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 (1)

1. 卷之三十八·小兒部

2. 脾主濕

〔世〕,白附丸,通治小兒咳嗽有痰,感冒發熱,吐瀉,心神不安,神效。

南星(二兩),半夏,白附子,白礬(各一兩),

上為細末,薑汁糊丸如桐子大。一歲兒服八丸,用薄荷湯化下。(南星、半夏用冬藏雪水於六月六日浸起,曬乾,又浸,凡九次方用。)

白話文:

【掌管濕氣的脾臟】

「世界」的白附丸,普遍適用於治療兒童的咳嗽且伴有痰,感冒並發燒,嘔吐與腹瀉,以及心神不寧,效果顯著。

所需藥材包括:天南星(二兩),半夏,白附子,白礬(每種各一兩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薑汁和成丸狀,大小約等同於梧桐樹的果實。一歲的兒童一次服用八粒,需用薄荷湯送服。

(特別注意:在使用天南星和半夏之前,需先用冬天儲存的雪水,在六月六日那天浸泡,晾乾後再次浸泡,這樣反覆九次後才能使用。)

3. 吐瀉

〔錢〕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,壯熱不思乳食,大便乳食不消,或白色,是傷寒,當下之並和胃。下用白餅子,和胃用益黃散主之。

兒生三日以上至十日,吐瀉,身溫涼,不思乳食,大便青白色,乳食不消,此上實下虛也,更有五臟兼見證:肺,睡露睛,喘氣;心,驚悸,飲水;脾,困倦,饒睡;肝,呵欠,煩悶;腎,不語,畏明。當先視兒兼臟症,先瀉其所實者,而補其虛。如脾虛益黃散主之。此二症,多病於秋夏也。

五月夏至後吐瀉,身壯熱者,此熱也,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。或因傷熱,乳食不消,瀉深黃色,玉露散主之。

玉露散,一名甘露散。

寒水石(半兩,軟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),生甘草(一錢),石膏(半兩,堅白而有牆壁,手不可折者。如無,以方解石代之,堅白似石膏,敲之段段皆方者是)

上同為細末,每服一字,或五分、一錢,食後溫湯調下。(海藏云:非腎熱相火大盛者,不宜服此。)

六月大暑後吐瀉,身大溫而似熱,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。吐嘔,乳食不消,瀉黃白色,似渴,或食乳,或不食乳,食前少服益黃散,食後多服玉露散。廣親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,米穀不化。眾醫用溫藥,一日而加喘,吐不定。錢氏曰:當以涼藥治之。所以然者,謂傷熱在內也。

用石膏湯三服,並服之。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,當補脾,何以用涼藥?王信眾醫,皆用補脾,丁香散三服。錢醫後至,曰:不可服此。三日後必腹滿身熱,飲水吐逆。三日外果如所言。所以然者,謂六月熱甚,伏入腹中,而令引飲,熱傷脾胃,即大吐瀉也。醫又行溫藥,使上焦亦熱,故喘而引飲,三日當甚。

眾師不能治,復召錢至。見其熱證,以白虎湯三服,更以白餅子下之。一日減藥二分。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。四日用石膏湯一服,及旋合麥門冬、黃芩、腦子、牛黃、天竺黃、茯苓,以硃砂為衣,服五丸,竹葉湯化下,熱退而安。

七月立秋後吐瀉,身溫,臟腑中三分熱,七分冷也。不能食乳,多似睡,悶亂哽氣,長出氣,睡露睛,唇白多噦,欲大便,不渴。食前,多服益黃散;食後,少服玉露散。廣親宮七太尉七歲,病吐瀉,是時七月,其症全不食而昏睡,睡覺而悶亂,哽氣乾嘔,大便或有或無,不渴。眾醫作驚治之,疑睡故也。

錢曰:先補脾,後退熱。與使君子丸補脾,石膏湯退熱。次日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,以生薑水調下一字。錢曰: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,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。此者是脾虛瀉,醫妄治之至於虛損,下之即死。即當補脾,若以使君子丸恐緩,已,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。

醫者李生曰:何食而噦?錢曰:脾虛津少即嘔逆。曰:何瀉青褐水?曰:腸胃至虛冷極故也。錢治而愈。

白話文:

[吐瀉]

嬰兒出生三天內,如果出現吐瀉、發高燒、不肯喝奶,大便中有未消化的奶塊,或者呈現白色,這是因為受寒引起的,應該用瀉下的藥物來疏通腸胃,同時也要調理脾胃。瀉下可以用白餅子,調理脾胃則用益黃散為主。

