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·心小腸部 (18)

1. 虛煩

遂以麝香水洗藥,以針穿三竅,次日以涼水送下。半日許大便,下稠痰數升,是夜得睡,困頓伏枕,旬日而愈。因記《金匱》云:昔肥而今瘦者,痰也,遂作此藥治之。

妙香丸,丹溪云:疏決腸胃,制伏木火藥也。

辰砂(飛研,五兩),牛黃,龍腦,膩粉,麝香(研。各一兩),金箔(九十片),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尖膜,炒熟,研)

上令研勻,煉黃蠟六兩,入好蜜三分,同煉令勻為丸。每兩作三十丸。如要此藥速行,針刺一眼子,冷水浸少時服,效更速。小兒百病,丸如綠豆大。

〔無〕溫膽湯,治大病後,虛煩不得眠。(方見不得眠門。)

〔仲〕酸棗湯,治虛勞虛煩不得眠。(方見不得眠門。)

上九法,治熱煩。前五法,煩熱怔忡,知熱在心肺也,故用竹葉、石膏、辰砂鎮墜其熱,使下行也。第六法,煩而下利,知熱在上也,故用梔豉湯吐之。第七法,煩而汗出不解,知表裡有邪也,故用表裡飲湯。

第八法,脈沉口渴手心熱,知熱不在表也,故用妙香丸下之。第九法,溫膽、酸棗,治不得眠也。

凡心虛則煩心,肝腎脾虛亦煩心。經云:夏脈者心也,其不及者,令人煩心。又云: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者,是知煩多生於虛也。

運氣,煩有五:

一曰,熱助心實而煩。經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病胸中煩熱嗌乾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病煩心胸中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,煩心心痛,治以鹹寒是也。

二曰,心從制而煩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寒清時舉,火氣高明,心熱煩是也。

三曰,金攻肝虛而煩。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是也。

四曰,土攻腎虛而煩。經云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,民病煩冤足痿是也。

五曰,木攻脾虛而煩。經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蓋肝虛腎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,故金太過則肝虛,土太過則腎虛,木太過則脾虛,凡此三太過之歲,則肝腎脾受邪而虛,皆病體重煩冤也。

灸刺,煩心有四:

其一,取心俞。經云: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掌中熱,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。又云:氣亂於心則煩心,密默,俯首靜伏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腧是也。

其二,取腎膀胱俞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痿厥,足下熱痛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。又云: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又云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,其病氣逆則煩悶,取之所別也。又汗出煩滿,不解表裡,取之巨陽少陰也。

其三,取肺俞。經云:手太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胸滿,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。又云:振寒洒洒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冤,取手太陰是也。

白話文:

虛煩

有人用麝香水洗淨藥物,再用針刺穿三個孔竅,隔天用涼水送服。大約半天後開始排便,排出幾升濃稠的痰液,當晚就能安睡,感到疲憊而趴在枕頭上,十天左右就痊癒了。因此記起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過去肥胖而現在消瘦的人,多半是痰作祟。」所以才用這種藥來治療。

妙香丸,朱丹溪說:「可以疏通腸胃,制伏肝木之火的藥。」

成分包含: 辰砂(研磨成粉,五兩)、牛黃、龍腦、膩粉、麝香(研磨成粉,各一兩)、金箔(九十片)、巴豆(三百十五粒,去掉尖端和薄膜,炒熟後研磨成粉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,加入煉製過的黃蠟六兩,再加入優質蜂蜜三分,一起煉製均勻做成藥丸,每兩分成三十顆。如果想要藥效快速發揮,可以用針刺破一顆藥丸,在冷水中浸泡片刻後服用,效果會更快。小孩的各種疾病,藥丸如綠豆般大小即可。

溫膽湯:治療大病之後,身體虛弱煩躁而無法入睡。(藥方在「不得眠」章節。)

酸棗仁湯:治療因虛勞體虛煩躁而無法入睡。(藥方在「不得眠」章節。)

以上九種方法,都是治療熱引起的煩躁。前五種方法,治療煩躁不安、心悸,知道熱邪在心肺,所以使用竹葉、石膏、辰砂來鎮壓熱邪,使其向下排出。第六種方法,治療煩躁且伴隨腹瀉,知道熱邪在上,所以用梔子豉湯來催吐。第七種方法,治療煩躁而汗出不止,知道是表裡都有邪氣,所以用表裡飲湯來治療。

第八種方法,脈象沉弱、口渴、手心發熱,知道熱邪不在表面,所以用妙香丸來攻下熱邪。第九種方法,溫膽湯和酸棗仁湯,是用來治療失眠的。

通常,心氣虛弱就會心煩,肝、腎、脾虛也會心煩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季的脈象屬於心,如果脈象不足,就會使人感到心煩。」又說:「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都會使人身體沉重、煩悶冤屈。」由此可知,煩躁多半是因為虛弱引起的。

運氣學說認為,煩躁有五種原因:

一、熱邪助長心氣過盛而引起的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少陰司天時,熱邪過盛,會引起胸中煩熱、咽喉乾燥。」又說:「少陽司天時,火邪過盛,會引起心煩、胸中發熱。」還說:「少陽之氣過盛,會引起心煩、心痛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。」

二、心氣受制而引起的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太陽司天時,寒氣下降,心氣會上浮,寒氣發作時,火氣就會顯得高亢,導致心熱煩躁。」

三、金氣剋制肝虛而引起的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當年金氣過盛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人們會感到身體沉重、煩悶冤屈。」

四、土氣剋制腎虛而引起的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當年土氣過盛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人們會感到身體沉重、煩悶冤屈。」又說:「當年水氣不足,濕氣就會盛行,人們會感到煩悶冤屈、足部痿弱。」

五、木氣剋制脾虛而引起的煩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當年木氣過盛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人們會感到身體沉重、煩悶冤屈。」因為肝虛腎虛都會使人身體沉重煩悶冤屈,所以金氣過盛會導致肝虛,土氣過盛會導致腎虛,木氣過盛會導致脾虛。凡是這三種過盛的年份,肝、腎、脾都會受邪而虛弱,都會出現身體沉重、煩悶冤屈的症狀。

針灸治療心煩有四種方法:

第一,取心俞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的脈,所產生的疾病包括心煩、心痛、手掌發熱。要仔細觀察盛虛、熱寒的狀況,來決定針刺或艾灸的方法。」又說:「氣機紊亂於心就會心煩、沉默寡言、低頭靜伏。應該取手少陰心經主治的穴位。」

第二,取腎俞穴和膀胱俞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腎足少陰的脈,所產生的疾病包括心煩、心痛、痿軟、足部發熱疼痛。要仔細觀察盛虛、熱寒的狀況,來決定針刺或艾灸的方法。」又說:「舌頭萎縮、流口水、煩悶,要取足少陰經的穴位。」又說:「足少陰經的別絡叫做大鐘,在腳踝後方環繞腳跟,再分出走向太陽經。它所發生的疾病包括氣機逆亂而煩悶,應該取其分出的穴位。」還有「汗出煩悶,表裡不解的狀況,要取巨陽經和少陰經的穴位。」

第三,取肺俞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手太陰的脈,所產生的疾病包括心煩、胸悶。要仔細觀察盛虛、熱寒的狀況,來決定針刺或艾灸的方法。」又說:「發冷顫抖、牙關緊咬、不出汗、腹脹煩悶,應該取手太陰經的穴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