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6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6)
1. 渴而多飲為上消
木瓜,紫蘇葉,桂(各一兩),烏梅肉(一兩),赤茯苓(一兩),一方有神麯、豆粉。
上為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。噙化一丸,嚥下。(齒屬腎水故也。)
又方
百藥煎,烏梅肉,紫蘇葉,人參,甘草,麥門冬
上等分,為細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噙化。
芷梅湯
烏梅肉,甘草(各三分),百藥煎(一兩),白芷(半兩),白檀(三錢),
上為細末,湯點服。
運氣渴有二:
一曰熱助心盛而渴。經云:少陽司天之政,三之氣,炎暑至,民病渴。又云:少陰之復,渴而欲飲。又云:少陽之復,嗌絡焦槁,渴引水漿,治以諸寒劑是也。
二曰寒攻心虛而渴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火上從,嗌乾善渴。又云: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民病嗌乾,渴而欲飲。又云:寒水太過,上臨太陽,民病渴而妄冒,治以諸熱是也。
〔丹〕治消渴,用繅絲湯飲之,能引腎氣上行朝於口。
〔仲〕吐酸,欲得水而貪飲者,,文蛤飲,主之,兼治微風,脈緊,頭痛。
文蛤(五兩),麻黃,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石膏(五兩),杏仁(五十粒),大棗(十二枚)
上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,汗愈。
〔垣〕,甘草石膏湯,治渴病全愈再劇,舌白滑微腫,咽喉嚥唾覺痛,嗌腫,時渴飲冷,白沫如膠,飲冷乃止。
升麻(一錢五分),柴胡(七分),甘草根(五分),黃柏(一錢),石膏(六分),杏仁(六個),桃仁,防風根,荊芥穗,生地(各一錢),熟地(三分),黃連(三分),知母(一錢),細辛(一分),紅花(少許),小椒(三個),歸身(一錢),
上水煎,去渣,食後熱服。
針灸口渴咽乾有四法:
其一取心。經云:心手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嗌乾,心痛,渴而欲飲,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。
其二取肺、大腸。經云:大腸手陽明之脈,所生病者,目黃口乾,隨盛虛寒熱陷下以施補瀉疾留之法也。
又云:肺虛則少氣,耳聾嗌乾,取其經太陰太陽之外,厥陰內血者是也。
其三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口熱舌乾,咽腫嗌乾,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。又云:嗌乾口中熱如膠,取足少陰是也。
其四取肝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是動病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,隨盛虛寒熱陷下取之。
〔《密》〕(消渴,經百日以上者,不可刺灸,刺灸則瘡口病水不止),玉液(一分,瀉見血訖,取下穴),三里(瀉訖如前,補玉液一分,再取下穴),關元(瀉訖再取廉泉。)
〔《集》〕又法:金津,玉液,承漿(不已再取),海泉,人中,廉泉,腎俞,氣海
〔東〕小腸俞陽池(各灸之。)廉泉(出惡血方已。)又法:胃腧,心腧,膻中(各灸之。)又法:承漿,然谷,勞宮,曲池,意舍,關元(各灸之。)
白話文:
[渴而多飲為上消]
藥方一:
木瓜、紫蘇葉、桂枝(各一兩)、烏梅肉(一兩)、赤茯苓(一兩)。有些方子會加入神麯和豆粉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彈珠一樣。每次含化一丸,慢慢吞下。(這是因為牙齒屬於腎水的一部分。)
藥方二:
百藥煎、烏梅肉、紫蘇葉、人參、甘草、麥門冬。
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細粉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彈珠一樣。每次含化。
芷梅湯:
烏梅肉、甘草(各三分)、百藥煎(一兩)、白芷(半兩)、白檀(三錢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熱水沖泡後服用。
由於氣機運轉失常引起的口渴有兩種情況:
一、熱邪助長心火旺盛導致口渴。如同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少陽司天時節,三之氣候時,炎熱暑氣到來,人們會感到口渴。又說:少陰之氣復歸時,會口渴想喝水。又說:少陽之氣復歸時,會咽喉乾燥,口渴想喝水,這類情況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
二、寒邪侵襲導致心氣虛弱而口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太陽司天時節,寒氣下降,心火會上炎,導致咽喉乾燥而口渴。又說:太陽司天時節,寒氣過盛,人們會感到咽喉乾燥,口渴想喝水。又說:寒水過於旺盛,侵犯太陽經脈,人們會感到口渴、神志不清,這類情況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丹溪先生的說法: 治療消渴病,用煮繅絲的水來服用,可以引導腎氣向上運行至口中。
仲景先生的說法: 如果出現吐酸水、想喝水而且喝個不停的症狀,可以用文蛤湯來治療,同時也可以治療輕微的風邪、脈象緊繃、頭痛等症狀。
文蛤湯的配方: 文蛤(五兩)、麻黃、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、石膏(五兩)、杏仁(五十粒)、大棗(十二枚)。將以上藥材稍加搗碎,用水七升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,出汗後病就好轉。
李東垣先生的說法: 甘草石膏湯,可以治療口渴病,痊癒後又復發的,舌苔白滑微微腫脹,咽喉吞嚥時感覺疼痛,咽喉腫脹,時常感到口渴想喝冷水,吐出的白色唾沫像膠水一樣,喝冷水後才會稍微緩解。
甘草石膏湯的配方: 升麻(一錢五分)、柴胡(七分)、甘草根(五分)、黃柏(一錢)、石膏(六分)、杏仁(六個)、桃仁、防風根、荊芥穗、生地(各一錢)、熟地(三分)、黃連(三分)、知母(一錢)、細辛(一分)、紅花(少許)、小椒(三個)、當歸身(一錢)。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去除藥渣,飯後溫熱服用。
針灸治療口渴咽乾有四種方法:
一、取心經的穴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手少陰經脈發病時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需要根據病情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來選擇相應的穴位。
二、取肺經和大腸經的穴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大腸手陽明經脈發病時,會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等症狀,需要根據病情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來選擇相應的穴位,並採用不同的針灸手法。又說:肺氣虛弱會導致氣短、耳聾、咽喉乾燥,可以取肺經和太陽經以外的穴位,以及厥陰經內血的穴位。
三、取腎經的穴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腎足少陰經脈發病時,會出現口內發熱、舌頭乾燥、咽喉腫痛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需要根據病情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來選擇相應的穴位。又說:如果感到咽喉乾燥,口內發熱如膠水,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。
四、取肝經的穴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肝足厥陰經脈發病嚴重時,會出現咽喉乾燥、面色灰暗、皮膚脫落等症狀,需要根據病情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來選擇相應的穴位。
《醫學密傳》的說法: 消渴病超過一百天以上的,不宜進行針灸治療,如果針灸治療可能會導致傷口流水不止。可以針刺玉液穴,瀉血後,取下穴。針刺足三里穴,瀉血後如前,補玉液穴一分,再取下穴。針刺關元穴,瀉血後,再取廉泉穴。
《醫學集成》的說法: 還有其他方法:針刺金津穴、玉液穴、承漿穴(如果效果不佳,再取以下穴位),海泉穴、人中穴、廉泉穴、腎俞穴、氣海穴。
李東垣先生的說法: 可以灸小腸俞穴和陽池穴。灸廉泉穴,直到排出惡血才算有效。還有其他方法:灸胃俞穴、心俞穴、膻中穴。還有方法:灸承漿穴、然谷穴、勞宮穴、曲池穴、意舍穴、關元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