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·心小腸部 (3)

1.

痤,小癤,世謂之熱癤是也。王注云:大如酸棗,或如豆,色赤而內有膿血也。

〔海〕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,痱為瘡癤也。

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郁乃痤。痤色赤,䐜內有膿血。

旋覆花丸

旋覆花(三兩),防風,白芷,甘菊,南星,半夏,石膏,川芎,陳皮,白附子(各半兩),蠍梢,殭蠶(炒。各三錢),

上細末,姜糊丸桐子大。薑湯下三五十丸,食後。

白話文:

【痤瘡】

痤瘡,也就是俗稱的小癤子,人們常稱之爲熱癤。據王氏註解,這種痤瘡大小如同酸棗或是豆粒,呈現紅色且內含膿血。

【海氏論點】

出汗後若身體溼潤未乾,就可能產生痤瘡與痱子,而痱子最終會演變成爲瘡癤。

勞作後汗水未乾就吹風受寒,導致皮膚受到冷風的侵襲,就會形成痤瘡。痤瘡顏色爲紅色,裏面含有膿血。

【旋覆花丸配方】

旋覆花(三兩)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菊、南星、半夏、石膏、川芎、陳皮、白附子(各半兩)、蠍梢、殭蠶(炒過,各三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姜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飯後以薑湯送服三五十顆。

2.

疹似傷寒,暴發暴消,世訛為瘄子者是也。疥似疹而延歲月,或乾溼癢痛不一,經所謂癮疹是也。癬亦延歲月,干而不濕,癢而不痛是也。

〔丹〕疹屬熱,與痰在肺,清肺火降痰,或解散出汗,亦有可下者。疹在表者,消毒飲子、防風通聖散;在裡者,大柴胡湯、四順飲子;虛者,補中益氣湯,皆同傷寒施治也。

〔《聖》〕治風疹入腹,身體強,舌乾燥。用蔓青子三兩為末,每服溫酒下一錢匕。

運氣疹者有二:

一曰熱。經云:火鬱之發,民病瘍痱。又云:歲木不及,燥乃大行,復則炎暑,流火、瘡瘍、痱疹。又云:少陰之復,民病痱疹是也。

二曰風。經云: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,復則大風暴發,肌肉疹發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【疹】

疹子的表現很像傷寒,會突然爆發又快速消失,人們常誤以為是出疹子。而疥癬雖然看起來和疹子類似,但會持續好幾個月,有的乾燥,有的濕潤,有的癢,有的痛,各種情況都有,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癢疹。而癬症同樣會持續好幾個月,特徵是皮膚乾燥而不濕潤,只會癢不會痛。

【丹】

疹子通常是由熱邪和痰濕在肺部引起,治療方法為清肺火、降痰,或者發汗解表,有些情況下還可以使用瀉下法。若疹子在肌表,可用消毒飲子、防風通聖散;若在裡,則用大柴胡湯、四順飲子;若是體虛引發的疹子,可用補中益氣湯,這些都和治療傷寒的方式相同。

【《聖》】

治療風疹進入腹部,造成身體僵硬,舌頭乾燥的情況,可以用蔓青子三兩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用溫酒送服一錢。

根據運氣理論,疹子可分為兩種:

一是熱疹。經典中提到:當火氣鬱積,百姓會罹患瘍痱。又說:當木運不足,燥氣盛行,反氣來襲時,會有炎熱的天氣,導致流火、瘡瘍、痱疹等病症。再說:當少陰之氣反撲,百姓會罹患痱疹。

二是風疹。經典中提到:當水運不足,濕氣盛行,反氣來襲時,會有大風暴發,導致肌肉疹子的出現。

3.

