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十六·肺大腸部 (1)
卷之二十六·肺大腸部 (1)
1. 卷之三十九·小兒部
2. 肺主燥
3. 咳嗽
〔錢〕嗽者,肺感微寒。八九月間肺氣大旺,病嗽者其病必實,非久病也。其症面赤痰盛身熱,法當以葶藶丸下之。若久者,不可下也。
葶藶丸,治乳食沖脾,傷風咳嗽,面赤痰盛,身熱喘促。
甜葶藶(去土,隔紙略炒),黑牽牛(微炒),漢防己,杏仁(去皮尖,炒,另研如膏。各一兩),
上為末,研入杏膏拌勻,蒸陳棗肉和,再搗為劑,丸如麻子大,每服五丸至七丸,淡生薑湯下,乳食後或臨夜服,量兒加減。
〔潔〕,人參荊芥散,治身熱痰嗽,胸膈不利,宜下痰去熱。
人參(半兩),荊芥穗(一兩),大黃(二錢),
上為細末,水煎,調檳榔、木香細末五分,輕粉一字,乳後服。如身熱潮熱,宜服清涼飲子去大黃,三服之後,一二日卻入大黃服之,令疏利則愈,不可便動臟腑。
〔錢〕十一月十二月嗽者,乃傷風寒嗽也。風寒從背第三椎肺腧穴入,當以,麻黃湯,汗之。有熱證面赤,飲水,痰熱,咽喉不利者,宜以甘桔湯兼治之。若五七日,其證身熱,痰盛唾黏,加減三拗湯下之。
麻黃(去根節,三錢,水煮去沫,焙乾),桂枝(二錢),杏仁(七個,去皮尖,炒黃,另研如膏),甘草(炙,一錢),
上為粗末,入杏膏拌勻,每服一錢,水六分,煎至四分,去渣,溫服無時,以汗出為度,量大小加減。若自汗者,不宜服之。
百部丸,治小兒肺寒壅嗽,微喘有痰。
百部(炒),麻黃(去節。各三兩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,微炒,研入)
上為末,熟棗子丸如皂子大。溫水下二三丸,無時,日三四服。此本方也,仲景加松子仁五十個,蜜丸,更加胡桃肉含化大妙。一方加甘草二錢。
紫蘇子散,治小兒咳逆上氣,因乳哺無度,內挾風冷,傷於肺氣,或小兒啼氣未定,與乳飲之,與氣相逆,氣不得下。
紫蘇子,訶子(去核),杏仁(去皮尖,炒),蘿蔔子,木香,人參(去蘆。各三兩),青皮,甘草(炒。各一兩半),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至五分,去渣,不拘時服,量兒加減。
有肺盛者,咳而後喘,面腫欲飲水。有不飲水者,其身即熱。以瀉白散瀉之。若傷寒咳嗽,五七日無熱證,而但嗽者,亦葶藶丸主之,後用化痰藥。(瀉白散方見虛實法。)
有肺虛者,咳而哽氣,長出氣,喉中有聲,此久病也,以阿膠散補之。痰盛者先入脾,後以褊銀丸微下之,涎退速即補肺,如上法。(補肺法方見治虛實法。)
〔潔〕,黃耆湯,治小兒咳嗽喘逆,身熱,鼻乾燥者,是熱入肺經,為客熱,呷呀有聲。
黃耆(二兩),人參(二錢半),地骨皮(五錢),桑白皮(三錢),甘草(二錢半),
上㕮咀,水煎,放溫,頻頻服之。
白話文:
咳嗽
(錢氏認為)咳嗽是因為肺部感受到輕微的寒氣。在八、九月間,肺氣旺盛,此時得咳嗽的人,病情通常比較實在,不是長期的疾病。症狀會出現臉色發紅、痰多、身體發熱,這時候應該使用葶藶丸來攻下。如果是久病造成的咳嗽,就不適合使用攻下的方法。
葶藶丸:可以治療因為吃奶或食物傷到脾胃,或是因為感冒引起的咳嗽,症狀有臉色發紅、痰多、身體發熱、呼吸急促。
藥材包含:甜葶藶(去除泥土,用隔紙稍微炒過)、黑牽牛(稍微炒過)、漢防己、杏仁(去皮尖,炒過,另外研磨成膏狀。以上各一兩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杏仁膏攪拌均勻,然後用蒸熟的紅棗肉和在一起,再搗成膏狀,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顆,用淡薑湯送服,在吃奶或吃飯後,或是睡前服用,可以根據小孩的狀況調整劑量。
(潔古認為)人參荊芥散,可以治療身體發熱、痰多咳嗽,胸膈不舒服,適合用來化痰去熱。
