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四·肝膽部 (29)

1. 胎前淋閉

〔《外》〕治妊娠患子淋。豬苓五兩,一味為末,以白湯三合,服方寸匕,漸至二匕,日二夜一。

〔《大》〕治妊娠卒不得小便。杏仁一味,去皮尖搗丸,如大綠豆。燈心湯吞七粒,立利。

〔丹〕朱宅婦人三十餘歲,四個月胎,大小便閉,因與通利,冬葵子等藥已通,但氣未順。此由性急血耗氣亂,須和其氣,滋其血乃安。

陳皮,青皮,芍藥(一錢),人參,歸身尾,川芎,地黃,白朮(半兩),茯苓,木通,甘草(二分)

〔《甲》〕小便難,水脹滿,溺出少,胞轉,不得溺,曲骨主之。胞轉不得小便,小腹滿,關元主之。

白話文:

**《外台秘要》**記載:治療懷孕期間罹患子淋(小便淋漓不暢)的病症。使用豬苓五兩,將其研磨成粉末,用三合(約60毫升)的白開水沖服,每次服用一方寸匕(約1.5克),逐漸增加到二方寸匕(約3克),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。

**《千金要方》**記載:治療孕婦突然無法小便的病症。使用杏仁一味,去除皮尖後搗碎製成丸狀,大小如大綠豆。用燈心草煎湯送服七粒,即可見效。

**《丹溪心法》**記載:朱姓人家婦人三十多歲,懷孕四個月,發生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曾服用通利藥物如冬葵子等,小便已通,但氣機仍不順暢。這是由於性情急躁導致血氣耗損,氣機紊亂所致,需要調和氣機,滋養血液才能痊癒。

處方:陳皮、青皮、芍藥(各一錢,約3克),人參、當歸身尾、川芎、生地黃、白朮(各半兩,約15克),茯苓、木通、甘草(各二分,約0.6克)。

**《針灸甲乙經》**記載:小便困難,全身水腫脹滿,每次小便量很少,膀胱位置轉動,導致無法小便,可針刺曲骨穴治療。膀胱位置轉動導致無法小便,且小腹脹滿,可針刺關元穴治療。

2. 產後淋閉

〔無〕治產前後淋,其法不同,產前當安胎,產後當去血。瞿麥、蒲黃,最為產後要藥。

茅根湯,治產後諸淋主之。

白茅根(八兩),瞿麥,葵子(二兩),白茯苓(各四兩),人參(二兩),蒲黃,桃膠,滑石,甘草(各一兩),紫貝(十個,燒),石首魚,枕石(煅)

上銼為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三片,燈心二十莖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;亦可為末,木通煎湯調下。

〔《大》〕療產後小便不通。用陳皮去白為末,空心服,酒調二錢,一服便通。

治產後小便不通,腹脹如鼓,悶亂不醒。用鹽填臍中,卻以蔥白剝去粗皮,十餘根作一縛,切作一指厚,安鹽上,用大艾炷,滿蔥餅上以火炙之。覺熱氣入腹內,即時便通神驗。

白話文:

【產後淋閉】

在處理產前和產後的尿頻問題時,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。產前的治療重點在於保護胎兒,而產後則需清除子宮內的殘餘血液。瞿麥和蒲黃是產後治療中非常重要的藥物。

「茅根湯」,專門用來治療產後的各種尿頻問題。

配方為:白茅根(約320克)、瞿麥、葵子(約80克)、白茯苓(各160克)、人參(約80克)、蒲黃、桃膠、滑石、甘草(各40克)、紫貝(10個,燒過)、石首魚、枕石(煅過)。將這些材料混合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約16克,用一杯半的水,加入三片薑和二十根燈心草煎煮至剩下約7分滿,去除渣滓後溫服;也可以將材料研磨成細末,用木通煎湯調服。

《大》中提到,若產後小便不通,可使用陳皮去白後研磨成粉末,空腹服用,以酒調合約8克,通常服用一次即可通便。

對於產後小便不通,腹部脹得像鼓,且感到悶亂無法清醒的情況,可以將鹽填充在肚臍中,然後取十多根蔥白,去掉外層粗皮,捆綁成一束,切成約手指厚度,放在鹽上面,再在蔥上放上大艾炷,點火灸烤。當感覺到熱氣進入腹部,通常就會馬上通便,效果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