〔河〕防風通聖散,治風熱瘡疥久不愈。(方見癇門。)

〔丹〕朱院君,三十餘,久患癮疹,身痹而紫色,可與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,為極細末。每二錢,水盞半,入薑汁令辣煎,食前熱飲之。

麻黃飲,治上體生瘡,或癢或痛,黃水浸淫,結痂堆起,延蔓於三陽之分,根窠小,帶紅腫,此是濕熱症。

麻黃(半兩,去根留節),防風(半兩),羌活,石膏(六錢半,煅),黃芩(四錢),滑石(一兩),陳皮,紫萍(各七錢半),鼠黏子(七錢半),縮砂(二錢半),蒼耳草(三錢半),蒼朮(半兩),生甘草(三錢半),薄荷葉(一錢半),荊芥(二錢半),

上㕮咀,每六錢重,水一鍾半,猛火煎取六分,入好酒四五滴,去渣,熱服。須得通身有汗,其瘡自安。甚者,服至百服之後,看汗出到何處,若自上而下出過腳𦚼䐐,其瘡自愈。

〔《局》〕,消毒散丹溪云:消毒散氣,表藥也。)

防風(一兩),甘草(二兩),荊芥穗(三兩),黍黏子(四兩),
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,食後溫服。

〔初虞世〕治皮膚風熱,遍身生癮疹。牛蒡子、浮萍等分,以薄荷湯調下二錢,日二服。

〔丹〕何小官生瘡,小便黃,用通聖散一錢半煎,下黃精丸。

楊三哥女生瘡,午後發熱,日間惡寒,形削食少。

白朮(二錢),連翹(一錢),煎下黃精丸三十粒。

〔垣〕每風瘡、大風病相似。好桑葉洗蒸一宿,日乾,末,湯下二錢匕。(《經驗方》)

〔《聖》〕治風,遍身癮疹,疼痛成瘡。用白殭蠶少許,焙黃細研為末,酒服立瘥。

〔子和〕穎皋韓吉卿,自髀至足生濕䘌,大者如錢,小者如豆,癢則搔破,水到則浸淫,狀類蟲行袴襪。愈而復生,瘢痕成凹,十餘年不瘥。戴人哂之曰:此濕䘌瘡也。由水濕而得,故多在足下。以舟車、浚川大下十餘行,一去如掃。

〔《山》〕癮疹入腹,亦能殺人。用蠶砂濃煎湯,洗之。

〔《衍》〕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,癢痛不可任,連腦脛臍腹及近隱處皆然,涎痰亦多,夜不得睡。以苦參末一兩,皂角二兩,水一升,揉濾取汁,銀石器熬成膏,和苦參為丸如桐子大。食後溫水服二十丸,次日便愈。

〔子和〕有樵夫來買苦參,欲治疥。不識藥性緩急,但聞人言可治,濃煎一碗服之。須臾大吐涎一盆,三二日疥作痂矣。

〔丹〕,一上散,治諸般疥瘡,或痛或癢,或喜湯火烘洗者。

蛇床子(一兩,略炒),雄黃(一兩,另研),硫黃(二錢半,另研),白礬(半兩),黃連(半兩),黑狗脊(一兩),寒水石(一兩,另研),斑蝥(十四個,去翅足),吳茱萸(三錢),白膠香(一兩,銅銚溶過,傾干石頭上放冷,研)

白話文:

[疥]

[河] 防風通聖散,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瘡疥,這種病很久都無法痊癒。(這個藥方在《癇門》那裡可以找到。)

[丹] 朱院君,三十多歲,長期患有皮膚瘙癢起疹子的毛病,身體發麻而且皮膚呈現紫色。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,再加入牛蒡子,磨成非常細的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半盞水,加入薑汁煎煮到有辣味,在飯前熱熱地喝下去。

