。所謂氣為上膈,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,食晬時乃反出之。其上焦食已暴吐者,今世謂之嘔吐也。中下二焦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者,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。分嘔吐膈氣為二門。
〔垣〕夫嘔、吐、噦者,俱屬於胃。胃者,總司也。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。且如嘔者,陽明也,陽明多血多氣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仲景云:嘔多雖有陽明症,慎不可下。孫真人云:嘔家多服生薑,乃嘔吐之聖藥也。氣逆者必散之,故以生薑為主。吐者太陽也,太陽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乃血病也。
有食入則吐,有食已則吐,以陳皮去白主之。噦者,少陽也,少陽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乃氣病也。以薑製半夏為主。故朱奉議治嘔吐噦,以生薑、半夏、陳皮之類是也。究其三者之源,皆因其脾虛弱,或因寒氣客胃,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。宜以丁香、藿香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生薑之類主之。
(按噦《內經》實指呃逆、今先賢誤釋為乾嘔者,非也。)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,宜察其虛實,使內消之。痰飲者必下之,當分其經,對證用藥,不可亂也。
白話文:
[嘔吐膈氣總論]
潔古先生論述道:嘔吐可分為三種類型,分別由氣滯、積滯、寒涼引起,這三種情況都可以從三焦的角度來理解。上焦位在胃口,與天氣相通,主要功能在於內部運作而不讓食物外流;中焦位在腹部中間,同樣與天氣相通,同時與地氣交匯,主要功能在於腐化和熟化食物;下焦位於肚臍下方,與地氣相通,主要功能在於排出廢物而不吸收。因此,上焦引起的嘔吐,都與氣滯有關。氣滯是因為天之陽氣受阻,脈象呈現浮而洪的特徵,症狀可能包括飯後突然嘔吐,極度口渴想喝水,大便乾燥結塊,氣往上沖胸導致疼痛。治療上應著重於降氣和調理中焦。
中焦引發的嘔吐,通常源自積滯,積滯可能是陰性或是陽性,食物與氣滯相結合形成積滯並導致疼痛,脈象顯示浮而弦的特徵,症狀可能是先痛後吐,或者先吐後痛。治療方法應使用一些稍微有毒性的藥物去除積滯,例如檳榔和木香可以幫助調理氣滯。下焦引發的嘔吐,通常是因為寒涼,脈象大而遲緩,症狀可能是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吐出來,或者晚上吃的食物到第二天早上才吐出來,小便清澈,大便祕結不通。治療上應使用一些毒性藥物疏通堵塞,溫暖寒涼之氣,大便逐漸暢通後,再使用調理中焦的藥物,避免大腸再次堵塞,從而達到自癒的效果。
上述潔古先生論述的三焦與嘔吐的關係,其理論基礎來自黃帝內經。所謂的氣滯導致上膈,食物飲料進入後又反吐出來,即為下膈,如果食物在體內停留一個晝夜才反吐出來。上焦的食後突然嘔吐,現在我們稱之為嘔吐。中焦和下焦的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吐出來,或者晚上吃的食物到第二天早上才吐出來,現在我們稱之為膈氣或反胃。我們將嘔吐和膈氣分為兩個範疇。
李杲先生認為,嘔、吐、噦,都與胃相關。胃是整體運作的總管,區別只在於氣血的多寡。例如嘔吐,是陽明經的問題,陽明經氣血旺盛,所以會有聲音和物質吐出,是氣血雙向的病症。張仲景指出,即使嘔吐伴有陽明經的症狀,也不能輕易下瀉。孫思邈表示,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,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氣逆的狀況必須散開,因此生薑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。吐,則是太陽經的問題,太陽經氣血不平衡,所以只有物質吐出而無聲音,這是血液問題。
有些人在進食後立即嘔吐,有些人在吃完一段時間後才嘔吐,這種情況可以用陳皮去掉白色部分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噦,是少陽經的問題,少陽經氣血失衡,所以只有聲音而無物質吐出,這是氣的問題。治療上可用薑製半夏作為主要手段。因此,朱丹溪治療嘔吐、噦的方子,通常包含生薑、半夏、陳皮等。歸根究底,這三種病症的根源,都是因為脾虛弱,或是因為寒涼之氣侵襲胃部,加上飲食過量或不適而導致。治療上應使用丁香、藿香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生薑等作為主要藥物。
(根據內經的描述,噦實際上指的是打嗝,但過去的學者誤解為乾嘔,這是不正確的。)如果只是因為飲食過量或不適而導致此病症,應判斷虛實情況,並從內部進行調理。對於痰飲的狀況,必須進行下瀉,並根據不同的經絡,針對症狀使用藥物,不可隨意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