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2)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2)
1. 雷頭風
頭痛而起核塊者,是也。
〔子和〕凡雷頭懶於俗呼之,謬名也。可用茶調散吐之,次用神芎丸下之,然後服烏荊丸及愈風餅子之類。衰者,可用涼膈散消風散熱。
茶調散方(見上下部,即二仙散是也。)
神芎丸
大黃,黃芩(各二兩),牽牛,滑石(各四兩),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,溫水下十五丸,每服加十丸,以利為度,日三服。
愈風餅子
川烏(炮,半兩),川芎,甘菊,白芷,防風,細辛,天麻,羌活,荊芥,薄荷,甘草(炙。以上各一兩),
上為細末,水浸蒸餅為劑,捏作餅子。每服三五餅,細嚼茶酒送下,不計時候。
涼膈散(方見前寒熱條。)
〔《保》〕夫治雷頭風者,諸藥不效,為與證不相對也。蓋雷頭風者,震卦主之,震仰盂,故予製藥內加荷葉者,象震之形,其色又青,乃述類象形,當煎《局方》中升麻湯主之。
升麻湯,治頭面疙瘩,憎寒拘急,發熱,狀如傷寒,
升麻,蒼朮,荷葉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,食前後。或燒全荷葉一個,研細調藥,服之妙。
〔子和〕雷頭風者,是頭上有赤腫結核,或如酸棗狀,可用䤵針出血則愈矣。
〔《素》〕雷頭風:上囟,百會,風池。
白話文:
【雷頭風】
有種頭痛,會在頭皮下長出硬塊,這就是所謂的雷頭風。
子和認為,雷頭風一般被民間誤解,這是個錯誤的稱呼。首先可以用茶調散來催吐,接著再用神芎丸來通便,之後服用烏荊丸或者愈風餅子等藥物。對於身體虛弱的人,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消除風熱。
茶調散的配方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。
神芎丸的成分包括大黃、黃芩(各二兩)、牽牛、滑石(各四兩)。將這些材料磨成細粉,加入水滴成小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溫水吞服十五丸,每次可增加十丸,直到達到通便效果為止,一天三次。
愈風餅子的成分包括炮製過的川烏(半兩)、川芎、甘菊、白芷、防風、細辛、天麻、羌活、荊芥、薄荷、炙甘草(以上各一兩)。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,用水浸泡蒸餅作為粘合劑,捏成餅狀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餅,細嚼慢嚥,茶酒送下,無需在意時間。
涼膈散的配方可參照前文關於寒熱的描述。
保生堂指出,治療雷頭風時,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,可能是因為藥物和症狀不符。雷頭風由震卦主宰,震卦的象徵是仰盂,所以我在藥物中加入荷葉,象徵震卦的形狀,荷葉的顏色也是青色,符合五行理論,應煎煮升麻湯服用。
升麻湯能治療頭面部的疙瘩,以及惡寒緊張、發熱,類似感冒的症狀。升麻、蒼朮、荷葉是升麻湯的主要成分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一碗水煎至七分熟,溫熱飲用,飯前飯後皆可。也可以將整片荷葉燒成灰,研成細粉,混合藥物服用,效果更佳。
子和認為,雷頭風指的是頭部出現紅腫結節,有的形狀像酸棗,這種情況可以用針刺破出血,病情就能好轉。
黃帝內經提到,治療雷頭風的穴位有上囟、百會、風池。
2. 大頭痛
頭痛如腫,大如斗是也,大率多是天行時疫病。
〔垣〕泰和年,東垣以監納濟源稅,時長夏多疫癘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面目腫盛,目不能開,上喘,咽喉不利,舌乾口燥,俗云大頭天行。親戚不相訪問,如染之多不救。張縣丞亦得此證,至五六日,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,稍緩,翌日其病如故,下之又緩,終莫能愈,漸至危篤。
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,可以請治,遂命診視,具說其由曰:夫身半以上,天之氣也;身半以下,地之氣也。此雖邪熱客於心肺之間,上攻頭而為腫盛,以承氣下之,瀉胃中之實熱,是誅罰無過,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。遂處方用黃連、黃芩,味苦寒,瀉心肺間熱以為君。橘紅、玄參苦寒,生甘草甘寒,瀉火補氣以為臣。
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勃、白殭蠶味苦平,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。新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少陽陽明二經不得伸,桔梗味辛溫,為舟楫不令下行。共為細末,用湯調,時時服之,拌蜜為丸,噙化之,服盡良愈。因嘆曰:往者不可追,來者尤可及。凡他所有是病者,皆書方以帖之,全治甚眾。
普濟消毒飲子
黃芩,黃連(各半兩),人參(三錢),橘紅,玄參,甘草(生。各二錢),連翹,鼠黏子,板藍根,馬屁勃(各一錢),白殭蠶(炒,七分),升麻(七分),柴胡,桔梗(各二錢),
上為細末,服如前法,或加防風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身,㕮咀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煎去渣,熱服之,食後時時服之。如大便硬,加酒煨大黃一錢,或二錢,以利之。腫熱甚者,宜砭刺之。
