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6)
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16)
1. 雜瘡
〔世〕治葡萄瘡。瘡頭如葡萄色,四圍腫起。先追膿盡,次用冰梅當瘡頭罨之,神效。
〔《本》〕江左有商人,左膊上有瘡如人面,亦無他苦。商人戲滴酒口中,其面亦赤色。以物食之亦能食,食多則覺膊肉脹起,或不食之則臂痹。有善醫者,教其歷試諸藥無苦,至貝母,其瘡乃聚眉閉口。商人喜曰:此藥可治也。因以小葦筒磨貝母水灌之,數日成痂,遂愈。不知何疾也?或曰:此人面瘡。
〔丹〕天泡瘡。通聖散及蚯蚓泥略炒,蜜調敷妙。從肚皮起者,裡熱發外,速服通聖散。
〔《外》〕天行斑瘡,須臾遍身皆戴白漿,此惡毒氣。永徽四年,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,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,即止。
〔孫〕卒得惡瘡不識者,燒苦竹葉和雞子黃敷。
白話文:
[雜瘡]
[世間治療葡萄瘡的方法。這種瘡的頭部呈現出像葡萄一般的顏色,四周會腫脹起來。首先,要將膿血排乾淨,接著使用冰梅敷在瘡的頭部,效果神奇。
根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江左有一位商人,他的左臂上長了一個形狀如人臉的瘡,除了這個瘡並沒有其他病痛。有一天,商人生性玩樂,將酒滴入瘡的口中,結果發現瘡的顏色變紅了。甚至當他用食物去餵養它時,它竟然可以吃下去,吃的越多,他覺得手臂的肌肉越漲大,若不餵食,則手臂會感到麻木。後來,有位高明的醫生告訴他,可以嘗試各種藥物看哪種不會讓瘡痛苦,結果發現貝母這味藥,使瘡的眉毛皺在一起,嘴巴緊閉。商人高興地說:這藥可以治好我的瘡。於是,他用小葦筒裝著研磨過的貝母水灌入瘡中,幾天後,瘡就結成了痂,隨即痊癒。但至今仍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病,有人說,那是人面瘡。
丹溪先生記載,對於天泡瘡,使用通聖散以及炒過的蚯蚓泥,再以蜂蜜調和後敷上,效果極佳。如果瘡從肚皮開始長起,那是因為體內熱氣過旺導致的,應快速服用通聖散。
根據《外科精義》所述,天行斑瘡,短時間內全身都覆蓋著白色漿液,這是因為身體中的惡毒之氣。在永徽四年,這種瘡從西域傳到海內,只要煮葵菜葉加上蒜末食用,就可以止住。
孫思邈記載,突然得到一種不認識的惡瘡,可以燒烤苦竹葉混合雞蛋黃敷在瘡上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