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4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34)
1. 黃疸
〔丹〕五疸不要分,同是濕熱,如盦曲相似。輕者小溫中丸。重者大溫中丸。熱多者,加芩、連。濕多者,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。濕熱因倒胃氣,服下藥大便下利者,參、耆加茵陳、山梔、甘草。
〔仲〕諸病黃家,但利其小便,假令脈浮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黃耆湯。谷疸之為病,寒熱不食,食即頭眩,心胸不安,久久發黃,為谷疸,茵陳蒿湯主之。黃疸病,茵陳五苓散主之。(二方並見傷寒。)
〔羅〕,茯苓除濕湯,治黃疸氣熱,嘔吐而渴欲飲冷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得安臥,亦不思食。
白茯苓(五分),澤瀉(三分),茵陳蒿(六分),豬苓(三分),黃芩(生),黃連,山梔,防己,白朮,蒼朮,陳皮,青皮(各二分),
上㕮咀,水煎,空心服。
完顏正卿,因官事勞役,飲食不節,心火乘脾,脾氣虛弱,更以恚怒氣逆傷肝,心下痞滿,四肢困倦,身體麻木。次傳身目俱黃,微見青色,顏黑,心神煩亂,怔忡不安,兀兀欲吐,口生惡沫,飲食不化,時下完穀,小便癃閉而赤黑,辰巳之間發熱,日暮則止,至四月尤甚。予診其脈浮而緩。
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為風,緩為痹,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已行。跗陽脈緊,食谷即眩為傷脾,風寒相搏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不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宜服,茵陳梔子湯
茵陳(一錢),茯苓(五分),山梔仁,蒼朮(炒),白朮(各三錢),黃芩(生,六分),黃連,枳實(炒),豬苓(去皮),澤瀉,陳皮,防己(各二分),青皮(一分),
上㕮咀,作一服,長流水煎,食前溫服。二服可愈。山梔、茵陳能瀉濕熱而退黃,故以為君。枳實苦寒,泄心下痞滿;肺主氣,今熱傷其氣,故身體麻木,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為臣。二術苦甘溫;青皮苦辛溫,能除胃中濕熱,泄其壅滯,養其正氣。防己苦寒,能去十二經滯濕。澤瀉鹹平;茯苓、豬苓甘平,導膀胱中濕熱,利小便而去癃閉。
〔丹〕治疸,脈虛便赤,此後五方主之,治虛者驗。
白朮(一兩),人參,豬苓,茵陳(各半兩),澤瀉(七錢),山梔(炒),木通(三錢),桂枝
一婦人,年二十八歲,發黃,脈澀,經水自來不行,身髓倦怠,未曾生子。
陳皮,白朮,木通(各一兩),黃芩,歸頭,丹皮(各半兩),甘草(一錢),
分作十二帖。水煎,食前熱服。
〔《千》〕治疸,取小麥杵汁絞飲六七合,晝夜飲三四次愈。
〔《仲》〕諸疸,用豬膏半斤,亂髮如雞子大三枚,以發入膏中,煎至發盡,分再服,病自從小便中出。
〔垣〕,腎疸湯,治腎疸目黃,渾身金色,小便赤澀。
白話文:
黃疸
[丹溪] 各種黃疸不用細分,都是因為體內濕熱引起的,就像酒麴發酵一樣。輕微的可以用小溫中丸,嚴重的話用大溫中丸。如果熱象明顯,就加黃芩、黃連;濕氣重,就用茵陳五苓散,再加一些消食導滯的藥。濕熱還可能導致腸胃功能失調,如果吃了藥就拉肚子,可以考慮用人參、黃耆,再加上茵陳、山梔、甘草。
[仲景] 各種黃疸病,都要想辦法讓小便順暢。如果脈象浮,表示還有表邪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,可以考慮桂枝加黃耆湯。穀疸這種病,會出現怕冷怕熱、不想吃飯,吃了就頭暈,胸口不舒服,時間久了就會發黃,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黃疸病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。(這兩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裡都有。)
[羅謙甫] 茯苓除濕湯,可以治療黃疸,如果出現發熱、想吐而且口渴想喝冷飲,全身和臉都是黃的,小便不順暢,睡不安穩,也不想吃東西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。
藥方組成:白茯苓(五分),澤瀉(三分),茵陳蒿(六分),豬苓(三分),黃芩(生用),黃連,山梔,防己,白朮,蒼朮,陳皮,青皮(各二分)。
用法:把藥材搗碎,用水煎,空腹服用。
完顏正卿的案例
完顏正卿因為公事勞累,飲食不規律,心火旺盛,傷及脾胃,導致脾氣虛弱。加上經常生氣,氣機不順,傷到肝臟,所以出現胸悶腹脹,四肢無力,身體麻木。後來又全身和眼睛都發黃,略帶青色,臉色發黑,心神煩亂,心悸不安,想吐,口裡有不好的分泌物,吃不下東西,有時會拉出沒消化的食物,小便不暢且顏色發紅發黑,早上發燒,晚上就退燒,四月份的時候尤其嚴重。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浮而且緩慢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“寸口脈浮表示有風邪,緩表示有痹症,這個痹症不是中風,而是四肢煩悶,脾的顏色一定是黃的,這是體內有瘀熱。”腳背上的脈搏緊,吃完東西就頭暈,表示是脾胃受傷,風寒侵襲,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胃裡有濁氣,濁氣無法排出,小便不通,陰寒入侵,熱往膀胱走,所以全身發黃,這就叫穀疸。可以用茵陳梔子湯來治療。
藥方組成:茵陳(一錢),茯苓(五分),山梔仁,蒼朮(炒過),白朮(各三錢),黃芩(生用,六分),黃連,枳實(炒過),豬苓(去皮),澤瀉,陳皮,防己(各二分),青皮(一分)。
用法:把藥材搗碎,煎成一服,用流動的水煎煮,飯前溫服。吃兩服應該就可以痊癒。山梔、茵陳可以清除濕熱,所以作為主藥。枳實性味苦寒,可以消除胸悶腹脹;肺主呼吸,現在因為熱邪傷肺,所以身體麻木,用黃芩苦寒瀉火並補氣作為輔助藥。白朮、蒼朮性味苦甘溫;青皮性味苦辛溫,可以清除胃裡的濕熱,疏通堵塞,扶正祛邪。防己性味苦寒,可以去除全身經絡裡的濕氣。澤瀉性味鹹平;茯苓、豬苓性味甘平,可以引導膀胱裡的濕熱,利小便,解決小便不暢的問題。
[丹溪] 治療黃疸,如果脈虛而且小便發紅,可以用以下五個方子,用來治療虛證效果很好。
藥方組成:白朮(一兩),人參,豬苓,茵陳(各半兩),澤瀉(七錢),山梔(炒過),木通(三錢),桂枝。
有一位婦女,二十八歲,出現黃疸,脈象澀,月經不來,身體疲憊,沒有生育過。
藥方組成:陳皮,白朮,木通(各一兩),黃芩,當歸頭,丹皮(各半兩),甘草(一錢)。
用法:把藥分成十二帖,用水煎,飯前熱服。
[《千金方》] 治療黃疸,可以用小麥搗汁,絞取六七合飲用,早晚喝三四次,就可以治癒。
[仲景] 治療各種黃疸,可以用豬油半斤,頭髮像雞蛋大小的三團,把頭髮放進豬油裡煎,煎到頭髮都沒了,分兩次服用,病邪就會從小便排出。
[李杲] 腎疸湯,可以治療因為腎臟問題引起的黃疸,眼睛發黃,全身金黃色,小便赤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