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五·肝膽部 (1)

1. 卷之十五·肝膽部

2. 頭風痛

〔丹〕頭痛多主於痰,痛甚者火多,有可吐者,亦有可下者。

〔垣〕金匱真言論云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,故春氣者病在頭。又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膀胱之脈,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直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病沖頭痛;又足少陽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病則頭角額痛。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。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

(治法見傷寒條。)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(治法見氣虛條。)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(治法見寒濕條。)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。

(治見寒條。)有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(治見實條。)

頭痛,分三陰三陽。(見陰陽條。)

諸血虛頭痛,當歸、川芎主之。諸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主之。主者,主治也,兼見何證,以佐使藥治之,此立方之大法也。血氣俱虛頭痛者,於調中益氣湯,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其效如神。諸濕厥頭痛,清空膏主之。(即風濕熱頭痛也,方見濕氣條。)諸痰厥頭痛,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。

(方見脾土條。)諸厥逆頭痛,羌活附子湯主之。(方見寒條。)如濕熱在頭者,以苦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(方見實條。)

〔海〕三陽頭痛。

羌活,防風,荊芥,升麻,葛根,白芷,柴胡,川芎,芍藥,細辛,蔥白連須(分兩旋加)

陰證頭痛,只用溫中藥,如理中、姜附之類也。

〔垣〕凡頭痛,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之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自地昇天者也,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。太陽經頭痛,惡風寒,脈浮緊,川芎、獨活之類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柴胡、黃芩主之。陽明經頭痛,自汗發熱,不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主之。

太陰經頭痛,必有痰體重,或腹痛為痰癖,脈沉緩者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主之。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厥陰經頭疼,項痛,或吐痰沫冷厥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。(方見傷寒。)

清空膏,治偏正頭痛,年深不愈者,及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,及腦痛年深不止。

羌活,防風(各一兩),柴胡(七錢),川芎(五錢),甘草(炙,一兩半),黃連(炒,一兩),黃芩(三兩,一半酒製,一半炒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熱盞內入茶少許,湯調如膏,抹在口內,少用白湯送下。臨臥如苦頭痛,每服中加細辛二錢。如太陰脈緩有痰,名曰痰厥頭痛,加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,又加半夏一兩半。如偏正頭痛,服之不愈,減羌活、防風、川芎一半,加柴胡一倍。如發熱、惡熱而渴,正陽明頭痛,只與白虎湯加白芷。

白話文:

[頭風痛]

[丹] 頭痛多半是痰引起的,如果痛得很厲害,通常是火氣太大,有些人可能會想吐,有些人可能會想拉肚子。

[垣] 《黃帝內經》說,春天生東風,病在肝,肝的俞穴在頸項,所以春天容易頭痛。還有,許多陽氣會匯聚在頭部,像是足太陽膀胱經,從眼內角開始,往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,直通大腦,再從後頸出來,如果生病就會導致頭痛;另外,足少陽膽經,從眼外角開始,往上到頭角,如果生病就會導致頭角、額頭痛。風邪通常從上方侵入,風寒侵襲上半身,邪氣從外進入經絡,會讓人感到寒冷發抖、頭痛、身體沉重、怕冷,治療時要針對風池穴、風府穴。要調和陰陽,不足就補,有餘就瀉,發汗就會好,這是屬於傷寒引起的頭痛。

(治療方法請參考傷寒篇。)如果頭痛、耳鳴、身體九竅不通暢,這是腸胃問題引起的,屬於氣虛頭痛。(治療方法請參考氣虛篇。)如果氣向上衝,不能向下,導致頭頂疼痛,這是下面虛弱、上面充實,病因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會影響到腎,屬於寒濕頭痛。(治療方法請參考寒濕篇。)如果是厥逆頭痛,是因為受到很冷的寒氣,侵入到骨髓,而腦髓是支配頭腦的,腦髓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頭痛,牙齒也會痛。(治療方法請參考寒症篇。)如果心煩頭痛,病因在胸膈之間,影響到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,這是屬於濕熱頭痛。(治療方法請參考實症篇。)

頭痛要分辨是三陰經還是三陽經。(請參考陰陽篇。)

各種血虛引起的頭痛,用當歸、川芎來治療。各種氣虛引起的頭痛,用人參、黃耆來治療。這裡所說的「主」,是指主要治療的藥物,如果同時出現其他症狀,就要搭配輔助藥物來治療,這是開藥的基本原則。如果血氣都虛引起的頭痛,可以在調中益氣湯中,加入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會很好。各種濕邪引起的頭痛,用清空膏來治療。(也就是風濕熱頭痛,藥方請參考濕氣篇。)各種痰濕引起的頭痛,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來治療。(藥方請參考脾土篇。)各種厥逆引起的頭痛,用羌活附子湯來治療。(藥方請參考寒症篇。)如果濕熱在頭部,要用苦味的藥物來吐出濕熱,不能只用固定的藥方來治療。(藥方請參考實症篇。)

[海] 三陽經的頭痛。

藥方: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葛根、白芷、柴胡、川芎、芍藥、細辛、蔥白連鬚(藥量要依情況調整增加)。

陰證頭痛,只能用溫熱的藥,像是理中湯、薑附湯之類的。

[垣] 一般來說,治療頭痛都用祛風藥,這是一個大概的原則。因為頭頂是最高的地方,只有風邪可以到達,所以味道輕薄的藥物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從地面升到頭頂,但頭痛還是有三陰三陽的區別。太陽經頭痛,會怕風怕冷,脈象浮緊,用川芎、獨活之類的藥物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象弦細,會有時冷時熱,用柴胡、黃芩為主。陽明經頭痛,會自汗發熱,不怕冷,脈象浮緩長實,用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

太陰經頭痛,通常會有痰,身體沉重,或者腹痛,這是痰引起的,脈象沉緩,用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少陰經頭痛,是因為三陰三陽經絡運行不順暢,足部寒冷,氣往上衝,導致寒厥,脈象沉細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。厥陰經頭痛,會脖子痛,或者吐出痰沫、手腳冰冷,脈象浮緩,用吳茱萸湯為主。(藥方請參考傷寒篇。)

清空膏,可以治療偏頭痛、正頭痛,多年不癒的,也可以治療風濕熱引起的頭痛,以及損傷眼睛、多年不止的腦痛。

藥方:羌活、防風(各一兩)、柴胡(七錢)、川芎(五錢)、甘草(炙,一兩半)、黃連(炒,一兩)、黃芩(三兩,一半用酒製,一半炒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放入熱杯中,加入少許茶葉,用開水攪拌成膏狀,塗抹在口中,再用少許開水送服。睡前如果頭痛厲害,每次服用時加入細辛二錢。如果是太陰經脈象緩慢、有痰,就屬於痰厥頭痛,要加入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,再加半夏一兩半。如果是偏頭痛、正頭痛,吃藥沒效果,要減少羌活、防風、川芎的用量一半,增加柴胡一倍。如果發燒、怕熱、口渴,屬於陽明經頭痛,只要用白虎湯,加上白芷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