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37)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37)
1. 陰臭陰腫陰痛陰吹
〔溪〕婦人陰腫,腎痛。枳實半斤切碎,炒熱布裹包熨之,冷即易。(《秘錄》)交接勞復,陰卵痛。(是勞復陰陽易。)
〔仲〕胃氣下泄,陰吹而正喧,此穀氣之實也,膏發煎導之。(方見黃疸。)
〔潔〕男子陰頭痛,女子陰中痛:大敦
〔《集》〕陰莖虛痛:中極,太谿,三陰交,復溜,不已,取血郄,陰陵泉,關元,海底
〔《甲》〕婦人陰中痛,少腹堅急痛,陰陵泉主之。女子陰中寒,歸來主之。
白話文:
【陰臭陰腫陰痛陰吹】
【小溪】女性出現陰部腫脹,腎臟疼痛。可用半斤的枳實切碎後炒熱,用布包裹進行熱敷,一旦冷卻就更換新的熱敷包。(來源:《祕錄》)性生活過度導致的陰部疼痛。(這屬於過度勞累和陰陽失調引起的症狀)
【仲景】胃氣向下排泄,陰部有如風吹般的聲音且聲音明顯,這是谷氣過多的表現,可使用膏發煎藥導瀉。(該方劑在黃疸章節有詳細介紹)
【潔古】男性陰頭部疼痛,女性陰道內疼痛:可按摩大敦穴。
【集驗】陰莖虛痛:可按摩中極穴、太溪穴、三陰交穴、復溜穴,若效果不佳,再嘗試按摩血郄穴、陰陵泉穴、關元穴、海底穴。
【甲乙經】女性陰道內疼痛,伴有小腹部緊繃和疼痛,陰陵泉穴對此有效。女性陰道寒冷,歸來穴對此有效。
2. 筋
〔《靈》〕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小指,上結於踝,邪上結於膝。其下循足外側,結於踵,上循跟,結於膕。其別者,結於踹外,上膕中內廉與膕中,並上結於臀,上挾脊上項。其支者,別入結於舌本。其直者,結於枕骨,上頭下顏,結於鼻。其支者,為目上網,下結於頄。其支者,從腋後外廉,結於肩髃。
其支者,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。其支者,出缺盆,邪上出於頄,其病小指支跟腫痛,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,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痹也。(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者,言經筋病用燔針之法,但以知覺所針之病應效為度數,非如取經脈法有幾呼幾吸幾度之定數也。但隨筋之痛處為輸穴,亦非如取經脈法有滎俞經合之定穴也。
)
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指次指,上結外踝,上循脛外廉,結於膝外廉。其支者,別起外輔骨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之上,後者結於尻。其直者,上乘䏚季脅,上走腋前廉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。直者上出腋,貫缺盆,出太陽之前,循耳後,上額角。交巔上,下走頷,上結於頄。
支者,結於目眥為外維,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,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季脅痛,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,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,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,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,命曰維筋相交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春痹也。
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指,結於跗上,邪外上加於輔骨,上結於膝外廉,直上結於髀樞,上循脅,屬脊。其直者,上循骭,結於膝。其支者,結於外輔骨,合少陽。其直者,上循伏兔,上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,至缺盆而結,上頸,上挾口,合於頄,下結於鼻,上合於太陽。太陽為目上網,陽明為目下網。
其支者,從頰結於耳前,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,腳跳堅,伏兔轉筋,髀前腫,㿉疝腹筋急,引缺盆及頰,卒口僻,急者目不合,熱則筋縱,目不開,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,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,故僻。治之以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塗其緩者,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。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啖美炙肉。
不飲酒者,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季春痹也。(治在燔針之上當有「其病轉筋者」五字,如足厥陰筋行水清陰氣之下所言也。蓋燔針但宜施於筋寒轉筋之病,其筋熱緩縱者則不宜也。搏,擊也,指也。