藥材包含:人參(半兩)、荊芥穗(一兩)、大黃(二錢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水煎煮,加入檳榔和木香的細末各五分,以及輕粉一字攪拌,在吃奶或吃飯後服用。如果身體發熱且有潮熱,應該服用清涼飲子,去除大黃。服用三帖藥之後,一、兩天後再加入大黃服用,使大便順暢,病就會好,不能太快地攻伐臟腑。
(錢氏認為)在十一月、十二月咳嗽的人,是因為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。風寒從背部的第三個椎骨的肺俞穴進入,應該用麻黃湯來發汗。如果有發熱、臉色發紅、口渴想喝水、痰熱、咽喉不舒服的症狀,應該同時使用甘桔湯來治療。如果五、七天後,症狀變成身體發熱、痰多且黏稠,可以用加減三拗湯來攻下。
麻黃湯的藥材包含: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,三錢,用水煮過去除浮沫,烘乾)、桂枝(二錢)、杏仁(七個,去除皮尖,炒黃,另外研磨成膏狀)、甘草(炙,一錢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做成粗末,加入杏仁膏攪拌均勻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六分煎煮至四分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,以發汗為準,可以根據小孩的狀況調整劑量。如果本身容易出汗的人,就不適合服用此方。
百部丸:可以治療小孩因為肺部受寒引起的咳嗽,症狀有輕微喘氣和痰。
藥材包含:百部(炒過)、麻黃(去除節,各三兩)、杏仁(四十個,去除皮尖,稍微炒過,研磨後加入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熟棗肉做成皂角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溫水送服二到三顆,不限時間,每天服用三到四次。這是原來的方子,張仲景的方子還加入松子仁五十個,用蜂蜜做成藥丸,如果再加入核桃肉一起含化,效果會更好。也有方子加入甘草二錢。
紫蘇子散:可以治療小孩因為咳嗽、氣喘,往上衝逆,原因是餵奶沒有節制,導致體內有風寒,損傷肺氣。或是小孩哭鬧後,立刻餵奶,導致氣機逆亂,無法下降。
藥材包含:紫蘇子、訶子(去除核)、杏仁(去除皮尖,炒過)、蘿蔔子、木香、人參(去除蘆頭,各三兩)、青皮、甘草(炒過,各一兩半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盞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五分,去除藥渣,不限時間服用,可以根據小孩的狀況調整劑量。
如果肺氣過於旺盛,會出現先咳嗽後喘,臉部浮腫想喝水。如果不想喝水,身體就會發熱。這時候應該用瀉白散來瀉肺熱。如果是因為感冒引起的咳嗽,五到七天沒有發熱的症狀,只有咳嗽,也應該用葶藶丸來治療,之後再使用化痰藥。(瀉白散的方子在虛實法中可以找到。)
如果肺氣虛弱,會出現咳嗽、氣哽、呼吸長且呼氣多,喉嚨有聲音,這是長期的疾病,應該用阿膠散來補養。如果痰很多,表示病邪先進入脾,之後再用褊銀丸來稍微攻下,等痰減少後,再用上述方法來補養肺。(補肺的方法在治療虛實法中可以找到。)
(潔古認為)黃耆湯:可以治療小孩咳嗽、喘氣、身體發熱、鼻子乾燥,這是熱邪進入肺經,屬於外來的熱,呼吸時會有聲音。
藥材包含:黃耆(二兩)、人參(二錢半)、地骨皮(五錢)、桑白皮(三錢)、甘草(二錢半)。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放溫後,頻繁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