麻黃飲,可以治療上半身長的瘡,這些瘡可能癢也可能痛,流出黃色的液體,結痂後堆積起來,並且蔓延到身體的陽面部位。這些瘡的根部小,帶有紅腫,這是因為濕熱引起的。

藥方包括:麻黃(半兩,去掉根部保留莖節),防風(半兩),羌活,石膏(六錢半,煅燒過),黃芩(四錢),滑石(一兩),陳皮,紫萍(各七錢半),鼠黏子(七錢半),縮砂(二錢半),蒼耳草(三錢半),蒼朮(半兩),生甘草(三錢半),薄荷葉(一錢半),荊芥(二錢半)。

把上面的藥材切碎,每次用六錢的藥,加入一碗半的水,用大火煎煮到剩六分,再加入四五滴好酒,把藥渣去掉,趁熱服用。必須要讓身體出汗,這些瘡才會好。嚴重的病人,需要服用一百多帖藥後,觀察汗從哪裡開始出,如果汗從上面開始,一直出到腳踝,那麼這個瘡就會痊癒。

[《局》] 消毒散,丹溪說:消毒散是治療體表的藥。

藥方包括:防風(一兩),甘草(二兩),荊芥穗(三兩),黍黏子(四兩)。

把上面的藥材磨成粗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煎煮到剩七分,把藥渣去掉,飯後溫服。

[初虞世] 可以治療因為皮膚受到風熱侵襲,導致全身長出像蕁麻疹一樣的疹子。用牛蒡子、浮萍等份,用薄荷湯調服二錢,一天服用兩次。

[丹] 何小官長了瘡,小便發黃,用通聖散一錢半煎藥,再配著黃精丸一起服用。

楊三哥的女兒長瘡,午後發熱,白天怕冷,身體消瘦,食慾不振。

用白朮(二錢),連翹(一錢),煎藥後配著黃精丸三十粒一起服用。

[垣] 像風瘡、癩病這種病很相似。用好的桑葉洗乾淨蒸一個晚上,曬乾後磨成粉末,用湯送服二錢。(《經驗方》)

[《聖》] 可以治療風邪侵襲,導致全身長出像蕁麻疹一樣的疹子,並且疼痛形成瘡。用少量白殭蠶,烘烤後磨成細粉,用酒送服,很快就會痊癒。

[子和] 穎皋的韓吉卿,從大腿到腳長了濕瘡,大的像銅錢,小的像豆子,癢了就抓破,碰到水就會擴散蔓延,看起來像蟲子在褲子或襪子上爬。好了又會復發,留下的疤痕凹凸不平,十多年都無法痊癒。戴人嘲笑他說:這是濕瘡,是水濕引起的,所以大多長在腳上。讓他服用舟車、浚川,大量排泄了十幾次,病情就完全消失了。

[《山》] 蕁麻疹如果進入腹部,也可能會致命。可以用蠶砂煮濃湯,用來清洗患處。

[《衍》] 有人全身長滿了風熱引起的細小疹子,又癢又痛難以忍受,連頭、小腿、肚臍、腹部和靠近陰部的地方都是這樣,痰也很多,晚上睡不著。用苦參末一兩,皂角二兩,加入一升水,揉搓過濾取汁,用銀石器熬成膏,再和苦參一起做成丸子,像桐子那麼大。飯後用溫水服用二十丸,第二天就好了。

[子和] 有個樵夫來買苦參,想用來治療疥瘡。他不了解藥性是快還是慢,只是聽別人說可以治療,就用濃煎了一碗服用。不一會兒就吐出了一盆口水,兩三天後,疥瘡就結痂了。

[丹],一種叫做「一上散」的藥,可以治療各種疥瘡,無論是痛還是癢,還是喜歡用熱水或者火烘烤的。

藥方包括:蛇床子(一兩,稍微炒過),雄黃(一兩,另外研磨),硫黃(二錢半,另外研磨),白礬(半兩),黃連(半兩),黑狗脊(一兩),寒水石(一兩,另外研磨),斑蝥(十四個,去掉翅膀和腳),吳茱萸(三錢),白膠香(一兩,用銅器加熱融化,倒在石頭上冷卻後再研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