蓋治口喎僻之法,以火烘馬之脂膏熨其半邊急者,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半邊緩者,又以桑鉤鉤其口吻之僻偏復於故處,使高下相等,復以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,連頰塗之,以收其緩,其桑鉤柄別用線繫縛於肩後,使勿走作也。復飲酒啖肉使筋脈柔和以助外之塗熨。不飲酒者,則自強其筋骨,使正以手相拍其熨處也。
白話文:
筋
足太陽經筋:
這條筋脈從腳小趾開始,向上在腳踝處匯聚,再斜向上匯聚於膝蓋。它向下沿著腳的外側,匯聚於腳跟,再向上沿著腳後跟,匯聚於膝蓋後方。它的一個分支,匯聚於小腿外側,向上與膝蓋後內側,和膝蓋後方匯合,然後一起向上匯聚於臀部,再向上夾著脊椎,到達頸項部。它的一個分支,分別進入並匯聚於舌根。它直行的部分,匯聚於枕骨,向上到達頭部,向下到面部,最後匯聚於鼻子。它的一個分支,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,向下匯聚於顴骨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腋窩後外側,匯聚於肩部。
它的一個分支,進入腋窩下方,向上從鎖骨上方凹陷處出來,向上匯聚於耳後的完骨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鎖骨上方凹陷處出來,斜向上到顴骨。如果這條筋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小腳趾和腳跟腫痛,膝蓋後方拘攣,脊椎反折,頸部筋脈繃緊,肩膀抬不起來,腋下、鎖骨上方凹陷處疼痛,並且無法左右轉動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熱的針具快速刺入,並根據患者的感覺和疼痛部位來決定針刺的次數和選穴,這類疾病被稱為仲春痹。 (這裡說的“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”的意思是,治療筋病時用燒針的方法,只要患者感覺針刺有效果就可以,不用像經脈取穴那樣有固定的針刺次數。而是根據筋脈的疼痛部位來選穴,而不是像經脈取穴那樣有固定的穴位。)
足少陽經筋:
這條筋脈從小腳趾的第二個腳趾開始,向上匯聚於外踝,再向上沿著小腿外側,匯聚於膝蓋外側。它的一個分支,從外踝上的輔骨分出,向上走到大腿,前一部分匯聚於伏兔肌肉上方,後一部分匯聚於尾骨處。它直行的部分,向上經過脅肋的邊緣,向上走到腋窩前緣,連接到胸部的乳房處,最後匯聚於鎖骨上方凹陷處。它直行的部分,向上從腋窩出來,穿過鎖骨上方凹陷處,從太陽經脈的前面出來,沿著耳朵後面,向上到額角,在頭頂交會,向下走到下巴,最後匯聚於顴骨。
它的一個分支,匯聚於眼角,形成外眼角的連結結構。如果這條筋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小腳趾的第二個腳趾抽筋,牽引膝蓋向外抽筋,導致膝蓋無法彎曲或伸直,膝蓋後方的筋脈繃緊,向前牽引大腿,向後牽引尾骨,並且還會導致脅肋邊緣疼痛,向上牽引鎖骨上方凹陷處、胸部、頸部筋脈繃緊,從左邊影響到右邊,導致右眼無法睜開,向上經過右邊的額角,與蹺脈一起運行,左邊的筋絡連接著右邊,所以如果左邊的額角受傷,會導致右腳不能正常活動,這種疾病被稱為維筋相交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熱的針具快速刺入,並根據患者的感覺和疼痛部位來決定針刺的次數和選穴,這類疾病被稱為孟春痹。
足陽明經筋:
這條筋脈從中間的三個腳趾開始,匯聚於腳背,斜向外上方附著在小腿外側的骨頭上,向上匯聚於膝蓋外側,再直接向上匯聚於大腿根部,向上沿著肋骨,附屬於脊椎。它直行的部分,向上沿著小腿骨,匯聚於膝蓋。它的一個分支,匯聚於小腿外側的骨頭,與足少陽經脈相合。它直行的部分,向上沿著伏兔肌肉,向上匯聚於大腿,在陰部匯聚,向上散佈到腹部,到達鎖骨上方凹陷處並匯聚,向上到頸部,向上夾著嘴角,匯聚於顴骨,向下匯聚於鼻子,向上與太陽經脈相合。太陽經脈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,陽明經脈形成眼睛下方的網狀結構。
它的一個分支,從臉頰匯聚於耳前。如果這條筋脈出現問題,會導致腳的中間三個腳趾抽筋,小腿跳動僵硬,伏兔肌肉抽筋,大腿前側腫脹,疝氣,腹部筋脈繃緊,牽引鎖骨上方凹陷處和臉頰,突然口眼歪斜,嚴重時眼睛無法閉合,發熱時筋脈鬆弛,眼睛無法睜開,臉頰筋脈寒冷時會繃緊並牽引臉頰導致口角歪斜,發熱時筋脈鬆弛無力,所以導致口角歪斜。治療方法是用馬的脂肪膏塗抹在繃緊的一側,用白酒調和桂末塗抹在鬆弛的一側,用桑枝製成的鉤子將歪斜的口角調整回原位,使其高低一致,然後將用生桑灰加水調成的糊狀物塗抹在鉤柄的凹槽處,並連同臉頰一起塗抹,以收斂鬆弛的筋脈。用線將桑枝鉤的柄綁在肩後,防止移動。另外要飲酒吃肉,使筋脈柔和,輔助外部的塗抹熨燙。不喝酒的人,則要自己加強筋骨,用手拍打塗抹過藥膏的部位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熱的針具快速刺入,並根據患者的感覺和疼痛部位來決定針刺的次數和選穴,這類疾病被稱為季春痹。(這裡說的「其病轉筋者」五個字,應該加在「治在燔針」之上,就像足厥陰經筋在說明水清陰氣下的情況一樣。燒針只適合治療筋寒抽筋的疾病,對於筋熱鬆弛的疾病則不適合。搏,指拍打,擊打。
治療口眼歪斜的方法,是用火烘烤馬的脂肪膏,敷在歪斜的一側繃緊的部位,用白酒調和桂末塗抹在歪斜的一側鬆弛的部位,再用桑枝製成的鉤子把歪斜的嘴巴拉回原位,使其高低一致,接著用水調和生桑灰塗抹在鉤子的凹槽處,並連著臉頰一起塗抹,以收斂鬆弛的筋脈。將桑枝鉤的柄用線綁在肩後,避免移動。然後再喝酒吃肉,使筋脈柔和,輔助外敷和熨燙。不喝酒的人,就要自己加強筋骨,用手拍打需要熨燙的部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