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九·心小腸部 (6)

1. 疔瘡

疔瘡皆生四肢,發黃疱,中或紫黑,必先癢後痛,先寒後熱也。

〔羅〕丙午歲,予居藁城,人多患疔瘡。縣尹董公謂予曰:今歲患疔瘡者極多,貧民無力醫治,近於史侯處得數方,用之者無不效,官給藥錢,君當舍手治之。遂諾其語。董公榜示通衢,命予施藥,如此一年,全活甚眾。其用保生錠子、千金托裡散、神聖膏藥、破棺丹,凡四方。

保生錠子,治疔瘡,背疽,瘰癧,一切惡瘡。

金腳信(二錢),雄黃(三錢),輕粉(二錢),硇砂(三錢),麝香(一錢半),巴豆(四十九粒,另研,文武火炮,生用尤妙),加蟾酥(一錢),

上為細末,用黃蠟五錢溶開,將藥和成錠子,冷水浸少時,取出旋丸,捏作餅子,如錢眼大。將瘡頭撥開,每用一餅,次用神聖膏,後用托裡散。若瘡氣入腹危者,服破棺丹。(世傳疔瘡必有一條紅線可針,紅線所至之處出毒血,然後敷藥。)

神聖膏藥,治一切惡瘡。

當歸,藁本(各半兩),沒藥,乳香(各二錢),白芨,琥珀(各二錢半),黃丹(二兩),白膠香(三兩),黃蠟(二兩),粉霜(一錢),木鱉子(五十個,去皮),巴豆(十五粒,去油),清油,槐柳枝(各一百二十支),膽礬(一錢),

上件一處,先將槐柳枝下在油內,熬焦取出,復下余藥熬,勿至焦,濾出,卻將油澄清,下黃丹,再熬成膏,用緋帛攤之,立有神效。

〔《千》〕,托裡散,治一切發背疔瘡。

黃耆(一兩半),厚朴,川芎,防風,桔梗(各二兩),白芷(一兩),連翹(二兩二錢),芍藥,官桂,甘草節,人參(各一兩),木香,沒藥,乳香,當歸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酒一大盞,煎二三沸,和渣溫服。

破棺丹,治瘡腫,一切風熱。

大黃(二兩,半生半熟),甘草,芒硝(各一兩),
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彈子。每服半丸,食後溫酒化下。或童溺半盞研化之。忌冷水。

〔《濟》〕,金砂散,取疔瘡。

道人頭(微炒存性,一兩,即蒼耳子),硇砂(三錢半),雄黃(三錢),蟾酥(以多為妙)

上將瘡四圍刺破,以少油調藥末,置於瘡內,緋帛封之,數日疔自出。如瘡入腹嘔逆者,將蒼耳搗汁飲之。(一方但用硇砂、雄黃等分,研細,用蜜調,先破瘡頭去血,入藥豆大,在瘡口內,紙花貼之,亦效。)

〔無〕,蒼耳散,治一切疔腫神效。

用蒼耳草根莖苗子,但取一色便可用。燒灰存性研細,用好米醋、米泔澄澱和如泥,隨瘡大小塗上,厚二分,干即易之,不過十度,即拔根出。須針破塗之。(更加雄黃尤妙。)

〔世〕蒼耳與白梅研爛,貼疔上拔去根。

〔《濟》〕,蟾酥丹,治疔瘡。

取蟾酥,以白麵、黃丹搜作劑,丸如麥粒狀。針破患處,以一粒納之。(取蟾酥法,用癩蚆,破眉稜上,以手捻出酥於油紙或桑葉上,用竹篦刮下,然後插在背陰處自干,用之。)

白話文:

疔瘡通常長在四肢,會出現黃色水泡,中間可能呈現紫黑色,一定是先感到癢然後才開始痛,也會先覺得冷,然後發熱。

丙午年,我住在藁城,那裡很多人都得了疔瘡。縣尹董公對我說:「今年得疔瘡的人特別多,窮人沒錢醫治,我從史侯那裡得到幾個藥方,用過的人都說有效。現在官府會出藥費,你應該幫忙治療。」我答應了他。董公就張貼告示,命令我施藥。這樣過了一年,救活了很多人。我用的藥方有保生錠子、千金托裡散、神聖膏藥和破棺丹,總共四種。