〔海〕大頭病者,雖在身半以上,熱伏於經,以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,以成此疾。至於潰裂膿出,而又染他人,所以謂之疫癘也。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,實資少陽相火為之熾,多在少陽,或在陽明,甚則逆傳。視其腫勢在何部分,隨其經而取之,濕熱為腫,木盛為痛,此邪發於首,多在兩耳前後,所先見出者,為主為根,治之宜早,藥不宜速,恐過其病。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已作,有傷人命矣。
此疾是自外而之內者,是為血病,況頭部分受邪,見於無形之處,至高之分,當先緩而後急。先緩者,謂邪氣在上,著無形之部分,既著無形,所傳無定,若用重劑大瀉之,則其邪不去,反過其病矣。雖用緩藥,若又急服之,或食前,或頓服,咸失緩體,則藥不能除病矣。當徐徐漬無形之邪,或藥性味形體據象服餌,皆須不離緩體及寒藥,或酒炒浸之類皆是也。
後急者,謂前緩劑已經高分,瀉邪氣入於中,是到陰部,染於有形質之所,若不速去,反損陰也。此卻為客邪,當急去之,是治客以急也。且治主當緩者,謂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為本家病也。若急治之,不惟不能解其紛,而反致其亂矣,此所以治主當緩也。治客當急者,謂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,主也。
白話文:
[大頭痛]
頭痛得像腫起來一樣,腫得像斗那麼大,這種情況大多是流行性傳染病。
在泰和年間,東垣(一位醫者)擔任濟源的稅務監納官,當時正值長夏,瘟疫流行,人們剛開始會感到怕冷、身體沉重,接著臉部腫脹,眼睛睜不開,呼吸急促,喉嚨不舒服,舌頭乾燥、口渴,俗稱「大頭天行」。親戚朋友之間不敢互相探望,因為感染這種病的人很多都無法救治。縣丞張某也得了這個病,過了五六天,醫生用承氣湯加上藍根來瀉下,病情稍微減緩,但第二天又復發,再次瀉下後還是稍微緩解,始終無法治癒,病情逐漸危急。
有人說李明之用心研究醫術,可以請他來治療,於是就請他診斷,李明之詳細說明病因:「人體上半身屬於天的氣,下半身屬於地的氣。這個病雖然是邪熱侵入心肺之間,向上攻擊頭部導致腫脹,用承氣湯瀉下,是瀉胃裡的實熱,這樣做是處罰過當,卻不知道這並不是病因所在。」於是開了藥方,用黃連、黃芩這類苦寒的藥物,來瀉心肺之間的熱,作為主要藥物。用橘紅、玄參,也是苦寒的藥,加上甘草,是甘寒的藥,用來瀉火氣、補氣,作為輔助藥。
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葉是苦辛性平的藥,板藍根是甘寒的藥,馬屁勃、白殭蠶是苦平的藥,用來散腫、消毒、平喘,作為佐藥。新升麻、柴胡是苦平的藥,可以疏通少陽、陽明二經的氣機,桔梗是辛溫的藥,可以引導藥性向上,不讓藥力向下走。把這些藥研磨成細末,用湯調服,時時服用,也可以用蜂蜜調成丸子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,吃完藥後病就好了。李明之感嘆說:「過去的錯誤已經無法挽回,但將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。」凡是其他得了這種病的人,都把這個藥方寫給他們,結果治好了很多人。
普濟消毒飲子
黃芩、黃連(各半兩),人參(三錢),橘紅、玄參、甘草(生用,各二錢),連翹、鼠黏子、板藍根、馬屁勃(各一錢),白殭蠶(炒過,七分),升麻(七分),柴胡、桔梗(各二錢)。
把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服用方法如前所述,也可以加入防風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身,切成如麻豆大小的塊狀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去渣,趁熱服用,飯後時時服用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酒煨過的大黃一錢或二錢,來幫助排便。如果腫脹發熱嚴重,可以考慮用針刺放血的方法。
大頭病雖然病位在身體上半部,但實際上是熱邪潛伏在經絡之中,是因為感受了天地四時不正的瘟疫之氣而引起的。等到腫脹潰爛、流膿時,又會傳染給其他人,所以才說是瘟疫。大致來說,是足陽明經的邪熱過於嚴重,實際上是借助了少陽的相火,導致病情加劇。病位大多在少陽經,或者在陽明經,嚴重時會逆傳。要觀察腫脹的部位在哪裡,就隨著經絡取穴治療。濕熱會導致腫脹,木氣過盛會導致疼痛,這種邪氣發於頭部,大多在兩耳前後,最先出現的部位,是主要的病根,應該及早治療,用藥不宜過快,以免藥性超過病情。所謂上部的熱邪還沒清除,下部就已經出現寒象,這樣會傷害人的性命。
這種疾病是從外而內侵入的,屬於血病,況且頭部受邪,病位在無形之處,是人體的最高部位,所以應該先緩後急。所謂先緩,是指邪氣在上,侵入無形的部位,既然是無形的,它的傳播就沒有固定的方向,如果用重劑猛瀉,不但邪氣無法去除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即使是用藥性緩和的藥,如果又急著服用,或在飯前服用,或一次性頓服,都會失去緩治的原則,那麼藥物就無法治好疾病。應該慢慢地清理無形的邪氣,或者根據藥物的性味、形狀、作用來選擇,都要遵循緩治的原則,並使用寒性藥物,或者用酒炒、浸泡之類的方法。
所謂後急,是指在前期的緩和治療後,邪氣已經從高處轉移到身體的中部,進入到陰部,附著在有形質的部位,如果不及時去除,反而會損傷陰液。這時的邪氣屬於客邪,應該趕緊去除,這就是治療客邪時要急。而治療主病要緩,是指陽邪在上方,陰邪在下方,各有其所屬的病位。如果急著治療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會導致混亂,所以治療主病要緩。治療客病要急,是指陽分受到陽邪,陰分受到陰邪,這是主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