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)
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 (1)
1. 卷之二十二·脾胃部
2. 腹痛
〔丹〕腹痛有寒、積熱、死血、食積、濕痰。
〔垣〕夫心胃痛及腹中諸痛,皆因勞力過甚,飲食失節,中氣不足,寒邪乘虛而入客之,故卒然而作大痛。經言得炅則止。炅者,熱也。以熱治寒,治之正也。然腹痛有部分,臟腑有高下,治之者亦宜分之。如厥心痛者,乃寒邪客於心胞絡也。前人以良薑、菖蒲大辛熱之味末之,酒調服,其痛立止,此直折之耳。
真心痛者,寒邪傷其君也,手足青至節,甚則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中脘痛者,太陰也,理中、建中、草豆蔻丸之類主之。臍腹痛者,少陰也,四逆、姜附禦寒湯之類主之。少腹痛者,厥陰也,正陽散、回陽丹、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。雜症而痛者,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。
是隨高下治之也。更循各臟部分穴俞而灸刺之。如厥心痛者,痛如針刺其心,甚者脾之痛也,取之然谷、太谿,餘臟皆然。如腹中不和而痛者,以甘草芍藥湯主之。如傷寒誤下,傳太陰腹滿而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痛甚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夏月肌熱、惡熱,脈洪疾而痛者,黃芩芍藥湯主之。
又有諸蟲痛者,如心腹懊憹作痛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善渴,涎出,面色乍青乍白乍赤,嘔吐水者,蛔咬也。以手緊按而堅持之,無令得脫,以針刺之,久持之,蟲不動,乃出針也。或《局方》化蟲丸及諸蟲之藥,量虛實用之,不可一例治也。
〔海〕秋腹痛,肌寒、惡寒,脈沉微,足太陰、足少陰主之,桂枝芍藥湯。中脘痛,太陰也,理中、建中、黃耆湯之類。臍腹痛,少陰也,四逆、真武、附子湯之類。小腹痛,厥陰也,重則正陽散、回陽丹之類,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。太陰傳少陰痛甚者,當變下利而止。
〔仲〕虛勞裡急,腹中痛,小建中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〔羅〕肝勝乘脾真定路總管劉仲美,年逾六旬,有脾胃虛熱之證。至元辛巳閏八月初,天氣陰寒,因官事勞役,渴而飲冷,夜半自利兩行。平旦予診視,其脈弦細而微,四肢冷,手心寒,唇舌皆青褐色,腹中微痛,氣短而不思飲食。予思《內經》云:色青者肝也,肝屬木。唇者脾也,脾屬士。
木剋土,故色見於唇。《難經》亦云: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於脾,故先實其脾氣,令脾不受肝之邪也。潔古先師云:假令五臟各行己勝,侮所不勝,當重實不勝,微瀉其勝,以黃耆建中加芍藥附子湯主之。且芍藥味酸,瀉其肝木,微瀉其勝。黃耆、甘草甘溫補實脾土,皆重實其勝。
桂、附辛熱,治其寒水,又助陽退陰。飴糖甘溫,補脾之不足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生薑、大棗辛甘大溫,生髮脾胃,升騰其氣,行其榮衛,能緩其急。每服一兩,依法煎服,再服而愈。黃耆建中湯倍芍藥,量虛實加附子。(本方見治虛實法。)
白話文:
腹痛
腹痛的原因有寒冷、積熱、瘀血、食物積滯和濕痰等幾種。
心胃痛和腹中各種疼痛,多是因為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節制、中氣不足,導致寒邪趁虛進入體內,所以突然發作劇烈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遇到熱就會停止」,這裡的熱,指的是用熱來治療寒邪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但是腹痛的位置不同,臟腑有高低之分,治療時也應該有所區別。像是厥心痛,是寒邪侵犯心包絡所致。過去的人會把良薑、菖蒲這類辛辣溫熱的藥材磨成粉,用酒調服,疼痛就會立刻停止,這是一種直接克制的方法。