保生錠子:可以治療疔瘡、背疽、瘰癧等各種惡性瘡瘍。

成分:金腳信(二錢)、雄黃(三錢)、輕粉(二錢)、硇砂(三錢)、麝香(一錢半)、巴豆(四十九粒,另外研磨,用文火和武火烤過,生用效果更好),再加上蟾酥(一錢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五錢黃蠟融化,將藥粉和蠟混合做成錠子。將錠子在冷水中浸泡一下,取出搓成丸子,壓成硬幣大小的餅狀。先將瘡口撥開,每次用一個餅,接著敷上神聖膏,最後再用托裡散。如果瘡毒攻入腹部,情況危急,就服用破棺丹。(民間傳說疔瘡會有紅線,用針刺紅線,讓毒血流出,然後再敷藥。)

神聖膏藥:可以治療各種惡性瘡瘍。

成分:當歸、藁本(各半兩)、沒藥、乳香(各二錢)、白芨、琥珀(各二錢半)、黃丹(二兩)、白膠香(三兩)、黃蠟(二兩)、粉霜(一錢)、木鱉子(五十個,去皮)、巴豆(十五粒,去油)、清油、槐柳枝(各一百二十支)、膽礬(一錢)。

做法:先將槐柳枝放入油中熬至焦黑後取出,再放入其餘藥材熬煮,不要煮焦,過濾後將油澄清,加入黃丹繼續熬煮成膏狀。用紅色絲綢布將藥膏攤開,敷在瘡上,效果非常好。

千金托裡散:可以治療各種發背疔瘡。

成分:黃耆(一兩半)、厚朴、川芎、防風、桔梗(各二兩)、白芷(一兩)、連翹(二兩二錢)、芍藥、官桂、甘草節、人參(各一兩)、木香、沒藥、乳香、當歸(各半兩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大杯酒煎煮兩三沸,連藥渣一起趁溫服用。

破棺丹:可以治療瘡腫、各種風熱症狀。

成分:大黃(二兩,一半生用,一半熟用)、甘草、芒硝(各一兩)。
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蜂蜜煉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珠。每次服用半丸,飯後用溫酒化開服用。也可以用童子尿半杯化開服用,忌喝冷水。

金砂散:可以用來取出疔瘡。

成分:道人頭(微炒,保留藥性,一兩,即蒼耳子)、硇砂(三錢半)、雄黃(三錢)、蟾酥(越多越好)。

做法:先將瘡周圍刺破,用少許油調和藥末,敷在瘡內,用紅布包紮,幾天後疔就會自己出來。如果瘡毒入腹,出現嘔吐,可以用蒼耳搗汁飲用。(另一個方法是單用硇砂、雄黃等量,磨成細粉,用蜂蜜調和,先將瘡頭刺破去除淤血,將藥末放豆大在瘡口內,用紙花貼住,也有效。)

蒼耳散:治療各種疔瘡腫痛,效果非常好。

成分:用蒼耳草的根、莖、苗、子,只要取一種即可。

做法:將其燒成灰,保留藥性,磨成細粉,用好米醋或米泔水沉澱物調成泥狀,根據瘡的大小厚敷在患處,約兩分厚,乾了就更換,通常不超過十次,就能將疔根拔出。必須先用針刺破再塗藥。(如果加入雄黃效果更好。)

民間偏方:將蒼耳與白梅搗爛,貼在疔瘡上,可以拔出疔根。

蟾酥丹:治療疔瘡。

成分:蟾酥、白麵、黃丹。

做法:將蟾酥、白麵、黃丹混合製成藥劑,搓成麥粒大小的丸子。先將患處刺破,再將一粒藥丸放入。(取蟾酥的方法:用癩蛤蟆,刺破眉稜上方,用手捻出蟾酥於油紙或桑葉上,用竹片刮下,放在陰涼處自然風乾後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