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4)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24)
1. 渴而多飲為上消
〔丹〕治消渴,養氣、降火、生血為主。栝蔞根,治消渴之神藥。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(全文見診病傳變王注云:心脅兩間中有斜膈膜,膈膜下際內連於橫膈膜,故心熱入肺,久久傳化,內為膈熱,消渴而多飲也。)
〔垣〕潔古云:能食而渴者,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。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加葛根,大作湯劑廣服之。
〔《保》〕,人參石膏湯,治膈消。上焦煩渴,不欲多食。
人參(五錢),石膏(一兩),知母(七錢),甘草(四錢),
每服五錢,水煎,食後溫服。
〔錢〕,加減地骨皮散,治上消。
知母,柴胡,甘草(炙),半夏,地骨皮,赤茯苓,白芍藥,黃耆,石膏,黃芩,桔梗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姜五片,水煎,食遠溫服。
〔垣〕,白朮散,治虛熱而渴。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甘草(各一兩),乾葛(二兩),藿香(一兩,去土),木香(一兩),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煎溫服。如飲水多,多與服之。(海藏云:四君子加減法,治濕勝氣脫,泄利太過。)
〔海〕治脾胃虛弱,大渴不止而食少,小便不利,大便不調,精神短少,腹窄狹如繩束之。
白茯苓(去皮),橘紅(各一兩),生薑(半兩),
上為末,煉蜜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二丸,白湯化,空心服。忌生冷硬物、怒發、思慮過度。如脈弦或腹中急甚者,加甘草三錢。
〔易老,〕門冬飲子,治老、弱、虛人大渴。
人參,枸杞子,白茯苓,甘草(各三分),五味子(半兩),麥門冬(去心,半兩),姜水煎服。
〔羅〕,門冬飲子,治膈消。胸滿心煩,精神短少,多為消病。
知母,甘草(炙),栝蔞仁,五味子,人參,葛根,茯神,生地,麥門冬(各一兩),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加竹葉十四片同煎。
〔垣〕小便不利而渴,知內有濕也。小便自利而渴,知內有燥也。濕宜泄之;燥宜潤之。
〔仲〕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宜利小便、發汗,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〔《本》〕火府丹治消渴。(方見淋。)
壬戌年,一卒病渴,日飲水三斗,不食者三月,心中煩悶。時已十月,予謂心中有伏熱,與此藥數服,每服五十丸,溫水下。越二日來謝云:當日三服渴止,又次日三服,飲食如故。此方本治淋,用以治渴效,信乎藥要變通用之。
〔藏器〕石燕,主消渴,同水牛鼻和煮飲之。
渴而小便自利諸方,並見下消燥熱條。
〔垣〕神效生津甘露飲子。(方見下消燥熱條。)
〔丹〕消渴泄瀉。先用白芍、白朮各炒為末調服,後隨症用藥。
〔垣〕,止渴潤燥湯,治消渴,大便乾燥,喜溫飲,陰頭短縮,舌上白燥,唇裂口乾,眼澀難開,及於黑處,如見浮雲。
白話文:
[渴而多飲為上消]
**[朱丹溪]**治療消渴病,主要以滋養氣血、降低火氣、滋生血液為原則。天花粉(栝蔞根)是治療消渴病的神藥。當心臟的熱氣傳到肺部,就會轉變成膈熱(橫膈膜部位的熱),(這段話出自《診病傳變王注》:心臟與脅肋之間有斜向的膈膜,膈膜下端與橫膈膜相連,所以心臟的熱氣進入肺部,久而久之就會轉化成膈熱,導致消渴且多飲。)
**[李東垣]**李東垣說:能吃卻口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;不能吃卻口渴的,用錢氏白朮散加葛根,大量煎煮成湯藥服用。
**[《保命集》]**用人參石膏湯來治療膈消,這種情況是上焦(身體上部)煩熱口渴,不想吃東西。
人參(五錢)、石膏(一兩)、知母(七錢)、甘草(四錢)。 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,飯後溫服。
**[錢乙]**用加減地骨皮散來治療上消。 知母、柴胡、炙甘草、半夏、地骨皮、赤茯苓、白芍藥、黃耆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 把這些藥材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五片,用水煎煮,空腹時溫服。
**[李東垣]**用白朮散來治療因虛熱而口渴的狀況。 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(各一兩)、乾葛(二兩)、藿香(一兩,去除泥土)、木香(一兩)。 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煎煮後溫服。如果喝水很多,可以多服用。(張海藏說:這是四君子湯的加減法,可以治療濕氣過盛、氣虛脫散、腹瀉過度的情況。)
**[張海藏]**治療脾胃虛弱,導致非常口渴卻吃不下東西,小便不順暢,大便不正常,精神不振,腹部感覺像被繩子束縛一樣狹窄的情況。 白茯苓(去皮)、橘紅(各一兩)、生薑(半兩) 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兩丸,用白開水化開,空腹服用。忌吃生冷、堅硬的食物,避免生氣、過度思慮。如果脈象弦急,或腹部非常疼痛,可以加甘草三錢。
**[易老]**用麥門冬飲子來治療年老體弱、虛弱的人口渴的狀況。 人參、枸杞子、白茯苓、甘草(各三分)、五味子(半兩)、麥門冬(去心,半兩)。 用水煎煮服用。
**[羅天益]**用麥門冬飲子來治療膈消,這種情況會出現胸悶、心煩、精神不振,多半是因為消渴病引起的。 知母、炙甘草、栝蔞仁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葛根、茯神、生地、麥門冬(各一兩)。 把這些藥材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十四片竹葉一起煎煮。
**[李東垣]**小便不順暢卻口渴,表示體內有濕氣;小便順暢卻口渴,表示體內有燥熱。有濕氣就應該排濕,有燥熱就應該滋潤。
**[張仲景]**脈象浮滑,小便不順暢,稍有發熱且口渴的,應該利小便、發汗,用五苓散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傷寒論》中)脈象浮滑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的,用豬苓湯來治療。(藥方在《傷寒論》中)
**[《本事方》]**用火府丹來治療消渴病。(藥方在治療淋病的章節)
壬戌年,有一個士兵患了口渴病,每天喝三斗水,三個月都吃不下東西,心中煩悶。當時已是十月,我認為他心中有潛伏的熱氣,就給他服用這個藥方數次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過了兩天,他來感謝我,說當天服用了三次藥就止住了口渴,第二天又服用了三次,飲食就恢復正常了。這個藥方本來是治療淋病的,用來治療口渴也有效果,可見藥物需要靈活應用。
**[陳藏器]**石燕可以治療消渴病,與水牛的鼻皮一起煮水喝。
關於口渴且小便順暢的各種藥方,都記載在下消燥熱的章節。
**[李東垣]**神效生津甘露飲子的藥方(在下消燥熱的章節中)。
**[朱丹溪]**如果消渴病引起腹瀉,先用炒過的白芍、白朮磨成粉末調服,之後再根據具體病情用藥。
**[李東垣]**止渴潤燥湯,治療消渴病,症狀包括大便乾燥,喜歡喝溫水,陰莖頭萎縮,舌頭上乾燥泛白,嘴唇乾裂,眼睛乾澀難以睜開,甚至黑眼珠部位感覺像看到浮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