真心痛,是寒邪傷害到心臟本身,會出現手腳發青,嚴重的話可能早上發作晚上就死亡,或者晚上發作早上就死亡。中脘痛,屬於太陰經的問題,可以用理中湯、小建中湯、草豆蔻丸等藥方來治療。肚臍周圍的腹痛,屬於少陰經的問題,可以用四逆湯、姜附禦寒湯等來治療。小腹疼痛,屬於厥陰經的問題,可以用正陽散、回陽丹、當歸四逆湯等來治療。如果疼痛是雜症引起的,可以用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、丁香楝實丸等來治療。
這些都是根據疼痛部位的高低來進行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按照各個臟腑的穴位來進行針灸。例如,厥心痛,是像針扎一樣的疼痛,嚴重時會牽連到脾臟,可以取然谷穴、太谿穴來治療,其他的臟腑也是如此。如果腹中不適導致的疼痛,可以用甘草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因為傷寒誤用了瀉藥,導致病情傳到太陰經,出現腹脹疼痛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夏天時,如果身體發熱、怕熱,脈象洪大而快,可以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。
還有一種是因為蟲引起的疼痛,例如心腹部煩悶疼痛,疼痛上下遊走,時痛時止,腹部發熱,喜歡喝水,流口水,面色時青時白時紅,還會嘔吐清水,這是蛔蟲咬引起的。可以用手緊緊按住疼痛部位,不讓蟲子跑掉,然後用針刺,按久一點,直到蟲子不動了,再拔出針。或者可以用《局方》的化蟲丸和其他驅蟲藥,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實來使用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。
秋天的腹痛,如果出現身體發冷、怕冷、脈象沉細、微弱,是足太陰經和足少陰經的問題,可以用桂枝芍藥湯來治療。中脘痛,屬於太陰經,可以用理中湯、小建中湯、黃耆湯等來治療。肚臍周圍的腹痛,屬於少陰經,可以用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附子湯等來治療。小腹疼痛,屬於厥陰經,嚴重時可以用正陽散、回陽丹等來治療,輕微時可以用當歸四逆湯等來治療。如果太陰經的病傳到了少陰經,導致疼痛加劇,就會腹瀉而止。
如果因為虛勞導致腹部肌肉緊張、腹痛,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傷寒篇)
肝氣太盛而乘犯脾胃的劉仲美先生,已經六十多歲,有脾胃虛熱的症狀。在元朝辛巳年閏八月初,天氣陰冷,因為公務勞累,口渴喝了冷水,半夜就腹瀉了兩次。早晨我看他的病,發現脈象細弱,四肢發冷,手心冰涼,嘴唇和舌頭呈現青褐色,腹部稍微疼痛,呼吸短促,沒有食慾。我認為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青色代表肝,肝屬木。嘴唇代表脾,脾屬土。木會剋土,所以顏色會顯現在嘴唇上。《難經》也說:『發現肝臟有病,就知道會傳到脾臟』,所以先要加強脾氣,讓脾臟不受肝邪的影響。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先生說:「如果五臟各自過於旺盛,就會欺負自己所剋制的臟腑,所以應該加強被欺負的臟腑,稍微削弱過於旺盛的臟腑。」因此,用黃耆建中湯加上芍藥和附子來治療。芍藥味酸,可以削弱肝木,是稍微削弱過盛的肝氣。黃耆、甘草性味甘溫,可以補益脾土,是加強被欺負的脾氣。桂枝、附子辛熱,可以治療體內的寒水,又能助陽氣來驅散陰邪。飴糖味甘溫,可以補充脾臟的不足,肝臟有急迫的病症,應該用甘味來緩和。生薑、大棗辛甘大溫,可以生發脾胃之氣,使之上升,運行營衛,可以緩和肝臟的急迫症狀。每次服用一兩,按照方法煎煮服用,再服一次就好了。黃耆建中湯可以加倍芍藥的用量,並根據體質虛實來加入附子。(這個藥方可以在治療虛實的方法中找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