嬰兒出生三天以上到十天之間,如果出現吐瀉,身體溫涼、不肯喝奶,大便呈青白色,奶食無法消化,這是上實下虛的現象,而且可能合併五臟的相關症狀:肺部,會睡覺時眼睛半開,呼吸急促;心臟,會驚悸、想喝水;脾臟,會疲倦、嗜睡;肝臟,會打呵欠、煩躁;腎臟,會不說話、怕光。應該先觀察嬰兒的五臟兼症,先瀉掉實症,再補養虛症。如果脾虛,則用益黃散為主。這兩種情況,多發生在秋天和夏天。

五月夏至之後,如果出現吐瀉,並且發高燒,這是熱症,因為嬰兒的臟腑十分中就有九分是熱的。有時是因為受熱,奶食無法消化,腹瀉排出深黃色的糞便,可以用玉露散來治療。

玉露散,又名甘露散。

藥方組成:寒水石(半兩,要選擇質地軟而微青黑,有細紋的),生甘草(一錢),石膏(半兩,要選擇質地堅硬潔白,有牆壁狀結構,用手無法折斷的。如果沒有,可以用方解石代替,方解石質地堅硬潔白,像石膏,敲開後呈方塊狀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,或五分、一錢,飯後用溫水沖服。(海藏說:不是腎熱、相火旺盛的人,不適合服用此藥。)

六月大暑之後,如果出現吐瀉,身體發溫但又好像發熱,這是因為臟腑中有六分熱四分冷。會嘔吐、奶食無法消化,腹瀉排出黃白色的糞便,好像口渴,可能想喝奶,也可能不想喝奶,吃飯前少量服用益黃散,吃飯後多服用玉露散。廣親宮的五太尉生病,吐瀉不止,米穀無法消化。眾多醫生都用溫熱藥物治療,一天後反而更加喘氣,吐個不停。錢醫生說: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原因是熱邪在體內。

用石膏湯三劑,並服下。眾醫生都說吐瀉多而且米穀又無法消化,應該要補脾,為什麼要用寒涼的藥物?王信從眾多醫生的意見,都用補脾的藥物,吃了三劑丁香散。錢醫生之後來到,說:不能再服用這個藥了。三天後一定會腹脹身熱,想喝水又吐。三天後果然像錢醫生說的那樣。原因是六月天氣炎熱,熱邪潛伏在腹中,導致想喝水,熱邪傷害了脾胃,就引起嚴重吐瀉。醫生又使用溫熱的藥物,使得上焦也熱起來,所以喘氣、想喝水,三天後會更嚴重。

眾多醫生都無法醫治,又請來錢醫生。錢醫生看到是熱症,就用了三劑白虎湯,再用白餅子瀉下。一天後藥量減少了二分。第二天、第三天又各服用了兩劑白虎湯。第四天用了一劑石膏湯,以及配合旋覆花、麥門冬、黃芩、冰片、牛黃、天竺黃、茯苓,用硃砂包裹,服用五丸,用竹葉湯送服,熱退就痊癒了。

七月立秋之後,如果出現吐瀉,身體微溫,臟腑中有三分熱七分冷。不肯喝奶,多半嗜睡,煩悶不安、哽氣,呼吸聲很長,睡覺時眼睛半開,嘴唇蒼白、頻頻打呃,想大便,但不口渴。吃飯前,多服用益黃散;吃飯後,少量服用玉露散。廣親宮的七太尉七歲,生病吐瀉,當時是七月,症狀是完全不吃東西而且昏睡,睡醒後又煩悶不安,哽氣乾嘔,大便時有時無,但不口渴。眾多醫生都當作是驚嚇來治療,懷疑是嗜睡引起的。

錢醫生說:應該先補脾,再退熱。先給使君子丸來補脾,再用石膏湯退熱。隔天又用研磨好的水銀硫磺末,用生薑水調服一字。錢醫生說:凡是吐瀉,五月內應該瀉九分而補一分,八月內應該補九分而瀉一分。這個孩子是脾虛導致的腹瀉,醫生錯誤的治療導致虛弱,如果再用瀉藥就會死。現在應該補脾,如果用使君子丸恐怕太慢,所以另外又保留了溫胃益脾的藥物來治療。

醫生李某問:為什麼吃東西會打呃?錢醫生說:脾虛津液不足就會嘔吐。李某又問:為什麼會拉出青褐色的水?錢醫生說:腸胃虛弱到極點,所以才會發冷。錢醫生治療後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