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·小兒部 (25)

1. 痘瘡痛

〔《活》〕治痘瘡痛,用溫驚丸,水化下。(方見前驚搐條。)

〔海〕治瘡出煩痛,,五物木香散,。

青木香(二兩),丁香,零凌香(各一兩),麝香(一分),白礬(一兩),

每服四錢,水一小盞半,煎服之。熱盛者,加犀角一兩。如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。輕者,一服大效。

又方,以芒硝和豬膽塗瘡上,令動,痂落無瘢,仍用黃土抹之良。此病小便澀有血者,中壞。瘡背黑靨不出膿者,死不療。

〔世〕痘將結靨,乾硬而痛,宜塗酥潤之,靨可揭去則去之。如無酥,用豬油煎汁代之。此痛非服藥可免也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痘瘡疼痛的處理】

根據《活》書中的療法,處理痘瘡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溫驚丸進行治療,用水調和後服用。溫驚丸的配方在先前討論驚搐的章節中有詳細說明。

另外,針對痘瘡發出後伴隨的煩躁與疼痛,海氏提出了一個療法,即使用「五物木香散」。具體配方為:青木香二兩、丁香一兩、零陵香一兩、麝香一分、白礬一兩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一小盞半的水煎煮後飲用。如果病情嚴重,熱象明顯,可添加犀角一兩。若無法取得犀角,可用升麻作為替代。病情較輕者,服用一次就能看到顯著效果。

此外,還有一個療法,就是將芒硝與豬膽汁混合,塗抹於痘瘡上,待其起作用,痂皮脫落後不會留下疤痕,同時使用黃土擦拭患處,效果更佳。若患者出現小便困難且帶有血跡,這表明病情危急。若痘瘡背部呈黑色,且未能正常出膿,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癒。

根據《世》書的建議,當痘瘡快要結痂時,若出現乾燥硬化並伴隨疼痛,應塗抹一些酥油以保持濕潤,待痂皮可以輕易撕下時再去除。若沒有酥油,也可用豬油煎汁來代替。這種疼痛是無法單純通過口服藥物來緩解的。

2. 痘膿而不痂

(痂,居牙切,瘡靨曰痂)

〔海〕癍疹膿而不焦,此本治失清涼之氣。有如五穀得陽氣而成熟,非涼風至則不能實也,天地嚴肅之氣一加,則萬物秀而實矣,與癍疹何異?須察何經而清涼之,或下而成嚴肅之氣,則瘡氣必不至於膿而不痂矣。要當知之,餘毒不盡而疾作,蓋出於此。(當是清涼飲子下之是也。

)非陽和則苗不秀,非嚴肅則秀不實。劉洙瘡子訣云:痘發如膿窠不肯靨者,但調砂糖水與吃。劉提點云:亦曾試用,但後來結瘢痕白。

〔錢〕五七日痂不焦,是內發熱蒸於外,故不得焦痂也,宜宣風散導之,用生犀磨汁解之,必著痂矣。

〔陳〕痘已靨未愈之間,忽被風邪搏之,成疳瘡,宜雄黃散、綿繭散治之。又不愈,多漬骨傷筋殺人。

雄黃散,治小兒牙齦生疳蝕瘡。

雄黃(一錢),銅綠(二錢),

上二味,同研極細。每用,量瘡大小干貼。

綿繭散,治小兒因痘瘡身體及肢節上生疳蝕瘡,膿水不絕。

用出蛾綿繭,以生白礬捶碎入繭內令滿,炭火燒,令白礬汁盡,取出,研極細。每用,干貼瘡口上。

〔錢〕凡痘瘡方才著痂,即用菜油不住潤之,可揭則揭,若不潤及遲揭,瘡痂硬即隱成瘢痕矣。

〔陳〕痘痂雖落,其瘢猶黯,或凹凸肉起,當用,滅瘢藥,塗之。

韶粉(一兩),輕粉(一字)

上研細,入煉過豬脂油拌和如膏,塗瘢上。

白話文:

【痘膿而不結痂】

(痂,讀作居牙切音,傷口癒合後形成的硬殼稱為痂)

【海】在處理疹子或是斑疹出現膿包卻不乾燥結痂的情況,這通常代表治療時缺乏了清涼的元素。好比五穀在得到陽光的溫暖而成熟,但沒有涼風的到來,它們便無法結實。當天地間的肅殺氣息一加,萬物就能成長並結實,這和處理疹子的道理是一樣的。必須明確知道在哪條經絡上施以清涼的療法,或者引導體內的寒涼氣息下降,形成肅殺之氣,這樣傷口的膿包就不會只出現在表面而不結痂了。我們應該瞭解,如果體內殘留的毒素未能完全排出,疾病就會再次發生,這種情況往往就是因為清涼飲子的使用不足。

