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 (1)

1. 卷之二十一·脾胃門

2. 內傷飲食

〔垣〕飲食傷論陰陽應象論云: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痹論云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此乃混言之也。分之為二:飲也,食也。飲者,水也,無形之氣也。因而大飲則氣逆,形寒飲冷則傷肺,肺病則為喘咳、為腫、為水瀉。輕則當發汗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。

解酲湯、五苓散、生薑、半夏、枳實、白朮之類是也。如重而蓄積為滿者,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之屬利下之,此其治法也。食者,物也,有形之血也。如生氣通天論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云:食傷太陰、厥陰,寸口大於人迎兩倍、三倍者,或嘔吐,或痞滿,或下痢腸澼,當分寒熱輕重治之。輕則內消,重則除下。

如傷寒物者,半夏、神麯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之類主之。如傷熱物者,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麥糵、黃連、大黃之類主之。亦有宜吐者,陰陽應象論云:在上者因而越之,瓜蒂散之屬主之。然而不可過劑,過則反傷腸胃。蓋先因飲食自傷,又加之以藥過,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,食愈難消矣,漸至羸困。

故五常政大論云: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小毒治病,十去其七;常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不可過之。此聖人之深戒也。

〔丹〕傷食惡食者,胸中有物。導痰補脾,二陳湯加白朮、山楂、川芎、蒼朮。

〔垣〕,五苓散,治煩渴飲水過多,或水入即吐,心中淡淡,停濕在內,小便不利。

肉桂(一兩),豬苓,茯苓,白朮(各一兩五錢),澤瀉(二兩五錢),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熱湯調下,不拘時候服訖,多飲熱湯,取汗出愈。治傷冷飲者,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朮丸。治傷飲不惡寒,胸中微覺夯悶,身重,飲食不化者,或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去桂,依前斟酌服之。如瘀熱在裡,身發黃疸,食前濃煎茵陳湯,調服愈。

除濕散,治傷馬、牛乳酪,及冰水一切冷物。

半夏(湯泡,三錢),車前子(炒,五錢),甘草(炙,二錢),紅花(二錢),茯苓(七錢),乾薑(三錢),澤瀉(半兩),
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食前白湯調下。

〔丹〕,導飲丸,治水飲。

吳茱萸(三錢),白茯苓(一兩),黃連(五錢),蒼朮(一兩),獨活(七錢),
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服。

〔丹〕,茱萸丸,治飲。

用六一散一料,加吳茱萸一兩,水丸服。

〔垣〕酒者,大熱有毒,氣味俱陽,乃無形之物也。若傷之,止當發散,汗出則愈矣。其次莫如利小便,乃上下分消其濕。今之病酒者,往往服酒症丸大熱之藥下之,又有用牽牛、大黃下之者,是無形元氣受病,反下有形陰血,乖誤甚矣。酒性大熱,已傷元氣,而復重瀉之,亦損腎水真陰,及有形血氣俱為不足。

白話文:

內傷飲食

(李杲)的《飲食傷論》根據《陰陽應象論》的觀點說,水穀的寒熱性質,如果感應到人體,會傷害六腑。《痹論》說,陰氣在靜止時可以藏納精神,躁動則會消亡。飲食過量,腸胃就會受傷。這是籠統地說。現在把它分為兩類:飲和食。飲,指水,是無形之氣。過量飲水會導致氣逆。如果喝寒冷的飲料,會傷害肺,肺病會導致喘咳、腫脹、水瀉。輕微的可以發汗、利小便,使身體上下分消濕氣。

解酲湯、五苓散、生薑、半夏、枳實、白朮等藥可以治療這類情況。如果病情嚴重且積蓄導致腹脹,可以使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、牽牛等藥瀉下,這是治療方法。食,指食物,是有形的物質和血液。就像《生氣通天論》所說,如果暴飲暴食,筋脈會鬆弛,導致腸澼和痔瘡。又說,飲食損傷太陰和厥陰經,導致寸口的脈搏比人迎脈大兩倍或三倍,可能會出現嘔吐、腹脹、或腹瀉腸澼。需要根據寒熱輕重來治療。輕微的可以內消,嚴重的則需要瀉下。

如果因寒涼食物受傷,可以用半夏、神曲、乾薑、三稜、廣朮、巴豆等藥治療。如果因熱性食物受傷,可以用枳實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麥芽、黃連、大黃等藥治療。也有適合用催吐的方法,就像《陰陽應象論》所說,在上部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排除,可以使用瓜蒂散之類的藥。但是用藥量不能過多,過多反而會傷害腸胃。這是因為先因飲食損傷,又因藥物過量,導致腸胃再次受損,氣機無法運化,食物更難消化,逐漸衰弱。

所以《五常政大論》說,用大毒藥物治病,能去除十分之六的病邪;小毒藥物治病,能去除十分之七;常毒藥物治病,能去除十分之八;無毒藥物治病,能去除十分之九。用藥不能過量。這是聖人的深刻告誡。

(朱丹溪)認為,食物傷害導致胸中有異物,可以採用導痰、健脾的方法,使用二陳湯加白朮、山楂、川芎、蒼朮。

(李杲)認為,五苓散可以治療煩渴、飲水過多、或喝水就吐、心中不適、體內濕氣停滯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
五苓散的組成是:肉桂(一兩),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一兩五錢),澤瀉(二兩五錢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水調服,不拘時間,服藥後多喝熱水,以發汗為佳。治療因寒冷飲品受傷,可以用煎好的五苓散送服半夏枳朮丸。治療因飲水受傷而不怕冷、胸中感覺輕微悶脹、身體沉重、飲食不消化、或小便不利的症狀,可以使用去掉肉桂的五苓散,按照上述方法服用。如果體內有瘀熱,出現黃疸,可以在飯前用濃煎的茵陳湯調服。

除濕散,可以用來治療因馬奶、牛乳酪、及冰水等一切寒冷食物導致的傷病。

除濕散的組成是:半夏(用湯泡過,三錢),車前子(炒過,五錢),甘草(炙過,二錢),紅花(二錢),茯苓(七錢),乾薑(三錢),澤瀉(半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飯前用白開水調服。

(朱丹溪)認為,導飲丸可以用來治療水飲。

導飲丸的組成是:吳茱萸(三錢),白茯苓(一兩),黃連(五錢),蒼朮(一兩),獨活(七錢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神曲糊製成丸服用。

(朱丹溪)認為,茱萸丸可以治療飲。

使用六一散一料,加入吳茱萸一兩,用水製成藥丸服用。

(李杲)認為,酒是性大熱且有毒性的物質,氣味都屬陽,是無形之物。如果因飲酒而受傷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其次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,使上下分消濕氣。現在患酒病的人,往往服用酒症丸之類的大熱藥物來瀉下,也有人用牽牛、大黃來瀉下的,這是無形的元氣受病,反而瀉有形的陰血,是錯誤的。酒性大熱,已經損傷元氣,又用瀉下的方法,也會損耗腎水真陰,導致有形的血氣都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