【錢】如果在疹子出現的第五天到第七天,傷口還沒有結痂,這表示體內的熱氣正在往外蒸發,因此傷口無法結痂。這時應使用宣風散來引導體內的風氣,或者用生犀牛角磨成的汁液來緩解,這樣傷口必定可以結痂。

【陳】在痘疹開始結痂但尚未痊癒的階段,如果突然受到風邪的侵襲,可能會形成疳瘡。這時可以使用雄黃散或綿繭散來治療。如果仍然無法痊癒,可能導致骨骼受損,筋脈受傷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雄黃散,適用於治療兒童牙齦上生成的疳蝕瘡。

雄黃(一錢),銅綠(二錢), 將兩種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使用時,根據瘡口的大小,直接敷在患處。

綿繭散,適用於治療兒童因痘疹而產生的瘡口,瘡口持續流膿水。

取一些已經孵化完畢的蠶繭,將生白礬搗碎放入蠶繭內,直到蠶繭內充滿白礬,然後用炭火燒烤,直到白礬的汁液完全蒸發,取出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。每次使用時,直接敷在瘡口上。

【錢】當痘疹剛開始結痂時,應立即使用菜油不斷地滋潤,可以剝離的就剝離。如果不滋潤或者拖延剝離的時間,瘡痂就會硬化,最終形成疤痕。

【陳】即使痘疹的痂皮已經脫落,但是疤痕仍然存在,或者皮膚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肉塊,這時可以使用消疤藥膏來塗抹。

韶粉(一兩),輕粉(一字) 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煉製過的豬脂油攪拌成膏狀,塗抹在疤痕上。

3. 痘後瘡癤

〔世〕,連翹散,治小兒瘡疹癤痘疹餘毒作楚,或生於頭面,耳疼頰赤,生瘡。

連翹,黃芩,瞿麥,木通,滑石,柴胡,荊芥,牛蒡子,防風,羌活,亦芍藥,甘草(各等分),

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半盞。又入生薄荷尤好。

白話文:

【標題】:痘後瘡癤的治療

【內容】:使用「連翹散」來治療孩童在出疹、癤痘後,因殘留毒素所導致的不適,例如疹子可能出現在頭部或臉上,伴隨耳朵疼痛、臉頰泛紅及生瘡的情況。

連翹散的成分包含:連翹、黃芩、瞿麥、木通、滑石、柴胡、荊芥、牛蒡子、防風、羌活、亦芍藥和甘草(所有成分份量相等)。

每次服用時,取三錢的藥材,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剩下半碗。若在煎煮過程中再加入一些新鮮的薄荷,效果更佳。

4. 痘癰

〔丹〕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成癰,分上下用藥,一日不可緩。成膿必用清熱涼血為主,赤芍藥、甘草節、連翹、桔梗之類,上引用升麻、葛根,下引用檳榔、牛膝,更助以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蔞,大便燥用大黃,寒熱用芩、柏,此法累效。

〔《保》〕,木香散,治小兒癍後生癰如神。

地骨皮(一兩),木瓜(半兩),穿山甲(炙黃,三錢半),麝香(一字)

上為末,米飲下二錢。

〔丹〕痘癰敷藥。用貝母、南星、殭蠶、天花粉、寒水石、白芷、草烏、大黃、豬牙皂角,醋調敷患處,效。

白話文:

【對於痘癰的處理】

丹溪認為,痘癰多是由實毒和血熱導致的,治療時應根據病竈部位的上或下選擇不同的藥物,且不能延遲治療。一旦形成膿包,應以清熱涼血為主要治療原則,可使用的藥物包括赤芍藥、甘草節、連習、桔梗等。若病竈在上部,可用升麻、葛根引導藥力;若在下部,則用檳榔、牛膝。另外,還可以輔助使用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樓等藥物。若大便乾燥,可用大黃;若有寒熱症狀,則可用黃芩、黃柏。這個方法屢試不爽,效果顯著。

《保嬰撮要》中記載了一個名為木香散的方子,對兒童出疹後產生的癰有奇效。

所需藥材為:地骨皮(約30克)、木瓜(約15克)、穿山甲(炒黃,約10克)、麝香(微量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約6克,用水調服。

丹溪還提供了一個外敷藥方,用於治療痘癰。所需藥材包括:貝母、南星、殭蠶、天花粉、寒水石、白芷、草烏、大黃、豬牙皁角。將這些藥材與醋混合,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